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年前的远大预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15:47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编者按: 2006年底,本刊收到一叠厚厚的资料:《远大成长危机》。作者声称,这是自己8年前就写下的一份预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解读远大为何徘徊不前的最权威的版本! 这个提前预言远大陷入发展停滞的人,就是曾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现在的萨尼威投资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刘亚军。由于远大不允许员工对外透露公司丝毫信息,所以,这份材料一直被尘封在历史里。 刘亚军透露,这份材料“到目前为止只有四个人看过,包括张跃本人”,遗憾的是,当时这份长达3万字的“远大盛世危言”并没引起风头正劲的张跃的重视;更遗憾的是,刘亚军的预言竟然成为远大的“咒语”,8年后的今天,其所言的远大危机大部分都已兑现或正在兑现中。 本刊记者联系到了多位知情人士,力图探寻出远大这些年徘徊不前的真实轨迹。 -文/特约撰稿 刘亚军 本刊记者 李建勋 作者简介:刘亚军,萨尼威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1999年9月,在张氏兄弟高调买下公务机两年之后,时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的刘亚军,发现了远大繁荣背后的隐患,写下了《远大成长危机》。在这篇堪称远大“盛世危言”的预言书中,凭借自己掌握的信息,刘亚军指出了远大面临的七大成长危机: 1.一味追求技术至上的远大将遭遇技术的“绑架”,并因此遭到市场的惩罚:因行业、政策和市场风险而陷入一个长达10年或更久的徘徊甚至萎缩周期; 2.因发展方向和路径的巨大分歧,远大领导层尤其是张剑张跃兄弟极有可能划江而治。同时,股权结构不清晰,也是危及远大长远发展的“暗雷”; 3.“三不原则”(不合资、不上市、不借债)将使远大坐失许多机会,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怪圈; 4.乌托邦式的道德经营理念,不仅不能为远大带来更多的利润,理想化的制度主义还将催生一群被制度奴化的员工,不仅加重企业运营成本,更使远大陷入低效运转; 5.日本式管理与中国家族企业的无缝嫁接,催生出了一个更为专制的组织模式,阻塞“谏言通道”,增加了决策风险和成本,而且不适应今后大的战略位移需要; 6.远大的独立企业行为表面清高,但太脱离实际,将为远大以后的发展和外联工作留下隐患; 7.尽管远大有诸多问题,但由于具有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现金储备,远大绝无迅速失败的可能。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远大将不得不转型自救。 刘亚军透露,这份材料“到目前为止只有四个人看过,包括张跃本人”,遗憾的是当时并没引起张跃的重视;更遗憾的是,刘亚军的预言竟然成为远大的“咒语”,8年后,其所言的远大危机大部分都已兑现或正在兑现中: 远大非电空调曾一度占到中国市场的90%,至2005年前后却急剧下降了30%;现金储备也已从鼎盛时期的每年6亿元跌至每年3亿元;销售额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徘徊了整整10年之久;发誓一辈子只做非电空调的张跃被迫寻求商业模式转型…… 附图:1996~2006年远大年销售额变化图(单位:亿元) 远大,连续13年没有贷款,成立迄今没有一年亏损,这样的企业无疑是优秀的。刘亚军说,之所以对照8年前的“盛世危言”,谨希望能探寻出远大徘徊不前的真实轨迹,并以此为曾经热爱过服务过的远大再进一次忠言。 被技术“绑架” 依据刘亚军的观察,当时,除了吃饭、睡觉,张跃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技术中,从技术方案到技术流程他都亲自参与,甚至他还会花很多时间去抓每一个技术手册的编写,审查其中每一句话。 张跃为何对技术如此执著?这还得从远大的发家说起。 1991年前后,中国大兴土木,对空调需求正盛。但由于全国各地一窝蜂上空调,导致一些地区电力日趋紧张。张氏兄弟靠着“溴化锂制冷采暖”这一既节能又环保的技术,在短短五六年间,占据了非电中央空调90%的市场,销售额高达20亿元。 这让张跃认为,只要在技术上肯深挖、敢投入,源源不断的利润就会扑面而来。他不止一次在远大内部宣称:“远大过去成功的经验已经被证明是正确、有效的,因而可以保证继续成功。” 从这里开始,学美术出身的张跃就埋下了“技术至上”的种子,开始在技术上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当时,远大的研发人员就已经突破了200人,每年的投入有数千万元。张跃不无调侃地说:“远大在品质和技术上的投入是奢侈的!” 但是,从1998年起,一些原来缺电的地区开始由限制用电到鼓励用电,这使以节能为标签的远大遭遇到了结构性挤压,两年后销售额一下子掉到仅10亿元。尽管如此,在当时的远大形势分析会议上,当远大的个别高层建议开发电空调技术时仍然遭到了张跃的否决。 张跃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问题会越来越紧张,而且,全球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相应的节能产品市场空间肯定也会越来越大,远大对非电空调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坚守迟早会得到丰厚回报,收入和利润的下滑只是暂时。 从张跃当时的决策和思维来看,远大显然已经被技术“绑架”。 的确,张跃发现了一个“蓝海”,但在很长时间里,这个“蓝海”是隐性的,要变成现实,取决于政策、行业、市场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但是,被技术“绑架”的远大,恰恰在这三个方面遭遇了挫折: 首先,在行业环境上,节能虽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涉及到与电力等相关部门的利益问题,以远大为首的“节能派”遭到了这些既得利益群体的软性阻击。 其次,远大通过各种努力去影响国家产业政策,意图以政府行为推动燃气空调的市场拓展,甚至不惜公开批评国家的产业政策,公开与电力部门和有关专家抗衡,但远大的这一愿望至今未能实现。 第三,张跃寄希望于非电空调技术的深度开发能形成新的市场规模。但是,这一愿望也落空。尽管远大在技术上已经开发到了第10代,比电空调节约1/3甚至更多的能耗,但对用户来说,这并没有构成多大的消费动力: 国内市场上,非电空调比电空调贵一倍,用户不愿一次投入太多。即使一些用户从长远或环保角度考虑采购非电空调,远大也往往在最后一站丧失机会,因为远大的产品比同类产品贵30%; 在国际市场上,远大的产品比日本原装设备贵20%,这显然是市场推广的极大障碍。何况在欧洲,建筑很少新建,大多只是改造;美国虽是新兴国家,但美国人的特点是讲究享受和奢侈,节能并没有太多空间。 因此,张跃要守候非电空调这一“蓝海”,关键是要看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等待行业、政策和市场的成熟。 但是,8年来,远大市场急剧萎缩,资本储备金越来越少,张跃眼里的技术“蓝海”至今还是隐性的,在它变成现实之前,远大对技术迷恋的结果仅仅是起到了市场启蒙的作用,成果却被他人夺去了。 或许,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张跃的注意:近些年,不少曾经同样坚持“技术至上”的知名公司如今已经放弃了这一理念。这一现象说明,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单纯地为“技术”痴狂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表一:近年来放弃“技术至上”的公司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