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新职业观察(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5日 17:04 《企业文明》

  回望中国职业变迁

  郝幸田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职业也随之发生变化。自2004年8月份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以来,经过充分而严谨的论证,深入而细致筛选,市场经济公正无私的检验,已有10批106个新职业浮出水面。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职业分类大典》,我国共有8个大类1838个职业,加上后来新增的和2004年以来正式发布的10批新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职业1989个。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职业已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我国的新职业究竟有多少,虽然现时还没有人说得清楚,但远远超过国家发布的数字是确定无疑的。

  新职业的确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进步。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劳务市场的需求方向;新职业发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促进就业和发展职业教育,具有不可置疑的牵引或者说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势必在国人的职业生存方式中体现。了解分析这种变化,对于企事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规划、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引发职业变革

  1949年之前,中国革命者的职业描述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中国,干革命的都是职业革命家;由此延伸到1978年前后,神圣的革命延续为以奉献为光荣的工作——“工作着是美丽的”,职业之分在此背景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实际意义,都叫“革命工作”。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80%的人口从事农业,城镇人口中大部分从事工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第三产业,即商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城镇各种生产、运输设备制造和操作人员大批转岗;从事农、林、牧、渔等职业的真正农民数量减少到一半以上。而餐馆服务人员、饭店、旅游及健身场所服务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和从事各种商业贸易的人数急剧上升。

  工作就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个难解的命题。它时时处处都划有历史的痕迹,映射时代的浓墨重彩。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决定了在就业时个人意志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那时频繁出现的词汇是“安排工作”、“包分配”、“安置”……而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现象是,祖孙几代人在同一单位的同一职位“接班”工作。

  80年代之后,中国人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职业观念,和这个社会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人人都有刷新一个新世界的冲动,但在生存、发展的需求置换了以往的责任和奉献的主题后,其职业描述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创造和革新的旗帜下渐渐回归本位,职业,首先就是一个饭碗——虽然它不仅仅是一个饭碗。在变革中成长的人们开始懂得机遇和努力的重要,而社会也比以往更加重视个人的价值。改革开放,使少数人不再安于现状,毅然“下海”。但是,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安分守己,抱着各自的“铁饭碗”。

  到了90年代,“大锅饭”被打破,“分配”、“安置”这类词汇走进了博物馆。门类齐全的现场招聘会此起彼伏,一批有较高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始涌现,在呼唤个性的社会氛围中崭露头角。他们的工作不再如从前稳定,开始学会如何去应对竞争,带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去寻找工作,开始对工作抱着“开心就干,不开心就走”的态度。

  再后来,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求职方式。网络招聘以其成本低、效率高、无地域限制等特点,吸引了大批中高级人才和企业,甚至有人认为网络招聘取代传统招聘是迟早的事。它的出现,颠覆着传统的就业模式。网上开店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网上写博客、发视频的同时,也发掘了新的就业领域。

  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始终在三个层次上体现出价值:谋生价值(安身立命)、上行价值(未来发展)和体验价值(幸福和成就感等等)。理论上讲,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成就感的职业,毫无疑问应该享有很高的声望,但问题的关键却是,到底什么样的职业才能让从业者拥有幸福和成就感,从而确保其公认的良好社会声望?这是新时期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职业困惑。

