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战争4.0:双寡头之战

2014年07月10日 23:54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Google和苹果最先搭建了完整的平台,这让它们先走到了通向物理世界的关口,从而开启了一场艰难战役。

  文|CBN记者 徐涛 李博 实习记者 吴杨盈荟

  制图|项凯

  在硅谷,最尴尬的事莫过于一家以创新为标签的公司,却开了一场沉闷的会议。

  讲演者盯着提词屏,按部就班地讲述产品新功能;掌声并不频繁,一旦响起也不热切—要不是抗议者在观众席中站起来大声嚷嚷,沉闷的气氛何时才会得到缓解呢?

  是的,这是2014年6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Google I/O大会的场景,它也可能是截至目前最差的一场Google I/O大会。

  或许不该责怪Google缺乏现场表现力—这一点就算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亲自到场也不会有太大改善—而精于此事的苹果也让人感受到了类似的乏味。

  在6月初苹果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orld Wide Developer Conference)上,会场让人耳目一新,副总裁Craig Federighi甚至可以说不乏幽默,但回头细想,印象无非是“苹果早就该这么做”。例如Mac和iPhone之间的同步,以及允许应用程序调用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功能等等。它也推出了类似Swift新编程语言的新玩意儿,但仍没有太多惊喜。

  导致沉闷的原因在于,这两场在同一个月举办的开发者大会,它们发布的内容看起来如此相似—遮住Logo,忽略外形特点,互换位置,估计也不会引起惊叫,简直像在互相模仿。

  Google开始标榜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努力,苹果则宣扬自己更为开放的态度—双方都试图将自己的系统拓展到健康、家居、汽车等物理世界—你可以把物理世界理解为一个尚未被比特化的世界,是的,这个世界无疑是巨大的。

  但这恰恰预示着一场新的恶战已暗中开拔。

  硅谷巨头之间的竞争进入了难熬的焦灼阶段。我们早在两年前《硅谷战争3.0》的报道中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几大巨头们试图通过硬件来赢得移动互联网之战。

  现在,你可以把这个结论倒过来看了:移动互联网之战的格局已经确立,率先建立好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苹果和Google,已经把整场战役变为双寡头之战,战争的最前沿已经越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向整个物理世界开征。

  华尔街对Google的巨大野心给予了正面关注,就在看似沉闷的Google I/O开幕当天,Google收盘价上涨14.03美元,涨幅达2.48%。

  大约从两年前开始,技术巨头们在硬件上的布局速度开始加快。这得益于摩尔定律的作用,芯片、云计算、传感器的成本迅速下降,物理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智能的潜力。

  这种情况下,进入硬件市场意味着接触更多用户,收集更多数据,以数据支撑更好的服务;硬件之间的互通还意味着用户将不得不在不同系统中做出选择。每家公司都期望:用户偏好本公司的生态系统,之后,从偏好到依赖,从依赖到离不开。

  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优势可以轻易带到这个新领域。

  “通过车载系统成为平台中的一部分,苹果这样公司的智能手机的价值更大,包括可以使用地图、Siri等服务。这对苹果这样的公司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App来收集数据,并可以根据数据进一步在未来提供由苹果定制的更好的系统。”Gartner分析师Thilo Koslowski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

  出于一种内在的恐惧,技术大公司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拓展机会。在这个全新的疆域,新标准亟待确立,处于劣势的一方很可能会被新市场排斥在外。

  Google在此方面拥有教训。它开发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但亚马逊[微博]改写了这个系统并将之安装到自己的Fire系列平板电脑和机顶盒上,上面既没有Google搜索,也没有应用程序商店Google Play。Google完全无法在这些硬件设备上通过搜索广告或应用程序销售来赚钱。

  亚马逊具备基础设施云的绝对优势,这让它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最上游,同时,它也在极力复制与Google和苹果类似的生态系统,这具有一定威胁性,却很难改变既定格局。

  更早进入移动互联网的Google试图通过无处不在的Android挤进物理世界,苹果也在进行势力扩张。

  它在今年WWDC上发布的“Continuity”功能,可以让你在iPhone上正在写的邮件自动转移到iMac上,好让你继续在电脑上完成这封邮件;你也可以在电脑上接听手机上的来电——如果你的手机正好在客厅充电而你在书房工作的话。

