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卖可穿戴

2014年07月10日 23:57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Fitbit在一个6年前尚不存在的产品门类里做到了行业第一,接下来的问题是,6年之后,这个产品门类是否还存在?

  文|CBN记者 袁帅

  在GSMA会场上的James Park一脸疲惫,作为以智能手环闻名的硬件创业公司Fitbit的CEO,这是他一天内接受的第七次采访。这个哈佛辍学生没想到自己的创业公司在中国如此受媒体追捧。中国市场成为了Fitbit下一个希望覆盖的重要市场。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NPD公布的美国市场零售追踪服务报告:Fitbit在全身活动追踪设备(Full Body Activity Tracker)类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在2014年第一季度达到了50%。这个品类在2008年以前,甚至都不存在。在第一季度,全球这个品类的总出货量是270万件,而这个品类的细分产品智能手表的总出货量还不到50万件。

  Fitbit并不是James Park创立的第一家公司,作为连续创业者,在此之前他曾分别创立过以加快网页加载速度为目的的软件公司Epesi Technologies和P2P图片分享工具Windup Labs。2005年,在Windup Labs被CNET Networks收购以后,James Park作为产品发展总监加入了CNET Networks。

  “Epesi Technologies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但是它让我明白了不能不断地变换方向,导致项目做起来没有重点,这可能听起来和精益创业不太一样。”James Par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在CNET待了3年以后,James Park和他一直以来的创业伙伴Eric Friedman开始考虑再一次创业。

  James Park第一次想做一款可穿戴设备的灵感来自于任天堂的游戏机Wii。那个时候Wii刚刚发售,James Park早上6点就去电子商店门口排队等着购买。这款游戏机利用运动传感器作为核心,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游戏体验。“Friedman和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魔术般的游戏体验运用到移动设备上。所以Wii其实是Fitbit的灵感来源。”James Park这样表示。

  在那个时候,可穿戴健康设备还没有成为风险投资们追逐的对象。对于像Fitbit这样的硬件创业公司而言,当时的融资环境并不乐观。“那时的投资人挺怀疑硬件创业的前景,要融资其实是非常难的。”James Park说。靠着之前投资Windup Labs获利的投资者提供的一小笔启动资金,James Park和Eric Friedman在2007年的时候创立了Fitbit。

  作为软件工程师,当时的James Park和Eric Friedman完全不了解硬件领域。“由于硬件行业的人都不怎么喜欢分享信息,我们需要不断地自学。”为此他们雇佣了一位工业设计师来设计第一个产品。通过这位设计师,两位创始人得以被介绍给亚洲的制造商。“Friedman和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待在亚洲和硬件厂商沟通。”James Park说。

  Fitbit找到了一家名为UDIO Design的设计公司帮助他们设计了第一款产品的外观,电子工程的活则外包给了一家电子公司,James Park和Eric Friedman两个人花了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款产品Fitbit Tracker的原型搭建,并在2008年Techcrunch 50大会上发布了Fitbit Tracker。这是一款可以夹在裤腰或内衣等部位,并通过传感器记录每天的移动距离、脚步数量、卡路里消耗量等数据的健康追踪器。这款产品的推出使得Fitbit获得了来自True Ventures和SoftTech VC的共计200万美元的A轮投资。

  2009年9月,Fitbit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交到了等待已久的消费者的手里。“对我来说,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上并且拿到钱的感觉非常地爽。”James Par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当健康追踪器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时候,Fitbit期望通过将自己的产品放进包括百思买在内的传统线下零售门店内,获得最大程度的消费者认知。目前,Fitbit的产品已经进驻到了43个国家的3.5万多家商店里。“如果没法和更多的渠道商合作,我们就没法高速地成长。”James Park这样认为。除此之外,关于产品详细、完整的使用说明也成了Fitbit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多硬件创业公司仿造苹果来做非常简洁的产品外观设计,但是它们忘记了苹果之所以能够在外观上设计得非常简单,是因为那是苹果,它们花了大笔的钱在广告上引导消费者。我们的产品外包装虽然也很简洁,但是我们尽力把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解释清楚。 我认为这非常重要。”James Park说。

  但是在James Park看来,Fitbit真正的爆发点出现在苹果推出iPhone 4s以后,在那之前,你都可以将Fitbit定义为一个生产着很酷的产品但是没有太多用户的创业公司。“从iPhone 4s开始,苹果提供了支持Bluetooth Smart的蓝牙接口,使可穿戴设备得以非常方便地和智能手机同步连接。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的突破口。”James Park说。

