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治水

2014年06月23日 11:01  财经国家周刊  收藏本文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刘丽丽

  对话合肥市长张庆军

  新的大合肥规划已经逐步落实,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巢湖治理由此明确了责任主体,合肥治水任重道远。

  “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岸边,几千年来多座城市倚湖而建因水而兴,合肥只是其中一座。千百年湖光山色未变,但合肥却从未与巢湖连接得如此紧密。

  自2011年安徽省撤销巢湖市以及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后,巢湖由巢湖市和合肥市分湖而治的局面彻底结束,整个巢湖水面和岸线的行政区划,完全归合肥市一地管辖。合肥藉此占据独享大湖的天时地利,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合肥市发展的新目标。然而,合肥需要面对的,在“湖之利”之外还有“湖之忧”。

  大湖之忧

  夏季往往是巢湖最难过的季节。近几年来,每到七八月份,随着气温升高气压降低,蓝藻就进入活跃阶段,巢湖湖面出现较大面积蓝藻集聚,把湖水染成了绿色,有时甚至“黏稠如粥”。

  自1970年代以来,巢湖开始蓝藻频发,尤其是西半湖更为突出。2012年夏季西半湖曾出现多个蓝藻集聚处,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8%左右。

  “巢湖治理的关键问题,就是水质的富营养化。”对此,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并不讳言。他表示,巢湖水质的富营养化,主要是氮和磷的影响,尤其是磷含量超标为目前巢湖污染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巢湖污染的形成,有很复杂的原因。既有自然历史原因,又有人文社会方面的原因。

  从自然角度来讲,巢湖水的磷含量超标和巢湖周边独特的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巢湖周边的土壤和矿山富含磷,这些磷元素一直在不断向水体释放。这是巢湖周边无法改变的自然条件。

  巢湖水质富营养化,还有历史原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巢湖是和长江直接连通的,巢湖水位的涨落受长江的同步影响。夏季涨水长江水流入湖面增大,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大量湖水流入长江。当时的巢湖是和长江水体交换正常、交换量很大的自然湖泊。

  对于巢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而言,这种自然形成的大规模水体交换,其不利的一面是洪涝灾害相对比较频繁,有利的一面则是水体交换充分,污染物易于扩散稀释。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为了防汛和航运的需要,在巢湖入江的河道上陆续建了一些节制闸,巢湖的围湖大堤也修建完成。这些水利工程虽然较好解决了防汛和排涝问题,但也带来了副作用。水利工程人为隔断了巢湖和长江的水体交换,使巢湖变成了内陆的“死湖”。长此以往,湖水中积累的污染物无法释放,就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因为周边地质条件的影响,实际上从清朝乃至更早的古代,巢湖就有蓝藻出现,但是那时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张庆军认为,以前对生态环境建设相对不是很重视,在治理上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再加上近年来沿湖地区非农产业大量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不断积聚,带来污染物排放的迅速增加。而治理措施又没跟上,就造成了蓝藻暴发这样的情况。

  大城水事

  新的大合肥市规划已经逐步落实,对于巢湖来说,成为合肥内湖,被认为从根源上解决了巢湖多头治理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兼省政府参事张自立认为,现在整个巢湖划归合肥来管,实际上就是明确了责任主体,对巢湖治理无疑是好事。

  在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以前,巢湖和国内其他大型湖泊水污染治理面临的难题一样,存在体制机制的矛盾和障碍,以及区划设置不合理造成的画地为牢、责任不清的问题。原籍巢湖庐江县的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表示,巢湖的主要污染来自合肥,而之前巢湖分属两个城市管辖,综合治理矛盾突出。

  “原来合肥市只管辖巢湖三分之一的水面,还有三分之二的水面归巢湖市管辖,两个地级市之间也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况。正是因为要解决这样的机制体制问题,要构建联合治水的责任体系,所以省里才下决心在2011年实行行政区划调整,把整个巢湖的水面和岸线全部交给合肥市。”张庆军说。

  体制机制理顺的影响立竿见影。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合肥市就开始大规模投入治理巢湖。“2013年,巢湖治理的效果就初步显现出来了。这也说明了体制、机制和区划理顺的重要性。”张庆军说,“如果还像以前一样责任不分明,说实话,我作为合肥市长也下不了决心一年投资一百多亿元来治理巢湖。”

  但大合肥的新一轮环湖城市开发建设仍令很多人士心存忧虑。安徽省政府参事孙立广担心,城市开发和公路建设破坏湿地和水体的连接。也有人士担心,若不高规格重视巢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只一味开发,将重蹈滇池覆辙。

  对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限制、盲目摊大饼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认为,城市化应该科学规划,因水制宜,量水而行。

  张庆军对此并不担心。他表示,2011年安徽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后,整个巢湖800平方公里的水面全部交给合肥管辖,同时把巢湖南岸原来属于巢湖市的两个市县——新的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划给合肥管辖。一方面扩大了合肥的地域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合肥水资源的拥有量,巢湖常年蓄水量在20亿立方米。这些为合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资源和地域基础。

  “因地制宜的广义理解,就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是土地面积,还有水资源和能源的保障,环境容量允许的程度。这些都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地’,‘地’就是周边环境、要素和支撑条件的总和。”张庆军说。

