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国资重组年(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 15:31  上海国资

  另外的方式,则是传统的本地企业互相重组。这样做的目的是解决同业竞争、清晰主辅业和完善产业链。

  但完全行政性手法由政府拉郎配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不可能再像2003年时候一样,进步虽然是微小的,但也是一种进步。” 周道洪表示。

  事实上,据《上海国资》掌握的资料,各企业在制定的3年行动规划中亦表态,将积极引进国际资本、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

  效果争议

  本轮重组将给上海国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目前争议甚大。

  有市场人士表示失望。

  “如果仍然是政府主导,不引进社会资本,则可能兴奋地度过一段短时间,从长远来看,仍是旧瓶装新酒,没办法提高效率。”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他认为,目前的重组方案看得见的成果是企业融资能力增大和政府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增强。

  “利用融资平台将资产反复腾挪,只是听起来很好的故事。”他极端地表态。

  上海市国资委有关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市场不应如此悲观,整合后上市公司还会从治理结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上努力,料会有实质性变化。

  对此,周道洪亦表示了高度肯定:优质国资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资证券化为解决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更多国资专家评价仍相当正面。

  “资产证券化比例从18%提高到40%,就意味着未来将有几千亿规模的资产将进入到上市公司。前景值得期待。”周道洪表示。

  他认为,几方面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会涌现一批具有整体上市特点的、行业整合型的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部分业绩不佳但作为整合平台的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可望实现转身;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资保值增值和流动性。

  周戎则表示,上海国资目前重组,可以在经济向好之前提前布局,反过来,资产证券化率提高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上海经济的负债率,进一步推动经济向好。

  国海证券研究所最近发布“上海区域专题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上海国资整合涉及的上市公司达到72家,国资整合将大幅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

  “与前几轮题材炒作不通,整合的真金白银时代已经来临。”

  详解3年行动规划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各企业集团提出了要以开放的胸襟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产业,平稳运作,加快开放性、市场化重组

  上海市国资委最近公开表示,各企业集团3年行动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5方面:明确战略定位和3年行动目标;加快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走上市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推进集团行业布局跨度收缩、企业层级收缩、非主业调整转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聚焦重大攻关项目。

  “3年行动规划主要是各个集团对上海市国资委要求主辅分离、主业资产上市、加强开放性重组的具体安排。”一位企业集团负责人对《上海国资》介绍。

  主业扩张

  在扩张主业的措施中,各集团做法不一。

  比如,锦江集团确定未来3—5年整体上市的战略目标。该集团原有3家国内上市公司,各以集团酒店、旅游、客运物流为主营业务。为实现整体上市,他们今后的做法是:形成酒店业为主的大型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扩张,力争进入全球酒店集团10强,开展酒店、旅游和客运物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并通过吸收合并实现集团资产整体上市。

  与之比较,百联集团的重组规划更为详尽,规模亦更大。

  该集团力争在2010年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率先成为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国有控股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百联集团在其资料中表示,由于历史原因,集团相同业务的资产分散在集团所属不同公司中,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中外合资公司,整合难度较大,严重制约集团快速发展。“将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超商、综合百货和生产资料贸易3个核心业务和物流配送、商业房产、电子商务3个培育业务。”

  据悉,百联集团将以联华超市为平台,完成超商各业态整合,同时解决综合百货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问题,逐步实现核心业务分别由联华股份、百联股份和物贸股份3个上市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

  在市场分析人士眼中,百联集团有其特殊性。“它的盘子很大,2003年组建之初,只求量大,组建商业航母,但内部整合并不到位,仍然各行其是,盈利能力反而降低。现在,加大内部重组力度是可以预见的。”

  但更多集团因主营业务已经上市,所以对未来重组规划态度非常谨慎。

  比如华谊集团仍然是3块核心业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并不会有太大调整。“该集团在2008年做过一次重组,将焦化工业注入了三爱富,主业基本已经进入上市公司,再调整的规模不会太大。”周戎对《上海国资》表示。

  上海汽车亦将继续关注零部件发展,未提到对上市公司会有进一步重大重组的变化。

  它们对主营业务的态度通常是希望更加完善和进一步提升。

  辅业削藩

  在3年行动规划中,多家集团规划了辅业调整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百联集团表示,到2011年,基本完成主辅业剥离的任务。

  据悉,该集团将按照“先集中、后清理”的原则,制定辅业调整剥离3年行动规划:今年成立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梳理非主业企业股权结构、财务状况,形成具体操作方案,统一管理和处置非主业资产;2010年,以资产管理公司为平台,推进非主业资产剥离,通过改制重组、业务转型及剥离等多种形式,调整非主业业务及主业业务下关联度低、竞争力弱的辅助业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