  Google也在做相同的事。你在智能手表上看的菜谱,会自动同步到平板电脑上,这样,你能在做菜的时候挑选最适合的屏幕来查看菜谱。或者,你可以将看了一半的视频继续在电视上播放。

  两者都在极尽全力把新世界连入各自建立多年的生态系统中。

  CarPlay和Android Auto能让手机屏幕显示的页面,同时在汽车屏幕上显示,当然,你可以用语音进行操作,或者直接用手机上的地图进行导航。

  但这些新领域探索行动并不总是能够成功。

  还记得智能电视吧。Google在2010年就曾轰轰烈烈地发布过Google TV;亚马逊在今年4月,发布了机顶盒产品Fire TV,可以支持语音搜索,也支持游戏。听起来和Android TV所支持的功能很像是不是?

  但它们尚缺乏实质进展。

  智能汽车的概念在每次大型车展和CES(电子消费展)上都“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最新的一届,但推进过程依然缓慢。

  做过类似尝试的还有微软[微博]。它早在2007年就开始和福特合作开发智能车载操作系统Sync;而7年之后,Google发布的Android Auto看起来和苹果3个月前发布的CarPlay非常类似。

  众人满心期待的新版Google Glass和Ara手机都没有在Google I/O上亮相。要知道,两年前Google Glass发布后,Google投资(Google Venture)、KPCB和Andreessen Horowitz就组成了一个投资联盟“Glass Colletive”,以投资那些和Google Glass相关的创业企业。

  这个架势使得Google Glass看起来会是下一个手机般重要和普及的产品,而相关的生态链则会迅速成熟。

  技术公司近期的收购,依然沿着各自的战略方向推进。

  在过去一年,Google最大的两笔投资流向了新硬件领域—2013年12月以30亿美元收购了Boston Dynamics,这是一家研发机器人工程的公司;一个月后,它又以23亿美元购入了智能家居设备生产商Nest,后者的创始人是被排挤出苹果的一位前高管。

  苹果的做法却有些扑朔迷离,尽管一直在弥补在线交通导航等方面的短板,但2014年5月对耳机制造厂商Beats高达30亿美元的收购使其意义已不再局限于防御战略本身。

  假如把目光移向另几位对手,它们仍在忙着部署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微软以71.7亿美元拿下了诺基亚[微博],但却仍被认为错过了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时机;亚马逊的投资不多,多围绕在线生态:教育、游戏和支付等领域;最着急填补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当属Facebook,它以19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类似微信的WhatsApp移动应用。

  相比之下,Google和苹果在移动生态平台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而Google凭借更为开放的系统和更广泛的布局占据了更多的优势。

  “虽然Android Auto和Carplay看起来很像,但光凭Google有着不错的地图应用和其背后的数据,看起来就拥有更多胜算。”英国Warwick商学院教授Mark Skilton说。

  尽管是苹果先推出了iPhone,但其实Google和苹果在移动互联网的起步都始于2005年,双方的较量最初是起源于对大本营的保护。Google曾担心苹果操作系统在占领人们上网的入口后,会让自己的搜索引擎以及广告业务受制于人;再向前追溯,它研发手机的动力则源于害怕微软的Windows CE壮大,使自己丧失移动搜索的入口。

  但是,Google向移动互联网的一步步迈进激怒了苹果,朋友就此变为敌手—这已经是4年前的故事。

  你能够理解苹果对无处不在的Android的恐惧,这个移动设备上的开源操作系统就像是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乔布斯曾负气说要发动“热核战争”摧毁Android。而在最近的WWDC大会上,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Tim Cook)声称Android是“漏洞百出的毒汤”。如今,iPhone上的搜索引擎已被更换为微软的Bing,且早在两年前就已不再使用Google Map。

  随着Google和苹果在新战场频繁交火,原来四巨头对峙的局面,已划分为两大阵营。

  Facebook几乎可以替换掉微软在原有格局中的地位。这家社交网络平台商的在线和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正在快速增长,这一点直接对Google的主业形成威胁。但在物联网的新领域,因为没有足够强势的硬件设备,也没有更多可以整合起这些硬件的优势,微软和Facebook迎头赶上的可能性还很小。

