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少不了智库的参与

2014年04月03日 15:23  《中关村》 微博 收藏本文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决策对智库的需求很迫切,智库也应该在决策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 本刊记者 明星

  中国从“世界制造”迈向“世界智造”的路径中少不了智库的参与,智库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当下,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如何?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又将如何联动创新和升级?这是一系列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智库是国家的软实力

  当前,世界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这是谈论智库建设的一个好时机。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不仅需要政府的理性决策,也需要智库专家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对政府建言献策。

  何为智库?它被称为思想库、外脑或智囊团,是指由多方面专家研究人员组成的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主旨是为决策者提供政策的建议和决策的咨询。

  智库是现代决策体系的一个产物,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智库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智库机构通过为政府决策提供多种选择的方案设计,使政府在决策之前可以广泛地吸纳不同的意见。智库专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广泛发布,将形成影响决策选择的社会氛围。

  有人称智库是继政府、立法、媒体之后的第四个部门。

  从世界各个国家智库发展的经验来看,智库研究的触角几乎涉及到政府决策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库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专业化、规范化的趋势和特点。

  智库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为决策层所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决定》的一大亮点。同时,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有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关键要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使社会主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社会、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善治”效果。其中,智库所起的作用不可动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务虚会”上强调,如今,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国家领导人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有媒体预测,从国家表态,到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的积极建言,预示着中国智库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国家原财政部部长、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长项怀诚在2月28日“全球视野与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他对智库的认识。

  从全球智库的发展趋势来看,半官方、民间的独立智库越来越多,在各个国家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些政府在制度、经费、数据、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民间智库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制定法规对民间智库的发展定位、性质、管理、经费、运营与监督给予了法律行、制度化的规定。

  同时,政府通过专门的基金会或者通过合同订购,用于资助各种智库,使各种民间智库具有稳定经费的支持。此外,还在税收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和个人对智库捐赠;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库和连接检索系统,及时对外发布可以公开的信息和数据,以便民间智库可以获得及时充分的信息。

  在有些国家,政府还可以通过“旋转门”建立智库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机制,也就是说智库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进入到政府机构,政府机构里面的某些重要官员离职后,也可以进入智库做研究人员。这种“旋转门”有利于强化智库咨询研究和知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智库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智库作为非营利机构,在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作为一项咨询媒体型的知识服务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这些智库与各种发达的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种媒体、论坛、会议为智库的成果宣传促销提供条件。智库机构与大学、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等合作越来越紧密,智库甚至还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IT产业、教育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这些合作和融合促进了智库本身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了智库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新型智库应时而出

  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如何?

  目前,中国大约有4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智库,这些智库的主体力量还是官方智库,官方智库整体发展态势正面临深刻的改变。自主型的独立的民间智库比较缺乏。

  “官方智库数量不少,规模也不小,人才数量也相当可观,这些官方的智库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实行相对比较行政化的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科学执政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决策议题出现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社会矛盾和利益主体出现了不同和分化,这在客观上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智库,不仅需要官方智库,也需要民间智库,以便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和更加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参考。

  有人总结道,中国的智库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的智库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决策对智库的需求很迫切,智库也应该在决策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近两年来,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各类智库提出的多套改革方案相继对外发布,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可以说,中国智库建设正向纵深展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地方智库在内的中国智库体系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期。

  项怀诚认为,中国需要建立独立自主的、面向市场的、半官方或者纯民间的新型智库。

  “这种智库实行不同行政体系的新的治理模式,实行研究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它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的资金补助和资助之外,还可以引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的基金,可以吸纳民间社会力量投入智库的建设。”

  他认为,这种中国特色的半官方的、民间的、新型的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决策中间的利益协调,还能减少公共政策成本的浪费。

  “建立新型智库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陈干全博士认为,“新型智库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要能合力发挥作用,各干各的肯定不行;如果体制内和体制外不沟通的话,也不符合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承则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新型智库在组织形式、人员管理、经费使用、分类考核、薪酬制度和管理方式上都要创新”。

