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求变

2014年06月26日 22:57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除了裁员,这家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家电巨头,还要考虑怎样尽快摆脱对规模的依赖,重新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文|CBN记者 朱宝

  被视为中国家电业“管理教父”的张瑞敏,在其掌管的海尔公司“而立之年”,遭遇了一个对于每个管理者来说都颇为棘手的问题:裁员。

  6月14日,在出席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时,海尔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对外公布:今年计划裁员1万人,将员工数降至6万人左右。而去年,海尔已完成裁员1.6万人,占去年年初员工数的18%。

  这条消息同时反映出,这家全球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元、善于通过规模扩张快速占领市场的公司,正在寻求改变。向臃肿的人员结构开刀或许只是开始。

  对海尔来说,它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利润增长趋缓的瓶颈。海尔2004年就已步入“千亿销售额俱乐部”—彼时,竞争对手美的与格力的销售收入才刚刚达到200亿元。但海尔的利润当年却只有18亿元,利润率不到2%。而2013年,美的与格力的净利润已分别增长至73亿元与108亿元,海尔的利润却只与格力持平—要知道,它的销售收入超过二者600余亿元。去年,海尔停止了对传统媒体广告的投放,有消息称,就是源于资金困境。

  海尔也试图通过一系列变革扭转这一窘境,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便是裁员。去年年底,这家公司的员工数已缩减至2009年的水平。大幅裁员可以降低薪酬成本、销售成本等,有助于海尔提高盈利增速。有媒体报道,海尔正加大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

  有海尔内部人员透露,事实上,海尔只是将一部分员工由“在册员工”转为“在线员工”,也就是将那些原本隶属海尔的分公司或事业部,整体转为与海尔仅是合作关系的小微公司。在这些小微公司中,只有少数几个仍保留为海尔的“在册员工”,其他则转为第三方外包管理。海尔曾预计内部将成立2000家小微公司。

  其实对于海尔来说,“收缩战线”的战略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应该实施了。当年,一直追求规模效应的海尔,销售收入与净利润增长均未达预期。不过,2008年年底,“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使海尔继续迈出了扩张的步伐—因为政策红利,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整个中国家电业在随后的几年里都在开足马力生产,扩充销售团队。

  然而,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退出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家电市场也发生逆转。比如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美的的业绩增长就几乎陷入停滞甚至出现下滑。2011年年底,美的的区域销售公司也陆续亏损。为了解决危机,美的做出了调整销售架构、精简人员的决定。

  相比,彼时收购了日本三洋电机的白电资产,并在次年获得新西兰家电品牌斐雪派克的海尔,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然而最终事实表明,这一切只是表象。

  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规模扩张,这也造成了产能过程的问题,再加上电商等新渠道的崛起,使得海尔在2012年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长均出现了下滑。2013年,海尔通过裁员与精简计划才恢复了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美的已经通过调整人员结构减少成本,以及扩展新渠道等方式,缓解了危机,其2013年利润同比实现了近40%的增长。

  确实,海尔目前的调整,并不能仅仅用张瑞敏所说的“裁员”来概括。可以说,它正通过整个公司的架构调整,重塑其运营模式。有熟悉海尔的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周刊》透露:“2013年海尔耗费大量资金进行了供应链改革,裁员也是应有之义。”

  目前,海尔试图通过其物流平台获取更多收益。它在中国已建立了大约3.5万家专卖店,6000个配送基地,还拥有5万辆货车。这样的物流运输规模,使得消费者在下单后,海尔最快可以实现1小时内送货上门。

  而海尔旗下的物流品牌日日顺,则在加大覆盖网络。它与当地家电渠道商成立合资公司,由海尔控股。除了是阿里巴巴[微博]的服务平台,日日顺还帮助过华硕、夏普以及惠普[微博]等品牌拓展农村市场。

  “海尔在推一种模式:经销商参股,将售后部分拆分成一个单独的服务公司。海尔控股,可以对接电商、专卖店和线下渠道,而售后服务、安装,都由参股公司负责。”青岛一家海尔代理商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以前卖货后,由商家把货送到客户家里,再由售后服务人员与客户联系安装。海尔新模式直接带货安装,这样人力成本省了,对客户来说也更便捷了。”

  渠道方面,海尔则在减少对家电大卖场的依赖,诸如永旺之类的综合商超以及家居用品店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这些渠道的成本更低,它们不会向厂家提出更多的让利要求。”广东一家电厂商的销售总监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诸如卡萨帝、互联网家电定制品牌统帅,以及日日顺等海尔旗下品牌,都有各自的营销团队。此前,这些品牌的销售模式是通过总部下辖到省级、市级,再到县级。而如今,这些销售通路正在缩短,有的已经可以从总部直接下辖到县级—这同时也是海尔精简销售团队,削减成本的一个手段。

  但是,除此之外,海尔还应想出更多办法提升公司利润,以支撑其进一步发展。比如是继续通过压低成本,以销量增长获取利润,还是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摆脱主要依靠低利润率产品的模式,逐步转向能带来更多利润、品牌溢价更高的产品。

  相比调整,海尔或许更需要的是一场变革。

  好消息是,市场仍愿意相信张瑞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他的众多故事,比如他曾因捕捉到农民会用洗衣机洗地瓜的需求,而研发出带有此功能的洗衣机等等。

  此外,海尔已将业务版图扩张至全球,英国调查公司欧睿的数据显示,海尔冰箱与洗衣机的全球份额分别为20.1%与16.4%,居全球之首,销售范围覆盖150多个国家。不过,海外市场的营收份额仅有一成。但通过收购,海尔已在日本设立了变频空调研发中心,并与斐雪派克联手研发了静音洗衣机、速洗洗衣机等利润率更高的细分品类。这些不失为海尔变革的良好开端,亦给它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坏消息则是,在眼下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格局中,无论海尔选择哪种改革方式,都意味着挑战,也必须面临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阵痛。

  联系编辑:nini@yicai.com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国竖版地图用十段线标南海(图)
  • 体育意大利遭绝杀出局 NBA-詹姆斯跳出合同
  • 娱乐传导演张元戒毒失败复吸被拘 月底或释放
  • 财经铜陵有色董事长坠楼前11天“突然消失”
  • 科技国内首家私人宇航公司三人团队估值1亿
  • 博客李宇春:遭金星郭富城排挤事件真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大学506个专业排行榜 国际高中展
  • 徐一钉:7月A股将开启第四次上涨周期
  • 凯恩斯:南海和美元霸权与A股机会
  • 余丰慧:住建部慎言拐点背后有深意
  • 不执着:A股会追随迪拜股市崩盘吗?
  • 水皮:王石的脑子进水了没有?
  • 二当家:新股早几天上市就好了
  • 马光远:“取消限购”能救房地产吗
  • 曹中铭:新股发行再现虹吸效应不意外
  • 沙黾农:新股上市是市场拐点?
  • 易宪容:下半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