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为什么会死?

2013年03月12日 17:43  《新领军》杂志 

  文 | 本刊编辑部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中,从来不缺乏奇迹的创造者,也从来没少过倒在行业路上的先烈们。他们曾经引一时行业之风潮,曾经引无数行业人士竞折腰;他们曾经是一时的英雄人物,曾经是一时各大媒体镁光灯下的焦点,曾经是各个地方政府的座上宾,曾经被冠以各种荣誉。

  然而,他们轰轰烈烈的来了,却悄悄的走了,如同徐志摩的情诗一样,只不过缺少了诗情画意的浪漫,平增了诸多的惨烈、凄然、无奈、落寞、悲情……

  即便是他们如今都以各种形式“死去”(有的是品牌在,创立的企业已经死亡;有的是企业还在,但是创始人却早已被迫走人;有的是企业和品牌全部清盘……),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最好的商业财富,因为教训往往更能令人发醒,败局更能记忆犹新。

  什么是死?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企业也固有一死,优秀者或留下一个商业时代的变革,比如伊士曼柯达,或留下一个百年品牌—优秀的品牌有时会长寿于企业本身;更多的企业,只能成为增加民营企业平均2.9年寿命的分母。

  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企业的死亡,并非品牌的死亡,优秀品牌的寿命应该长于企业本身,比如本策划中的五谷道场。如果从企业角度讲,中旺国际早已经成为王中旺的过去时,现在早已经没有人能够记起。然而,五谷道场的品牌却存留了下来,并且成为方便面市场中一个非油炸概念的引领者。虽然五谷道场在转手中粮之后,至今也只能看到不温不火,但是一个企业能够为行业留下一个优秀的品牌,也不枉在商业世界中走一遭。

  死亡并不代表终结,如果立于现在商业世界中的创业者们,在一个跟头跌下去后,就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那么只能说这个企业的创立者成了真正的死亡终结者。试想当初的史玉柱[微博],如果巨人大厦在崩盘之后,就一死到底,那么史玉柱不会成就今天的巨人王国,不会有今天网络资本江湖中“股神”的传说;如果当初惨败顺驰之后的孙宏斌一蹶不振的话,同样不会有今天的地产大佬融创中国。

  企业的死亡,对于企业家而言,有时候就是创业的中止符,此时的中止,是为了接下来扑面而来的激昂乐章。因此,当我们分析企业的死亡时,我们更多希望读懂死亡背后的信息。

  死的为什么是我?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企业和人一样,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是完美和绝对健康的,因为你所呼吸的商业空气、吃喝掉的商业口粮,虽然没有三聚氰胺、苏丹红、致癌水物质,但是却商业的细菌,比如膨胀的扩张欲望、自负的主观商业判断、混乱的战略规划、无力的团队执行等,这些或内或外的细菌,都可能是引起企业致命疾病的诱因。

  得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得的什么病,更可怕的是知道得了什么病却不知因何而得病,于是乎,只能病重乱投医。于是乎,社会中有了成群结队的各种企业诊所、江湖郎中、游医野药,很多哪怕是头疼感冒的小病,在这些游医野大夫的诊治下,小病转大病,大病转癌症。

  于是乎,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别人有病就能治好了,而我却不仅没有治愈反而病重而死?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什么样企业可能会死。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余年中,无数的企业兴起,单单是那些在“青史留名”的代表性企业,也绝不仅仅是吴晓波[微博]先生在《大败局》中所枚举的几例。这些企业的死亡往往都有着当时当地的背景色彩,比如牟其中等,如同在之前得了伤寒就如同得了绝症,得了肺痨基本判了死刑。如今,这已经不再是令人完全绝望的病症;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由于企业家的商业眼光和才能的局限,而多走了半步或者少走了半步,最终一步天堂或一步地狱,试想如果当初那些做低买高卖贸易业务的人们,如果时间把他们往后放十年,又怎么会有投机倒把的罪名把他们一棍打死呢?

  但企业只能活在当下,如果知道团购行业的发展曲线会是最终这个样子的话,相信杜一楠[微博]或许会为24券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如果能够不是那么自负“赌命”的话,或许李途纯在处于与投资人的关系、太子奶的发展战略上,会有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没有假设,创业也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下,选择企业的成长之路,毕竟环境对于当时当地的人们而言,都是相对公平的,最终要拼的还是企业的内功,而决定自己能够成为先烈的核心,也是内因,毕竟很多时候病由心生。

  分析那些在行业已经跑到前列的领军企业,他们的倒下往往更具有样本意义。解剖来看,最终导致回天乏力的症状,往往是由于那些自己已经意识到或者别人已经提醒过的痼疾,但对于核心领导来说,却没有认为它可能是致死的癌细胞,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是“癌症晚期”—有些是过快的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有些是大跃进式的战略导致崩盘,有些是因为资本与企业的不可能调和的矛盾……

  死亡启示录

  《圣经》中的启示录是给予后世的预言,而现实的启示录往往如同盖棺定论一样,是做死后验尸,如同医院一样,只有已经生病了,才能给你做各种检查告诉你得了什么病。但是,这样的死亡启示录又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就是踏在前人的身上,完成了一次次商业的进化,也是踏着前人的尸体,完成了最终的商业成就,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商业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无需自责冷血,因为我们在某一天又何尝不会成为别人借鉴的教训或者死亡的启示录呢?看看这些曾经在行业甚至商界中诧叱风云的人物,如今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总是善于淡忘。无论是五谷道场,还是太子奶,它们的品牌依然健在,可当初的创业者早已物是人非。他们都曾经被行业所追捧,王中旺将五谷道场称为行业的颠覆者,事实上也的确创造了一个新品类;业内也曾经将太子奶称为乳酸菌领域的领军者,事实上即便是今天,李途纯创立的太子奶依然有着这样的机会。但从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一个企业的创立者对于企业那不可磨灭的烙印,企业的败局使他们的人生也败走麦城,然而,有一点无法否认,企业当年的成与后来的败,他们都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至于红孩子和24券,他们是另一个症状的代表,那就是资本与企业的冲突。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商务细分领域,虽然对行业的影响力不同,量级也不同,但是最终以清盘或者卖掉的形式来结束企业的创业命运,对于最初的创业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死亡”,只不过这种死亡更加令人感到遗憾。

  本期策划,我们就是希望能够透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探讨这些行业的先行者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又是如何死的(或者败局)?他们为什么会死(或败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NBA-科比19+9+7湖人进前八 热火18连胜
  • 娱乐组图:两会美女翻译走红 冷艳酷似赵薇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慈善捐款怎么投进了无底洞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也能毕业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
  • 钮文新:大部制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