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风险安全可控

2014年04月12日 00:13  《中国投资》  收藏本文     

  文/张影强

  中国已经意识到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

  近来,外媒和投资机构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福布斯》《华尔街日报》、彭博社、FT中文网和摩根士丹利等媒体和投资机构认为2014年中国将遇到大问题,其主要论据是中国债务水平过高、产能过剩正在摧毁中国制造业、房地产风险正在聚集、外资纷纷撤离等等,致使中国将遇到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为困难的时期。实际上,中国已经意识到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中国经济目前所遇到的各种风险是安全可控的。

  债务水平安全可控

  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显示,全社会的债务规模达到111.6万亿,占当年GDP的215%。具体而言,2012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加总的债务接近28万亿,占当年GDP的53%;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债务占GDP比重)已达113%,超过OECD国家90%的阈值,在所有统计国家中高居榜首;我国家庭部门债务是16万亿,占GDP的31%。对此,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目前我国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为215%,低于美国和欧洲大概300%的债务水平,更是低于日本500%的债务水平。我国是高储蓄、高增长和财政赤字少的国家,而发达国家则是低储蓄、低增长和高赤字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抗债务风险的内生性强。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13年审计署审计地方债务大概是20万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这对地方长远发展有利。此外,很多负债项目能产生具体收益。政府也可以通过延长债务期限,发行长期市政债券用于置换现在的短期债务。政府还可以建立长期融资开发银行,引入公私合营的投资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增加政府基础设施偿还能力。关于企业债,虽然我国企业债占GDP已达113%,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是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受到重创,企业纷纷转向债券市场融资。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债务比例肯定会逐步下降。关于个人债务,我国个人债务占GDP31%,这是相当稳健的,加上我国属于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国家,居民抗债务风险能力非常强。因此,我国发生全局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产能过剩问题缓解

  产能过剩确实是我国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造成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融资体制,导致区域间同质化生产明显,钢铁、煤炭等行业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二是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市场疲软,我国出口受挫,产能积压严重。三是我国长期以来需求结构失衡,过低的消费率致使国内消费市场增长缓慢。但是,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矛盾正在积极缓解。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简政放权,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就从根本上在破除我国政府干预过多而造成的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弊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得到抑制。二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复苏明显。2013年,美国GDP经济增速为2.4%,IMF[微博]预计美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2.7%。《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欧元区将迎来从衰退到复苏的转机。IMF预计欧元区经济2014将增长1%,2015年增长1.4%。世界经济复苏将重新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刺激产能增长。三是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长江经济体带、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西部基础设施提升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对我国产能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房地产引发系统性风险可能性不大

  关于房地产风险,需要深入分析,当前楼市分化加剧。从全国数据而言,房价收入比存在较大泡沫。2012年,我国收入房价比为11.4。按照世界银行[微博]的标准,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但是,我国房地产不能简单看统计数据,比如全国平均每户超过一套住房就说明市场已经饱和,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我国拥有大量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每户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是正常的,老家一套,在工作的城市一套。如果在工作城市是租房住,那就要求城市家庭必须有两套住房,供没有房子的流动人口居住。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不管从房价收入比,还是租售比等指标看,这些区域存在房地产泡沫。但这些城市在近几年国家高压调控下,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房地产市场在这些地区较为平稳。而对于三四线城市,确实出现了像温州、鄂尔多斯、贵阳等地的房价开始下跌,出现了泡沫破裂的现象。但相对全国而言,这些城市仅仅是局部的和区域性的,全国还有600多个同样的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房价还偏冷。从金融风险看,我国房屋首付比例很高,银行按揭贷款多数都是优质资产,发生系统性违约风险可能性不大。此外,我们还有10年经济增长稳定期,到发达国家70%的城镇化水平至少还需10年,房地产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QE退出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很多人担心美国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退出,可能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问题。近期,美国QE的退出,确实引发了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的金融动荡。但我们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一样,我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低通胀,低外债,而其他面临困难的新兴市场国家是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相反,美国QE退出,如果我们管理得当,恰好给我们宏观调控创造利好。长期以来,短期套利外资的流入不仅推高了我国物价上涨,而且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二难”境地。从当前央行[微博]操作看,前3月多次在公开市场开展正回购,大量回笼资金。这说明我国目前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风险。美国QE的退出正好能顺应我国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取向,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此外,美国QE退出引发人民币贬值属于短期正常波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没有改变,改变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预期,对出口还能产生提振作用。因此,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美国QE退出,能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时机。(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河南辉县破获法轮功“双修”淫乱案
  • 体育欧冠四强抽签-皇马遇拜仁 切尔西战马竞
  • 娱乐经纪人否认朱茵怀二胎:不回应失实报道
  • 财经传贵州百灵董事长澳门欠赌债10亿被接回
  • 科技智能路由器大爆炸:谁能杀出血路
  • 博客亲历:泰国海关针对中国游客要钱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学霸校花收美国10校录取 自称女汉子(图)
  • 连平:人民币难以出现趋势性贬值
  • 宋超:下周2100将出现争夺
  • 谢百三:惊闻沪港股市打个洞 小心啊
  • 张化桥:西班牙的问题很大
  • 张欣:短炒与仓位控制 动态观望
  • 杨剑波:关于816事件的若干答疑
  • 江濡山:李克强面对经济危情心态很好
  • 鲁政委:需调整高估的人民币汇率
  • 荷叶:为何深交所不搞深港通
  • 叶檀:京津冀城市群不能靠食利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