|
我哪里就读懂了呢(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 16:51 经济观察报
读完第二遍的时候,忽然发现唐德刚真是喜欢口语啊。当然,是那种书面的口语。叙述途中,该用“我”的地方,他喜欢用“笔者”这样的代词取而换之,一股子夫子腔。他的学术评书聊着聊着,“各位朋友!”之类的称谓热气腾腾地就冒了出来。“朋友,制造太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体呢!”“读者贤达,您知道”……这种演讲稿式的口语互动配合上详尽的数字、精确的细节、丰润的史料,我枕边的这本泛黄的旧书已约等于一本翻开即是点播、阅读等于聆听的老早老早的百家讲坛……又开始不靠谱。再删了吧。 书的最后,作者计算美国、法国、苏俄、日本民主进程的时间表,得出的,是一个数字:80年。“那么辛亥革命在我们这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中算个什么呢?曰:广义的辛亥革命(1890-1912)是我国历史上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开始。狭义的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1月1日),则是个“开始的结束”(TheEndofBeginning)。如此而已”。这“如此而已”欲言又止,唯有一丝热辣叹息、尖刺无奈未及刹车,夺字而出。 《看不见的城市》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几乎就是我对西班牙文学的全部印象。更糟糕的是,就连“堂吉诃德”,我也只是一知半解。我不会自己欺骗自己。面对出现过近700多个人物、堪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堂吉诃德》,我所了解的,不会超过一个盾牌或一辆风车,还都只是迷你型的摆件盾牌,摆件风车。 在如此情形下,西班牙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西班牙文学更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这时,能帮助我的,是一些阅读观赏上的技巧,一些即兴式的联想和直觉……一眼望去,《看不见的城市》的架构本身已勾勒出作者的才华与慧眼。它用到了至少3种不同的文本样式叙述一个迷宫样的故事。 他先优裕地先还原出一个原本梦幻般的遗迹实体,然后环绕其周遭,闲庭信步。它的二四六八十双数的章节里的《看不见的城市回忆录》文本与一三五七九单数章节的爱情追逐文本相映成趣,因此,故事结束时,那座看不见的城市才真正浮现而出……这样的资源我们也有,没有的是有野心有匠心的作家。 2004年岁末,有一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雪。作家尹丽川去后海喝酒。喝完酒,她在博客里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北平,这也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可谁来写它呢?谁能让那样一个曾经的繁华旧都、人文中心哪怕在32开的纸张上复活呢? 《合肥四姊妹》 与张大春写《聆听父亲》相似,金安平写这本《合肥四姊妹》用到了张家家谱。族谱或县志是张大春在写《聆听父亲》时想象起跳的踏点,金安平则将张家家谱当作一种重新出发的原点。 金安平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她应该就算是中国达人容闳、詹天佑、马寅初等等的校友吧?耶鲁大学校徽上“光明与真知”那几个字在本书里并不出现,只是以底色或背光的方式透过娓娓道来的故事、繁杂的生活细节、民俗细节等缓慢无声地洇渗出来。 它让一个四姊妹的集体回忆与动荡时局之间形成错杂的关联,让一个家族的编年史与一个时代的编年史互为映照。金徐缓而精致的叙述令人着迷,译文也妥帖无隙,浑然一体:那是一种类似明式家具的汉语文本:它有局部的厚拙和凝重,也有整体的阔大与圆浑。而这些所传递出的,则是一种经年不再古朴而沉穆的风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