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交规”里的商机

2013年03月12日 17:40  《新领军》杂志 

  文 | 本刊记者 牛巍

  “怕,现在是真罚啊!”一位出租车司机在与记者聊起新交规时,颇感畏惧地说道。“头几天的时候,看见绿灯都担心它会突然变黄灯,有几次我真是把车停那,等着它变成黄灯!”谈及新交规刚实施的头几天,大家因对“抢黄灯”的规定不明而闹出的笑话时,司机师傅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尽管“抢黄灯”最终被公安交管局所证实,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但1月1日最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之严仍是有目共睹。

  一边是机动车驾驶员对新交规的畏惧,一边是那些“准司机”们的焦虑不安。新交规对驾驶员考试的难度以及教训硬件条件都有所提高,驾校即将涨价的消息也在大街小巷中飘荡。而另一边,更有些精明的商家,在暗暗窃喜新交规的到来。

  国产品牌或成主力

  “你看这是我新买的蓝牙耳机!开车接电话用它,不算违规!”一位热心司机告诉《新领军》,自从新交规颁布,他和周围好几个朋友都新置备了蓝牙耳机。

  在北京中关村一位做数码配件生意的王先生告诉本刊,以前他一个月最多能卖30个蓝牙耳机,但是自从新交规出台后,蓝牙耳机的销售量也随之直线上升,一天的销售量就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销售量。“原先是年轻人来的多,现在不少中年人也来买。都不用做广告宣传了!”王先生开玩笑地介绍道。

  除实体店外,网络销售蓝牙耳机的数量也是大幅上升。其实,能够规避开车接电话的语音通话工具并非只有蓝牙耳机一个,之所以蓝牙耳机能够更“火爆”,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其价格相对比较“低廉”。“你看,这款蓝牙耳机,价位也就在100左右,一般的消费者都能够接受。”王先生向本刊介绍道。

  当本刊问及哪些品牌卖的更好时,王先生表示,“要说好,还是要国外品牌,这么多年来,蓝牙耳机一直是外国品牌占优势。”这一市场现象也被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证实。

  以往,国内蓝牙耳机厂商大多采取代工或者贴牌的方式进行生产,并无自主品牌或者持续的研发设计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号召力是整个行业的通病。同时,产品设计雷同,导致各家只能依靠价格战获得生存空间。价格战又进一步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市场几乎成为了海外品牌的天下。“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导致了国产品牌的发展举步维艰。”雷柏公司负责人对此痛心疾首。

  而新交规推动蓝牙耳机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后,又让不少国内蓝牙耳机生产商重新对市场产生了信心。但本质上,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品牌一定能“起死回生”,毕竟此番销售上涨仍属于“政策刺激”,国内蓝牙耳机品牌必须要能够借此机会研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强势回归。

  除了品牌,技术革新同样决定着产品前景。随着智能终端和语音技术发展,语音控制、语音提示、手机蓝牙控制等技术未来也会更多地应用在蓝牙耳机上。另一方面,目前的蓝牙耳机佩戴方式还不够舒适,重量和体积对于佩戴者都是一种负担,未来将会出现微型蓝牙耳机,可以直接塞入人耳,且其续航能力也不会有所缩短,这将得益于电池技术以及蓝牙智能省电技术的发展。

  方便是硬道理

  蓝牙耳机是一个通用型的市场,应用也很多。但是对某一部分客户来说,更喜欢拥有两个可以互补性的产品。比如,有的客户不喜欢整天都带着耳机,因为耳机戴久了,耳朵会非常不舒服。平时不戴,又会经常忘了蓝牙耳机放在哪里了。这种情况之下,车载蓝牙成为了消费者的另一个选择。

  但据了解,目前专业做车载蓝牙的企业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因为某一个顾客提出需要,才会开发。在国际上,这一点也并非个例。诺基亚[微博]、三星[微博]、摩托罗拉[微博]这些极具品牌号召力的企业,也有车载蓝牙产品,但都不属于主流产品。只是作为技术延伸的一个产品,推出某款产品之后,几乎没有更进一步的进展。尽管产品还不是尽善尽美,但由于其品牌影响力的存在,价格仍旧昂贵。

  对于国内那些致力于车载蓝牙,却并不具备忠实“品牌粉丝”的企业而言,在提高产品应用体验的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宣传打开市场,是其必须要面临、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品牌诸如梵天等已经开始注重如何提高用户的体验。如,可以通过私密通话耳机来保护通话者的隐私。但整体来说,车载蓝牙仍旧属于起步阶段。

  如果说蓝牙耳机、蓝牙车载满足的是最基本的开车通话需求,那么语音助手则是更为人性化的沟通工具。安全驾驶是首位,但如果在路上真的遇到非接不可和非要打出的电话呢?如果需要发紧急短信呢?这个时候,语音助理就显得切实有用了。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语音助理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沟通的方便,还更注重为驾驶员提供娱乐享受。例如快说的语音聊天就是这样,你对着它问,“你知道四大名著吗?”,它会将四部著作中的人物连接成一段话,来逗你开心。尽管,越来越智能化的应用让司机的驾驶旅途更为放松,但语音助理有一个至今难以突破的最大瓶颈,那就是做好“语音识别”。

  由于我国各地方言众多,尽管大部分地区都已普及普通话,但是发音受方言影响,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给语音识别增加了难度。难怪诸如谷歌[微博]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进入语音助理市场,中国厂商也并不担心,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再好的应用也面临语言这一关。

  十余年的沉浮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及人们行车安全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的提升,车载电子产品产业毫无疑问将迎来大发展。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到180亿元左右。如此巨大的市场和先例,无论有没有新交规的刺激,都必将引爆新一轮经济财富,这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其中一个新产品就是行车记录仪。

  其实,行车记录仪并不是什么新鲜产品,在俄罗斯、韩国等国家早己成为强制安装的装置,在台湾也是车辆标配。国内早在98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注册行驶记录仪的产品专利。尽管如此,行车记录仪在中国仍属于“慢热”型。以往,因汽车尚未普及,碰瓷党不见猖獗,行驶记录仪并没有大卖,国内目前也仅有60多家通过国标检测的企业,其中三分之二还是贴牌生产,或代理销售其它企业产品。真正有技术、有资金、有生产线的企业只有20家左右。

  缺少大规模、规范化企业的入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销售的行车记录仪产品质量大多都不符合标准,过于追求短期利润等市场混乱现象。据业内人士介绍,所有出台文件只规定行车记录仪的价格上限,未规定价格下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默许了恶性竞争的存在,导致不合格产品大量被安装。

  而对于那些质量合格的产品,目前功能也大多只起到运输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根本满足不了交警执法的功能。

  此外,各厂家的软件不统一,也造成数据接口不能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行车记录仪的普及规模。

  另一方面,尽管行车记录仪已经存在多年,但是驾驶员对行车记录仪的使用及作用相关知识普及性仍旧不高。

  可喜的是,记录仪在中国“潜伏”了十几年之后,哈尔滨航天风华、TCL[微博]集团、新飞集团、西门子等一批大公司已经实质上介入记录仪行业。大企业的进入势必会对记录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推动行业洗牌。

  行车记录仪具有其更为特殊的产品意义,关系到的不只是驾驶员“扣分”,更关系到人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政府交通部门的形象和威望。因此,行车记录仪不仅需要企业的推导,更需要政策的推波助澜。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NBA-科比19+9+7湖人进前八 热火18连胜
  • 娱乐组图:两会美女翻译走红 冷艳酷似赵薇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慈善捐款怎么投进了无底洞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也能毕业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
  • 钮文新:大部制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