  行业的爆发意味着更多竞争者的进入。电子消费品公司Jawbone在2011年年底推出了Jawbone UP系列智能手环,耐克也在2012年年初的时候推出了Nike+ FuelBand手环。根据NPD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整个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3亿美元。但显然资本市场认为这个市场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发掘。包括红杉、KPCB、Andreessen Horowitz和Khosla Ventures在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向Jawbone投入了超过3.7亿美元的资金,而Fitbit也完成了总额超过6600万美元的融资计划。

  “你知道的,这个地球上几乎没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我们计算这个市场的方式是看如果每个人都买得起这样的产品,会是什么样的收入规模。”James Park说,“有分析师说过,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0亿美元。”无论是否过于乐观,这就是Fitbit们想达到的高度。

  目前,Fitbit已经拥有包括Fitbit Flex手环、Fitbit Zip/One系列夹扣以及Fitbit Aria体重秤在内的产品线。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运动追踪设备的未来表示乐观,当包括iPhone 5s在内的智能手机被不断嵌入追踪和记录功能以后,对于“全身活动追踪设备”这个品类将会消失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里的加速器来追踪自己走路的距离。当iPhone 5s推出的时候,我们内部也有过讨论,试图分析这对我们而言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们后来的结论是,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苹果充当了一个培育市场的角色。”Fitbit首席营收官Woody Scal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当你拿智能手机和我们的设备做比较的时候,你会发现智能手机的追踪效果其实并没有那么准确。这不是因为计算能力不精确,而是你不可能时时刻刻携带智能手机。女士有手提包,很多时候智能手机是扔包里的,而男士的手机需要经常充电。因此它不可能保持随身携带的状态,所以没法非常精确地记录数据。”

  能够更为准确的记录数据并不能构成核心卖点,包括Fitbit在内的制造商们想尽了其他各种方法让消费者将手环等产品尽可能久地佩戴在身上,而不是在购买后直接扔进储物间里。运动社交元素成为了这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Woody Scal表示,当加入了社交因素以后他们发现,如果用户和朋友比拼谁的运动量更多,最后平均每个人的运动量都会提升27%左右。

  除此之外,Fitbit还开放了API接口给应用开发者,期望更好地利用从Fitbit相关产品上获得的数据。Fitbit更愿意自己被定义为一家依靠软件驱动的创业企业,而非单纯的硬件制造商。“我们最有优势的地方是在软件体验上,我们工程师团队2/3的成员都是软件工程师,其他的才是硬件工程师。我们其实是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James Park这样认为。

  各个互联网公司也对此保持着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在刚刚结束的2014 Google I/O大会上,Google宣布推出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用于统一管理健康类软件和数据。苹果公司也在之前推出过类似的管理平台HealthFit。而国内的微信也在近期联合乐心、咕咚、华为和iHealth等四家生产厂商推出了微信智能手环系统,使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内轻应用的形式与好友互动PK各项数据。各家公司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控制健康类数据信息的流量。

  “以美国为例,我们会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把信息分享给保险公司。”Woody Scal说。虽然Fitbit表示自己不会靠向保险公司分享数据来获利,但是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此类数据筛选投保人,甚至设定个性化的保费。诸如此类健康数据的商业应用前景使得整个行业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即使这看起来还处于道德的灰色地带。

  “我认为将来还会有很多不同品类的可穿戴设备出现,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Google Glass的使用场景不可能和Fitbit一样,我觉得人们有权选择更多适合自己的可穿戴设备。”James Park说。

  市场还远没有到达饱和的状态。

  联系编辑:dongxiaochang@yicai.com

  >>Fitbit创始人James Park做可穿戴设备的灵感来自于Wii。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郭美美因赌球被北京警方抓捕
  • 体育世界杯阿根廷点球胜荷兰 24年后重返决赛
  • 娱乐邓紫棋介入张杰谢娜婚姻?遭批炒作
  • 财经富跑跑洗钱密道:坐汽艇偷渡澳门带走现金
  • 科技中央巡视组:科技部发现有科研成果作假
  • 博客水均益:我用“中国伟哥”贿赂伊官员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多月光 近5成年薪不足10万
  • 郭田勇:银行会成财富管理的主流行业
  • 余丰慧:余额宝这一年经起了风险考验
  • 董少鹏:退市制度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 水皮:跳水是不是意味A股摊上大事?
  • 周本泉:楼市杀手是财产登记信息联网
  • 徐斌:降准将是中国央行今后常规动作
  • 许一力:美国会为何严重警告阿里上市
  • 凯恩斯:巴西足球队惨败3大投资启示
  • 朱宁:证监会举报奖励不该设上限
  • 冉学东:影子银行是利率改革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