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而工作?

2014年06月26日 22:57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竞争的存在,突出了工作的权威,认真工作带来的正能量是,一个年轻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奋斗不断积累财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洋

  “他们为何如此勤奋工作?”90年前,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S·林德和他的妻子对一个美国小镇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根本停不下来。你能从这期的封面故事里看到一群类似的身影,最典型的是那些投行人士。采访对象们说,他工作6年来一直处于繁忙的状态,有时连续多日睡眠不足4小时,而有时又“经常晚上睡不着,每天都担心会有突发事件”,有人则一年365天差不多300天都在出差……

  他们越来越像美国的同行,在华尔街,这群收入最高的人士的焦虑也最明显,人人肚子上长着一圈快餐脂肪,甚至要靠嗑药才能保持精力充沛的工作状态,像一个被抽起来的陀螺,停不下来。

  过于紧张的工作节奏明显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一些公司人因压力而暴肥,因为缺乏时间锻炼,他们中的一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一些在巨大的压力下患上了抑郁症、糖尿病和胃炎等疾病。

  我们之所以关心公司人的职场健康,是因为它已经具有一种普遍性—中国公司人每日工作时长普遍超过10个小时,那些我们常常在美国人和日本人身上看到的职场压力,开始发生在你、我和Ta的身上。

  这是工业社会中的竞争带来的一种影响。一如1920年代的美国小镇—工业革命席卷下,新技术和新工具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它们促进了生产力,同时也加速了从业者的新陈代谢,人们的焦虑增加,害怕跟不上时代,害怕失去工作,陷入了自我评价的迷茫中,“好像害怕一停下来就会被后来者踩到似的。”而评判成功的标准变成了你开什么样的车、挣多少钱和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尽管有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但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是靠这种焦虑推动的。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竞争的存在,突出了工作的权威,认真工作带来的正能量是,一个年轻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奋斗不断积累财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提到的,焦虑具有意义,通常越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越焦虑,他们通过焦虑提升自己。如同David Brooks在这期杂志专栏里提到的,“成功者擅长调整自己的状态”,每个人都会遇到进步的瓶颈,不管它沿着怎样的曲线前进,都有解决的办法。就像娄晓晶在话题栏目里提到的:You are what you eat。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你要做的是让你的焦虑产生意义,而不是回避它。

  本期驻硅谷记者徐涛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国小学发生的变化,老师们通过技术手段和游戏的方式反复让孩子们试错,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最终,这个多由贫困生源组成的小学API考核分数排名中上。我想,这种试错也培养了他们承受焦虑的能力。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压力源即信息—“你的身体之所以能够获知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并非源自你的逻辑机制、智慧、推理或计算能力,而是源自压力。”在技术领域,历史是被失败者改写的,那些不惧怕失败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取成功。

  有那么多的人在对这个行业产生焦虑,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我有时会问年轻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做这一行?”我想,拥有初心的人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国竖版地图用十段线标南海(图)
  • 体育意大利遭绝杀出局 NBA-詹姆斯跳出合同
  • 娱乐传导演张元戒毒失败复吸被拘 月底或释放
  • 财经铜陵有色董事长坠楼前11天“突然消失”
  • 科技国内首家私人宇航公司三人团队估值1亿
  • 博客李宇春:遭金星郭富城排挤事件真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大学506个专业排行榜 国际高中展
  • 徐一钉:7月A股将开启第四次上涨周期
  • 凯恩斯:南海和美元霸权与A股机会
  • 余丰慧:住建部慎言拐点背后有深意
  • 不执着:A股会追随迪拜股市崩盘吗?
  • 水皮:王石的脑子进水了没有?
  • 二当家:新股早几天上市就好了
  • 马光远:“取消限购”能救房地产吗
  • 曹中铭:新股发行再现虹吸效应不意外
  • 沙黾农:新股上市是市场拐点?
  • 易宪容:下半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