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 从炫富到卓越人生(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 17:5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包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在内的思想家对奢侈概念的道德批判几乎贯穿了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思想史。而在中国也有一句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与西方传统中对奢侈的道德判断没什么差别。 直到18世纪、19世纪,与人的欲望相连的奢侈一直被认为是有害无益的。
奢侈是一种病,一种权力,还是一种无节制挥霍时代的自由与幸福?社会学家研究15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发现贵族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工业水平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福特汽车PAG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中更是为奢侈正名:“我相信,奢侈对于各种形式的国民经济会起到促进作用。奢侈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人们为打造奢侈品而追求并找到各种方案,而后所有的人都从中得益。” “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L.V.米瑟斯早在1927年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就指出:“20年前拥有辆汽车是特别奢侈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今天在美国连一般的工人都拥有自己的福特汽车。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就是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 而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关于奢侈的故事则更早,它来自中国的魏晋时期:有个叫王济(武子)的人是一个非常“闪光”(Lux奢侈)的家伙,他的特点之一是很有钱,特点之二是非常奢侈。有一次,堂堂的晋武帝司马炎临幸王济家,结果这位臣子家中生活作风之奢靡,让晋武帝受到强烈刺激,一顿饭没吃完就走人了。其原因是“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此事见于《世说新语》“奢汰篇”,也见于《晋书》“王济传”,说是“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 这里所指的“琉璃器”,实际上就是在汉代通西域之后,经丝绸之路从东罗马、波斯而来的玻璃器,当时叫做“琉璃”。对汉晋人来说,这种玻璃杯像水一样清亮、像冰一样晶莹,绝对是前所未见的神奇玩意儿。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的状况可知,在魏晋时的贵族阶层中,有一件两件琉璃器并不难,难的是场面上清一色的全部使用琉璃器。异国玻璃产品经过遥远漫长的贸易路线到达中国,价格会变得十分昂贵,所以,王济家一下摆出那么多琉璃器,其豪奢直令晋武帝也大不舒服。 当年被认为是“豪奢”的玻璃杯现在可是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这个故事也许可以作为米瑟斯所论的一个脚注。 奢侈,从炫富到卓越人生 然而,伦敦的亿万富翁之竞购豪宅,阿联酋的奢侈酒店之争夺“世界最昂贵”之名,俄罗斯的富豪像购买玩具一样购置豪华游艇,中国某富豪一个人买下4辆宾利车……一切对穷奢极欲的追求让米瑟斯的话听起来也像是在为富豪的挥霍开脱。 好在这种炫耀式的消费也正被视为旧式奢侈而趋于“out”(过时)了。 DUNHILL(登喜路)2005年全面展开的“大使”活动中,中国商界名人王石、李景汉被作为新贵精神的代表人物。DUNHILL宣称:品牌将从人的精神层面与中国消费者作进一步沟通。与此同时,ARMANI、PRADA也开始着力在新富中宣扬奢侈品文化。对于品牌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强调,开始成为奢侈品品牌“到中国去”的路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看到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在成长,新一代的消费者更有文化、更有阅历。他们对奢侈的理解,将不再仅仅是昂贵的价格和耳熟能详的品牌,将更强调奢侈背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银泰中心总经理尹筱周如是说。 花半年的积蓄去香港买下一枚在时尚杂志上心仪已久的名表,或者,把奢侈仅仅理解成身着价值不菲的晚装去参加外滩18号的时尚Party——在高盛的调查中,这样的奢侈消费所占的比例不可忽视。但是,中国人关于奢侈文化的学习进展迅速,全方位的奢侈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在财富拥有者们中盛行。 这些新的奢侈品消费者,本质上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自己的独立选择,而不是对社会其他成员特别是对传统富人阶层消费模式的简单模仿。他们确知自己希望在奢侈的消费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并将奢侈的范围扩展到所有能够带来这种精神愉悦的消费上来。 或许从单件的奢侈品转向360度的奢侈生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明由彰显财富的奢侈向强调卓越人生的奢侈的转变。奢侈品是稀少的,工艺精湛、品质持久,并传达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它是奢侈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而全方位的奢侈生活则意味着众多奢侈品和奢华服务所带来的自由的时间、安宁的氛围、稀缺的空间以及更多只属于少数人的生活方式。 ——从物质上的满足到精神上的愉悦,试问,谁能不爱奢侈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