  就业方式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业生涯问题决不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国家就业政策是“统包统配”。一个人一旦被安置就业,就等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生死合同,“从一而终”成了中国人典型的职业生存状态。每个人在某个单位里面一干就是一生。人们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强调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中国的员工流动率可能是世界上比例最低的国家,在当时人们的话语中,基本上没有择业、下岗、失业等词汇。曾几何时,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是在突然之间中国人遭遇了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下岗裁员、跳槽失业等一系列陌生的现象:70年代末的知青回城找不到工作、90年代末的国企职工下岗到现在的白领被炒鱿鱼、“海龟(归)”变“海带(待)”,这一切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人平均一生要变换14次工作,平均一生要换四种职业;一个英国人一生平均差不多有12次工作变动;一个澳大利亚人平均一生要换5次工作,每次工作变动,必然需要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而现在,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工作一次,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另据统计,营销、房地产、广告等行业跳槽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广告行业的人才流失率约10%,大约每人平均一年跳槽1次,营销和保险行业最高,每年达到了30%,房地产大约在10%至20%之间。雇员和组织的关系更多变成了利益交换关系,长期安全的承诺让位于自己对自己负责,组织保障变成了自我保障,所以个人需要更多的自我职业生涯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裁员,这一严酷的事实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稳定的长期雇佣关系。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自己的那个“家”了。既然组织无法承诺员工终身就业,员工也不必“从一而终”,跳槽变得日益频繁。由传统的“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竞聘上岗”,唤起了人们对职业目标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责任感。

  职业获得途径的变化

  在过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人们所获得的职业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靠出身,靠家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家庭背景,单靠个人努力出人头地是十分困难的。而现在,只要个人有足够的能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社会声望高、经济收入好的职业,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中国首富榜的变迁: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2001年刘永行及其兄弟;2002年荣智健及其家族;2003年丁磊;2004年黄光裕;2005年陈天桥;2006年张茵;2007年杨惠妍、杨国舒父女。在以上所列富豪中,除了荣氏家族外都是白手起家、开拓进取的。这可看作是中国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

  可以说,职场上的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职业心理、职业行为模式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之一。这种变化表明,当代中国人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力,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对自己在职业上的成败负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加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这个时代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外资企业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并使员工能够跟企业共同成长?最早企业采用的办法是靠档案留人、靠户口留人,现在这些已经不灵了,很多人对这些已经不看重了。企业也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如“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政策留人”等等。

  传统职业销声匿迹

  职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在新职业不断产生的同时,一些传统职业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很多技术、手艺已经不再需要,靠本行谋生的人纷纷转行,另谋他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些传统职业在消失、萎缩,悄悄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消失的职业,很多是人们熟悉的传统行当。

  彻底消失的职业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91年,中国社会一直有人专门负责分发油票、粮票等票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用品的丰富,这些票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颇为风光的粮油管理员、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等则早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无迹可循。

  10多年前,在中国的居民楼下还能偶尔听到补锅匠的吆喝声,还能看到许多人从事传统的手工业加工,比如制作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如旧时的制衣做鞋,锔锅补盆、修钢笔、裱糊的手艺人,专门抄写文字材料的“抄写工”、穿梭在小巷里卖热水的“烧水工”,现在这些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模糊的风景,难觅踪影了。

  10年前热门的BP机寻呼台传呼员,现在纷纷转了行。拿新闻出版业来说,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中,还有铸排工、铸字工、活版辅助工、手动照相排版工、刻铅字工、铅版制版工,而随着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这些职业已经消失。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公布的《职业分类大典》中,也没有了树脂唱片制造的“唱片工”等职业。

  正在消失的职业 送煤工、掏粪工、补锅匠、理发匠、磨刀剪、修脚挖耳等一些传统行当,逐渐淡出市场。而家用产品维修业也面临整合与消亡。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传统职业,与30年前相比已减少了近3000个左右。相对于一些技术陈旧的传统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转岗转业,在新兴行业中,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从业人员则数量不足。

  走向没落的职业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档,对新职业的重视与关注也不仅仅限于中国。近期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大胆预测了21世纪十大热门职业和十个走向没落的职业。“转基因”、“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职业榜上有名,而许多中国人还十分陌生的“首席执行官”等职业则已经被预言走向没落。