  在安徽省党代会的报告里,已经明确提出合肥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打造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第四个现代化中心城市,朝着全国有影响力的特大型城市方向迈进。“合肥市已经根据省里的要求和对合肥的定位,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单位和中科院的专家,对合肥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结论是,合肥具备打造一个主城区人口800万?1000万的特大型城市的条件”。

  大治开端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投入集中治理是必须的,而且是事半功倍的。”张庆军对巢湖治理有自己的见解。合肥在巢湖水污染治理方面也确实新招频出。

  “现在国家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是达到五类就可以排放,我们现在要求达到四类。”张庆军表示,虽然从污水处理角度,标准提高肯定会增加成本,但是可以采取综合措施,使成本可控。“一方面对各种技术进行全面比选,采用更好的技术。此外,对于设备投资和日常运营费用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和市场竞争来控制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除了常规的污水处理手段之外,合肥市污水处理还另辟蹊径,在实验的基础上,采取了生态生物处理的办法。

  合肥市要求在原有污水处理厂改造和新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每个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面积等条件配套建设一个人工湿地。湿地面积大小不等,大的有几十亩上百亩,小的仅十几亩甚至几亩。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可以通过人工湿地进行进一步过滤,然后再排放到河流中。在每条河流的入湖口,也都建设人工湿地,再进行一次生物自然处理之后,水才排放到湖里。

  “这是合肥比较独特的措施,现在效果不错。”张庆军表示,湿地本身对生态环境就有净化作用,不仅对水,还包括空气。人工湿地的办法,可以在不过多增加投资和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治理效果,而且能够实现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共赢。

  合肥实行党政一把手当河长的“河长制”,把官员考核和治污直接联系起来。完不成任务的有关官员要受罚,责任追究办法已经明确,根据不同情节和严重程度,处罚形式从批评到诫勉谈话,到经济处罚,一直到党纪政纪处罚都有。合肥市按照安徽省要求清理一票否决项目,现在保留下来的一票否决项目共5个,其中就包括环保方面。

  “目前点源污染和城市污水,通过这一轮治理,已经全部实现达标。”张庆军表示,现在合肥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到95%以上。全市生活点源污染治理率也在90%以上。

  点源污染和城市集中生活污水相对容易治理,其实,张庆军最担心的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范围很大,治理投入和效果还不成比例,“目前的治理手段和措施还有点力所不逮”。

  “引江济巢”,是合肥治水更为长远的规划。“就是恢复以前巢湖和长江水体自然联通的状态”,张庆军解释说,“这不是远水不解近渴的远距离大范围调水,这是近在眼前的水。这个方案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只不过是恢复1960年代以前巢湖的自然状况而已,是可行的。”

  张庆军认为,“引江济巢”是顺应自然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不是完全被动顺应自然,下雨多了水就多,下雨少了水就少——而是在人力可控的情况下,尽可能顺应自然。“这是今后的理念,很重要”。

  “从巢湖治理情况来看,虽然一两年内看到了成效,但这种成效还是表面的,到底能不能长期巩固,目前还不敢作太乐观的估计。”张庆军坦言,对于巢湖治理还需头脑清醒,“既要坚定信心,也不要把事情想象得太美好太容易”。

  巢湖水面面积大,污染原因复杂,而且有长期污染积累,再加上沿湖人口还在不断聚集,城市化工业化还在不断推进,污染的绝对量很难削减,控制污染总量不增加或污染增速放慢也需要很多努力。

  巢湖治理是长期的过程,“但治理和不治理是不一样的,集中治理和分散治理是不一样的,大规模大力度的治理和零星的治理是不一样的”。张庆军对于合肥治水的近期目标是:巢湖水质不再继续恶化,东半湖能够稳定达到三类水标准,西半湖能够稳定达到四类水到五类水标准,杜绝劣五类水,杜绝蓝藻集中大规模暴发。

  “我们讲人定胜天,实际上自然法则总会起作用。”反思巢湖水问题的前因后果,张庆军说,从长远看,还要给巢湖一个自然休养生息的过程,“可能至少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才能把巢湖治理的成果巩固下来,全湖达到三类水到四类水的标准”。

  “大湖是自然存在的,现在是,以后也是。但大湖不仅仅是面积大,更重要的是环境好,水质好。”张庆军这样解读合肥“大湖名城”的目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原江西书记苏荣之妻被指收8位数贿赂
  • 体育意大利遭绝杀出局 NBA-詹姆斯跳出合同
  • 娱乐传导演张元戒毒失败复吸被拘 月底或释放
  • 财经铜陵有色董事长坠楼前11天“突然消失”
  • 科技国内首家私人宇航公司三人团队估值1亿
  • 博客方舟子:靠颜色识别毒蘑菇靠谱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4中国大学12个学科506个专业排行榜
  • 凯恩斯:南海和美元霸权与A股机会
  • 余丰慧:住建部慎言拐点背后有深意
  • 不执着:A股会追随迪拜股市崩盘吗?
  • 水皮:王石的脑子进水了没有?
  • 二当家:新股早几天上市就好了
  • 马光远:“取消限购”能救房地产吗
  • 曹中铭:新股发行再现虹吸效应不意外
  • 沙黾农:新股上市是市场拐点?
  • 易宪容:下半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及压力
  • 叶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