  亚马逊,那个曾不被华尔街认为是家技术公司的在线商店,已然让Google在搜索广告上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人们越来越多地绕开Google,直接在亚马逊中找寻自己想要的商品。

  它目前所构建的移动生态系统也更接近第一阵营的Google和苹果。

  比如购买智能电视。那些热衷于在亚马逊上购物,觉得Amazon Prime的两日内免费送达加上免费电影电视和音乐超级值的人,选择Fire TV机顶盒的可能性会更高。

  最近亚马逊推出了带有FireFly功能的智能手机,如同物理世界的搜索引擎,它能通过摄像头来进行真实世界的商品识别,进而将用户直接带到亚马逊网站的购买页面上。

  当然更让Google觉得羞辱的一点在于,虽然是Google首先提出了云计算这个概念,但目前市场上遥遥领先的显然是亚马逊。后者凭借快速创新和迭代,以及低廉的价格,已建立起了一个生态圈,连Netflix这样和亚马逊业务有竞争的公司都心甘情愿将自己的整个架构放在亚马逊的AWS(Amazon Web Service)上。

  亚马逊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机顶盒和手机也是Google的苦恼所在。由于开源,亚马逊修改后的Android系统上没有Google丝毫的痕迹,并无法让Google从这一系统上分得任何一杯羹。更过分的在于,亚马逊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利润率要比Google的应用程序商店Google Play更高。

  反过来,亚马逊也正警惕Google所做的一切。Google已搭建起自己的在线购物网站Google Express,通过和Target这样的零售商合作来增加线上商品的品类,除此它还有一日送达的快递服务,这一点对消费者尤其有吸引力。

  战火蔓延的领域比我们想象到的更远。

  亚马逊多多少少也在和Google的Youtube业务竞争。当Youtube在洛杉矶建立起各种设备齐全的摄像绿棚并鼓励各种视频制作工作室进行内容制作和创新时,亚马逊自己建立起了影视制作工作室Amazon Studio,并面向公众收集剧本,并让公众来为这些剧本投票。

  就激烈程度而言,Google和苹果之间的战役无疑是最高的。这使四巨头的位置发生变化,也让前线越过移动互联网,直接延伸到物理世界。

  不过,虚拟的比特世界中快速更迭的节奏,并不适用于复杂的物理世界。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原因对此起着实实在在的作用:人们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

  例如当智能手表Pebble带来的新鲜感悄然退去后,年轻人发现自己还是没有戴手表的习惯;而对于有戴表习惯但年纪更大的人,他们会更看中外观,以及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难以被Pebble打动。

  但更多时候,原因在于,两家移动互联网巨头闯入了一个成熟的商业世界。在那里,权益分割规则清晰,大型制造商牢牢把控着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尽管彼此也有激烈竞争,但当颠覆者入侵,它们会竭力守住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在智能汽车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微软和Google率先寻求和汽车厂商进行合作,以推动智能汽车的发展。但这场合作迅速演化成汽车厂商和技术公司之间的博弈。即使是那些最积极的汽车厂商,也仅仅将技术公司看做是一个软件外包商,试图由自己对操作系统进行最严格的控制,它们还试图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尽管这实在不是很现实,因为这意味着每家公司的平台无法互通,开发者需要为不同的厂商进行开发,消费者的体验也会变糟糕。

  “它们不能把掌握自己命运的钥匙交给苹果(等技术公司)……那将是对汽车公司最糟糕的局面,那时候它们会成为高级产品制造商,就像HTC或三星[微博]一样。”Gartner分析师Thilo Koslowski说。

  “对生产商来讲,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希望苹果或者Google获得我们的客户数据,这个数据应当是我们自己的。”日产汽车执行副总裁安迪·帕尔默(Andy Palmer)早前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也表示,“但另一方面,客户在家里和车里都会用到Google,很难把握好平衡。因此,同这些互联网巨头合作到哪种程度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巨头未来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