  新兴职业应运而生

  新涌现出来的大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从分布情况来看,新职业主要分布于基因和转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生态农业、生化试验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工中心、环境监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纳米材料生产等领域也冒出大批新职业;而新职业分布最广的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从我国近年来公布的10批新职业来看,“创意设计类”的职业较多,另外,“顾问类”、“科技类”、“保健类”等职业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未来大量的新职业将会在第三产业产生,既可能是全新的社会群体性工作,也可能是那些由于技术更新、原有的职业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从业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更新职业。

  新职业的特点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细分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内涵已远非“三百六十行”所能概括。我国近年来的职业变迁,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首先,职业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比如,银行职员这个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划分,更加专业化,出现了资金交易员、资金结算人员、清算人员等一些过去没有的职业。其次,职业的标准化程度提高,越来越与国际职业发展接轨。比如,我们把以前的供销员改为市场营销员;企业和公司负责人也不再笼统地称为厂长或经理,而演变出不同层级的职业,比如董事长、总经理(总裁)、CEO、总监、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企业文化师、CCO首席文化官、企业信息师、企业策划师等。

  “市场营销策划师”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吆喝叫卖”,特别是营销人员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企业中的推销员,成为从业人群中非常瞩目的一个群体;此外,“挖掘机驾驶员”以前一直被混淆在普通驾驶员当中,这次单列出来,代表对该职业的重视。“房地产执业顾问”被很多人称为“卖房子的”;“母婴养护指导师”其实就是“保姆”;“职业经纪人”通俗地说就是“介绍工作的”。

  “理发员” 变成了“美发师”,“炊事员”改叫“烹调师”、“营养配餐师”,“保姆”改称“家庭服务员”,等等。从以上职业名称的先后不同,其间的变化是最明显不过的。职业内涵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分工细化,使人才越来越专业化。随着策划风潮此伏彼起,仅“策划师”一项,就有4种之多,如商务策划师、会展策划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房地产策划师等。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与宠物有关的新职业也随之增多,仅专业维护的职业就有“宠物健康护理员”、“宠物医师”等。

  产业的不断细分,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本只起辅助作用的功能,也逐渐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从前遍布在学校、机关、社区里的“政治思想辅导员”,其工作职责中帮人们疏导心理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师”的前身,其中为人们找工作出主意的那一部分现在演变成了“职业规划师”。

  老职业重新崛起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后,一些旧的职业消失,如拍卖师、典当师。现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些职业重新兴起,并向着更加规范的轨道发展。如拍卖行业有了相关的法律,1995年实行持证上岗以来,已有2000多人获得从业资格。还有一类是更新职业,比如说过去只有传统的车工,随着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数控车工。

  与市场经济一同成长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兴起,带动起一大批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曾有的职业,如技术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人、人才中介服务人员,这些中介职业正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交流沟通的桥梁。

  随着股份制企业出现,各类证券交易人员也日益增多,不少人半路出家,几年下来却成为行家里手。律师职业20年发展,已有从业人员10万。保险业在我国只有十年历史,从业人员已达50万之多。专家预计,这些随着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职业,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

  酸甜苦辣新职业 从事新职业与从事传统职业比,大多数除了工作的内容不同之外,其他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计算机系统管理员、游戏测试员、汽车模型工、景观设计师、插花师、茶艺师等。而且这些职业能提供的岗位也多,可以大力开发。

  有的新职业却不同,像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导购员、代驾司机等等,岗位数不多,而且全然没了传统职业的味道。这些工作一般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稳定的收入,每天的工作都靠从业者自己安排,自己去寻找,从业人员有时可能一点收入也没有,有时又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报酬。

  有的新职业处境尴尬。像公关员,由于一天到晚都是忙于与一些单位和人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容易使人产生误会。有的公关人员都不敢在熟人面前讲出自己的职业。有的新职业则尚处于地下状态,还不被社会所承认。如网络游戏职业玩家。他们主要是借助自己熟练的技术,通过出卖从玩游戏中获取的虚拟装备来获取报酬。