  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专家詹姆斯·麦甘认为,“智库的目的是服务于决策需求,如果智库的思想产品不能解决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为决策所用,就不是成功的。”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决策平台的开放性越强,吸纳智库意见也越多,如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对专家咨询的重视程度较高。从事权角度来看,行政级别越高,决策咨询的需求越大,因为省以下的决策权较小,市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执行大于决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点,要求现有政府治理面临一系列角色转型。首先是治理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其次是决策过程的开放性;再次是良好的回应性。

  据媒体报道,在武汉,市长唐良智聘请“布衣参事”,就是地方政府主动开放决策,问计智囊、提升治理水平的一次创新。经过连续两年的公开选聘,目前武汉已初步形成专家、民间、企业、官员、媒体“五智汇聚”的智库格局。唐良智表示,他们既“接地气”又“接天线”,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政府需要智库多出“好声音”、多聚“正能量”。

  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

  智库应该是一个大众罗盘,通过影响民众,来有效地推进政府决策。

  “但在国内,有些智库学者的雷语层出不穷,拍着脑袋想问题,不仅败坏了学者自己的学术生涯,还大大破坏了智库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健强调,“同时,现在来看,我们的智库还有不少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公信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影响力有限,国际话语权缺失。”

  上海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这个国际化都市里,真正能够参与国际对话的学者不超过100个。政府要让智库敢于批评;同时,智库和政府之间要保持一个平衡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智库独立要做到资金独立、思想独立。资金独立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没有思想独立,所谓的新型智库是创造不出来的。

  智库的独立性是民众比较在意的一个问题,这涉及到智库的公信力问题。智库的发展不仅靠自身努力,要需要有外部法律空间和内部制度支撑。

  从其性质和社会属性来看,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智库具有明确的独立法律地位,在言论、出版、结社等方面受到宪法和一系列法律的保护,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智库被法律明确赋予了免税待遇,许多智库从政府、利益集团、商业企业获取资助,并且从其对它们的指令性研究和咨询中获得收益。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下,西方智库运行按照法律精神运行,具有较高的公信度。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金兴钟认为,智库应该成为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一个很好的中介,要去平衡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智库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我们发出的声音更容易获得大众的接受和信任。”

  令人乐见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智库之间加强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建立智库网络、智库联盟渐渐成为共识。

  截至目前,广东、武汉等地已先行一步成立智库联盟。2010年9月,“广东智库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广东省社科院等20多家社科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构建起覆盖广东全省的理论研究和咨询研究网络,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随后,2012年,武汉智库联盟也宣告成立。

  这些地方智库的创新实践表明,地方新型智库的增量空间很大,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将是其发展的最大动力。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宣布,国家将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高校智库。重点将实施社科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促进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还将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经费制度,完善总体布局,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设立了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文科有两个,各地各高校也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协同创新中心,这些都为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记者目击上海女游客在马来西亚被掳走
  • 体育遭韩国双杀!鲁能2-4浦项 恒大负10人全北
  • 娱乐外媒:“巨星”文章出轨 网友:冠希2.0
  • 财经官员曝房产申报漏洞:只能报三四套难如实
  • 科技中移动回应香港套餐优惠质疑
  • 博客马伊琍父亲求放过声明系写手代笔?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男子因大学挂科成黑户:家庭事业全毁
  • 钮文新:稳增长没有股市不行
  • 苏鑫:揭秘SOHO中国卖房子的秘诀
  • 周彦武:反腐扫黄让中国经济下滑
  • 慕容小散:限购松绑之后冰火两重天
  • 张化桥:中国必须加息 才能减息
  • 徐斌:不能老眼光看本届政府政策
  • 张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难度不小
  • 叶檀:银行高股息为何不讨投资者的好
  • 杨再平: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建言
  • 郎咸平:京津冀要警惕曹妃甸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