  汽车厂商的审慎不无有道理。

  当高技术公司试图想要获得更多数据并更多操控汽车时,汽车厂商会担忧软件出现Bug是否会影响到油门或刹车系统,或者如何确保车内信息传递不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这毕竟看起来性命攸关。

  况且,车载操作面板的生命周期可达6年,而手机更新节奏约为两年,这种差距如何弥补?用户对两种智能终端的期待如何统一?落实到商业层面,有太多规则还不清晰。

  “汽车厂商大多保持保守的态度,它们对安全方面的考虑更多,不会让一点风险来损害自己的品牌。”此前福特硅谷实验室的负责人TJ Giuli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这个实验室在2012年开始设立基于Android系统的Open XC试验项目。

  汽车业的游戏规则与思维方式也反作用于技术产业。

  经过数年博弈,你多少可以将CarPlay和Android Auto看做是汽车厂商和技术公司的妥协:汽车厂商不再那么强硬地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因为这只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而技术公司则暂时只希望控制车内和娱乐导航有关的那部分系统,并让手机与之同步,其余的则放到以后再说。

  作为四巨头中第一阵营的成员,Google和苹果率先意识到,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这意味着未来的战场很可能会转移到技术业之外,但战争的核心却更在于各位玩家的平台搭建能力。

  消费者有着最简单的选择逻辑—如果有了iPhone和iMac,那很可能在选择一个智能汽车的时候挑选支持CarPlay的那一款。甚至在未来,当你选择一款空调,都要考虑这是什么操作系统的,因为你希望你的手机或其他设备能够轻松控制它。

  “几年前,如果你知道Google收购一家做恒温器的公司,你会觉得很荒谬;但现在你知道它在搭建基础。”咨询公司MRY的首席市场官David Berkowitz说。

  Google的确是在未来布局方面做得最野心勃勃的一个;但苹果看起来是生态系统更健康诱人的一个。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到手机和平板,苹果都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而且开发者更愿给苹果的生态系统开发应用程序。

  按照Cowen and Company分析师Timothy Acuri提供的数据,Google在2013年支付给开发者的分成为50亿美元(约合310亿元人民币),而苹果则为80亿美元(约合496亿元人民币)。他说苹果开发者在苹果平台上获得的总体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如果按照这样的数据增长,那么苹果App Store上一年产生的收入,将比Google Play Store多一倍。

  “在可见的未来,我们预期苹果的生态系统对于开发者而言依然会是主流的平台。”Acuri在其报告中写道。

  座次重排。虽然来自物理世界的光如此耀眼,第二阵营的对手也不会束手待毙。

  亚马逊的布局不如Google和苹果那么迅速,但这家公司始终是个低调的威胁。它有着最成熟的云端生态系统,也从来不畏惧用低价的方式来获得用户。微软依然会是这个阵营的推动者,Facebook最新举措是在北京CBD租赁了八百多平米的办公空间,为开展在华业务做准备,而此前,Facebook已通过香港进行广告销售。

  这样来看,随着新疆土的开拓,人们所感受到的沉闷和同质化现象也许持续不了多久。新的游戏规则仍在确立过程中,双寡头的竞争面临诸多挑战。

  联系编辑:zhaojia@yicai.com

  >> 2014年6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举办的Google I/O大会会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郭美美因赌球被北京警方抓捕
  • 体育世界杯阿根廷点球胜荷兰 24年后重返决赛
  • 娱乐邓紫棋介入张杰谢娜婚姻?遭批炒作
  • 财经富跑跑洗钱密道:坐汽艇偷渡澳门带走现金
  • 科技中央巡视组:科技部发现有科研成果作假
  • 博客水均益:我用“中国伟哥”贿赂伊官员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多月光 近5成年薪不足10万
  • 郭田勇:银行会成财富管理的主流行业
  • 余丰慧:余额宝这一年经起了风险考验
  • 董少鹏:退市制度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 水皮:跳水是不是意味A股摊上大事?
  • 周本泉:楼市杀手是财产登记信息联网
  • 徐斌:降准将是中国央行今后常规动作
  • 许一力:美国会为何严重警告阿里上市
  • 凯恩斯:巴西足球队惨败3大投资启示
  • 朱宁:证监会举报奖励不该设上限
  • 冉学东:影子银行是利率改革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