  新需求催生新职业 新职业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轨迹。深圳新职业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比如汽车陪驾师、汽车交易咨询师、私家汽车保养师、房地产置业设计师、房产经营代理师、餐点营养顾问、私人形象顾问、商业谈判服务师、会务速记、楼房模型制作、私人外语聊伴、外国人家庭生活顾问、宠物心理医生、宠物营养师……等等。 仅房地产策划师一个职业,深圳就聚集不少全国一流的人才。

  在浙江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陪购,即跟随客户出入商场,协助挑选适合客户的衣服并负责侃价和拿包,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80元。并且,服务比较灵活,你到任何一个城市陪购都可跟随。今天,又看到催乳师这样一种职业,据说是月嫂改行而产生的,专门负责给人推奶,月薪相当高,在北京一月10000元左右,这两种职业都比较有市场。

  技工职业重发新枝 白领热曾使技工类职业一度被人们所冷落,随着办公室岗位竞争的白热化,加上技工类岗位就业环境的日渐改善,技术含量的提升,以及薪资、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距得到缩减,技工类职业重回人们的视线。技工类岗位本身的职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有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在新职业中,一些城市发展新兴领域的技工类职业也被纳入,如锁具修理工、汽车模型工、微水电利用工、激光头制造工、小风电利用工、霓虹灯制作员、印前制作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轮胎翻修工、城市轨道接触网检修工、陶瓷工艺师、糖果工艺师、集成电路测试员等“灰领” 、“蓝领”技工人才。

  生动有趣的新职业 最近在国内有些地方出现的一些新职业,非常有趣,充分表明社会的多样性,人们思想的开放,就业途径和方法更加多元。上海最近出现了“职业跳车人”,主要职责是帮助出租车行政管理部门做暗访,每天的工作是“打的”,看出租车司机是否有不文明或者不合法的经营行为。江苏还出现了专门给人点菜的“点菜师”,“配餐师”。上海去年出现的“信用管家”很受市场欢迎,主要职责是进行信用调查,评估和管理咨询等服务。青岛出现了专门开汽车的“酒后代驾师”,广州出现了专门拍汽车违章的“线人”。此外, 南京市不久前公布了一批新职业,其中有“宠物保姆”,“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专门记录别人说话的“速录员”,“陪育婴师”,“短信写手”等。

  近年来,一种被称作“危机公关顾问”的职业在国内悄然兴起。霎时间,国内各大公关公司对“危机公关业务”的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在这种行业趋热的局面下,本就稀少的专业危机公关人才显得越发金贵,各公司高薪聘请的招聘告示随处可见。

  截至目前,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向社会发布了10批106个新职业。这106个新职业不仅将成为领导职场潮流的风向标以及职场耀眼夺目的看点,而且对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曾经表示,这些新职业的开发和评定,并不仅仅以是否是热门职业和从业人数多少为标准,更重要的还是考虑这个职业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性,是否具有向大众推广的可行性,以及这个职业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价值。这些新职业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新职业,就是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性工作;二是更新职业,是指原有职业内涵因技术更新产生较大变化,从业方式与原有职业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

  毋庸置疑,新职业的诞生和成长,不仅仅记录了职场发展的轨迹和程度,而且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折射出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

  新职业潜藏的就业空间,让很多人十分看好,但是新职业的发布,只能说明目前的职业市场上这类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这种职业的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职业的生命力如何、职业生命周期有多长等都还是未知数。人们在选择新职业的时候,一是要看好新职业是否与自己的经历、爱好匹配。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意味着经济种类的日益繁多。它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的活跃和就业的增加,而实际上,发布五年来,这些五花八门的新职业,不但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增加着人们生活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确为中国的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赢来了实惠。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决定着社会的职业构成。而社会职业的发展又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结构变化。我国50年来职业发展变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50年来历史发展的一种真实写照。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富有活力、不断变革、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意味着一个新职业层出不穷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高举改革大旗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晋 渝)

[上一页] [1] [2] [3] [4] [5] [6]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