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中国战略之变:从二八法则到下乡建行

2013年03月12日 15:21  财经界 

  从“二八法则”到“下乡建行”

  外资行中国战略之变

  文/ 王海蕴

  经过6 年的发展,外资行越来越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模式。

  岁末年初,在中国的外资行纷纷与中资行打起了“优惠战”,在刷卡、取现、网银等多领域推出了花样繁多的优惠活动。

  东亚银行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自2013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该行对其借记卡境内(同城及异地)跨行ATM 取款,普卡手续费为每月前5 笔免手续费,第6 笔开始收取人民币2 元/ 笔手续费,显卓理财金卡、白金卡免手续费;如果是境外银联ATM 取款,显卓理财金卡、白金卡为每月前2 笔免手续费,第3 笔开始收取人民币10

  元/ 笔手续费; 而个人网银跨行汇款手续费全免。

  去年新发信用卡的花旗银行今年则顺势推出了信用卡优惠活动,到今年2 月20 日,刷卡6 笔,就可以获得最高200% 的额外积分或花旗里程奖励。

  外资行优惠力度史无前例,与2007 年的状况更有天壤之别。彼时,在华外资行不仅转为法人银行, 市场份额也逐渐到达历史高点,对中高端客户市场信心十足,根本不屑与中资行竞争大众市场。

  然而,由于2008 年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银行发展较快等因素,外资行优势不再,本土化转变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八法则”

  外资行最初在中国开展面向个人储户的业务时一度“高低有别”,偏向中高端客户。按照当时的规定,中高端客户不仅能够享受银行工作人员既耐心又体贴的优质服务,还能够享受到品种繁多的各种免费增值服务;而普通客户不仅不能免费、还要向银行缴纳账户管理费。

  具体到收费,各大外资行也要求不一。如花旗银行规定每月综合账户总额日均余额低于1万美元或等值外币要交纳每月50 元人民币的账户管理费,贵宾客户不足5万美元要交纳每月100 元人民币账户管理费;汇丰银行在宣传单上明确写道:如同一客户号码下的所有账户月平均总余额低于人民币1.6 万元或等值外币将收取每月55 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服务月费;如外币活期账户连续24 个月无支账将每半年收取165 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睡眠账户费;如开户后3个月内结束账户则一次性收取410 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渣打银行[微博]则实施开户“创智理财”,不足1万美元每3个月要收取150 元服务费。

  对于这种差别待遇,一些外资行解释:费用主要参考市场的情况而制定,银行在处理业务时,需要一定成本,为了不做亏本生意,不可能免费服务。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行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二八法则”使然,也就是说,20% 的客户提供80% 的利润。因此, 外资行普遍认为,只要能争取到这20% 的大客户就意味着拥有大单的生意和大块的利润,尽管大众市场占到客户总数的80% ,但由于其盈利过低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放弃了。

  瞄准农村与中小企业

  然而,受2008 年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银行发展较快等因素的影响,势头强劲的外资行的发展越来越出人意料。

  普华永道调查报告显示,从2006 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就处于节节败退的态势。截至2009 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仅占2%,并且增速明显放缓。

  一份来自央行的数据也显示,在2007~2009 年间,外资银行新增贷款分别为1704 亿元、628 亿元、18 亿元, 三年时间缩水近100%。

  对雄心勃勃的外资行而言,这些不利的市场数据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为了谋求新的利益增长点,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金融市场,放低姿态,采取“本土化” 战略。

  “下乡”是外资行重要的布局之一。2007 年底,我国开始试点批设村镇银行。对此,外资行反应迅速。是年12 月,汇丰第一家村镇银行就在湖北随州曾都开业,随后,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广东恩平等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此后,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在中国农村地区设立信贷机构、小额农贷项目或村镇银行。

  随着中外资银行在村镇的竞争加剧,外资行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再出新招。2009 年7 月,汇丰银行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三里岗镇开设了首间村镇银行支行,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包括存款、贷款等全面的农村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市场的最前沿。

  除了热衷“下乡”,外资行还对中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青睐有加”。2011 年12 月初,渣打中国和东亚中国相继设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支行,宣告外资法人银行正式进入小微企业市场。

  2012 年5 月,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政策的调整是在释放适度宽松的信号,因此,包括渣打、花旗、汇丰、星展、德意志、永亨、东亚在内的数家外资行,纷纷酝酿放宽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力度。

  实践表明,外资行的本土化策略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中国银监会2011 年报数据计算,从2007 年初到2011 年末,外资行的资产规模增幅高达132.08%。

  而比资产规模翻番更具意义的是,外资行对我国金融业参与度也日益提高。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末,35 家外资法人银行、45

  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25 家外资法人银行、25 家外资银行分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5 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金融债。

  “本土化”仍是最大挑战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阴霾笼罩下,发展向好的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受到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行选择设立境内法人机构,已完成这一步骤的则继续在中国开设分行。

  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底, 外国银行在华已设立39 家外资法人银行、1 家外资财务公司,另有77 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4 家分行, 181 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209 家代表处。

  不过,从市场份额来看,在理财产品设计及创新方面优势明显的外资行,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比中资行快多少。按资产计算,截至2011 年底,外资行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仅有1.93%,过去十年仅增长0.11 个百分。

  一家总部在欧洲的外资行高管认为,外资行份额较少除了受到中国银行业监管限制颇多外,本土化程度不够也是主要因素。

  在他看来,目前,外资银行的“水土不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中高层员工多为香港和台湾的外来人才,以及如何与监管层打交道这一方面。因此,外资行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人才、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本土化。

  网点数量不足也是外资行发展的不利因素。业界分析指出,银行业间竞争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当地的客户和网点。客户的数量、熟悉度、忠诚度以及网点布局,都是银行从事基本业务的能力要素。中资行在本土网点众多,与客户联系最广泛,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相反,外资行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情况与当地银行存在差距。

  此外,还有声音显示,对从事零售业务的外资行而言,经历了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外资行理财产品致客户巨亏的案例频频曝光,令外资行的光鲜形象一落千丈。在公众和监管层的压力下,外资行产品设计力求简单、透明,以保本产品为主,如今的一些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外资行不及中资行激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 体育NBA-科比19+9+7湖人进前八 热火18连胜
  • 娱乐组图:两会美女翻译走红 冷艳酷似赵薇
  • 财经315随手拍维权活动启动 第五届网络315
  • 科技陆兆禧将任阿里CEO 构架调整暂告段落
  • 博客慈善捐款怎么投进了无底洞 两会博客
  • 读书解密:邓小平为何唯独不与林彪来往
  • 教育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也能毕业
  • 育儿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仅三成
  • 梅新育:中国需要发改委
  • 罗天昊:南水北调 不如迁都襄阳
  • 张五常:公司性质的思想发展
  • 刘石:又见谷贱伤农
  • 叶檀:离婚说明房地产调控错误?
  • 杨涛:金融改革应转向抓小放大
  • 童大焕:不调控房价就会涨翻天?
  • 陈序:更具创造性的经济或从机构改革开始
  • 赖伟民:四项措施扩大国人消费
  • 钮文新:大部制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