  上海电气似乎更为坚定,它们定有详细的时间表:“集团积极清理对外投资,2009年将清理30%的投资企业,对现有的82个小类行业,集团分别作出重点投资、谨慎投资、不再投资界定,50%的行业自2009年开始不再新增投资。使有限资源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集中。”

  建材集团则对下属企业厘清分类:对于赢利能力尚可,但不属于集团今后要发展的核心业务企业,转让全部股权;对条件比较成熟、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小企业将改制为民营企业;对所托管的壳体企业加快销壳,3年内清理完毕。

  不过,市场分析人士仍然坚持认定大部分企业的规划“弹性很大”。

  他们分析表示,从规划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大幅缩减管理层级,各企业集团在国资委要求下,现实做的只是“瘦身”。

  “我们称之为削藩,做一些小组合,一些羽翼未丰的企业可以拿出来。比如华谊集团正在实施企业内仓储物流、检维修、后勤等与主业的分离。”一位企业集团负责人如是表示。

  “这是有理由的。因行动规划是备案性质,不会经过国资委修改和审核,刚性并不足,而且市场情况不断变化,企业也会调整规划,预计半年会调整一次。”一位企业负责人对《上海国资》表示。

  坚持开放性重组

  国资委的新闻通稿透露,各企业集团提出了要以开放的胸襟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产业,平稳运作,加快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该通稿以上海电气、百联、锦江集团、光明集团、华谊集团的规划为例说明。

  据《上海国资》所掌握资料,几家企业集团均表态,将积极引进国际资本、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

  比如,上海电气的表态是,进一步推进一批均势企业重组联合,目前,集团下属上海鼓风机厂已与西安陕鼓动力签署战略重组框架协议。“属于集团主业的,努力做强,部分中小企业将划转地区谋求发展。”

  据了解,其还将推进国际合资合作。他们在此方面的计划是:深化与西门子的战略合作、让西门子发电设备制造任务向上海电气结构性转移;推进与三菱合作,将合资组建新的电梯公司,2014年上海三菱的电梯产量将达4万台,比2006年增长1倍;发展与德国核电主泵厂商KSB战略合作等。

  百联集团亦表示将积极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联合重组,为此会着力推进两个层面的战略合作:一是与政府层面合作,包括与本市区县和外省市政府,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是与企业层面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华谊集团则表示,近年来,已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建立了42家合资合作企业,利用自身在氯碱化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内蒙、江苏等地与当地民营资本合作甚广;下属几家中小企业已经通过经营者、职工持股,吸纳社会和民营资本等方式改制重组。

  矛盾与冲突

  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制定的3年行动规划体现了国资委意志,但并非如此简单。

  “现在的做法是要企业自制行动规划,报国资委备案,国资委根据规划进行考核,而不是审核,规划当充满弹性,企业自由度增大。”一位接近上海市国资委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不过,这带来一定问题:国资委从其定位看,是从整体布局考虑规划,比如哪些集团、哪些产业该退出,哪些该加快,但企业领导在做规划时不可能自我革命,认为自己该退出。

  “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企业集团,自己退出国有性质,退出市场的很少。”一位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像纺织、水泥、玻璃等行业,不管包装成什么样高科技和时尚产品,仍是属于落后或充分竞争性产业,这些企业的经营效果亦不理想,国资应该从这些领域中退出。“目前的3年行动规划中,企业负责人根据制度安排和理性选择,做出的仍是如何做大的规划。”

  “国资委对此要有清晰的判断和权威的措施,否则双方博弈将消耗不少精力。”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建工集团整体上市攻略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上海建工将由原本单一的施工建设类企业,演变为集施工、开发和投资于一身的复合型企业,而房地产业务无疑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发展重点

  7月31日,停牌1个月的上海建工复牌并公告重组方案:该公司以每股14.52元向控股股东上海建工集团定向发行约3.58亿股,购买集团与建筑施工主业相关的业务资产,预估值为51.99亿元。

  根据公告,上海建工此次重组涉及集团8家专业子公司的全部股份、1家控股公司的6成股份,以及2个参股项目若干股份和9处土地房屋资产,这表明其已一举囊括上海建工旗下核心资产,从而实现整体上市计划。复牌当日,该股一度涨停至18.48元,最后收盘于17.60元,上涨4.76%,可见市场对其重组方案颇为认可。

  上海建工董秘尤卫平对《上海国资》表示,此次重组是希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从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到安装装饰、园林绿化,一气呵成。

  事实上,早在2007年市场便盛传上海建工将整体上市,孰料最后不了了之。官方表述是,方案最后未能确定。业界归结其原因为:“建工集团成分复杂,既有房地产又有建筑、施工和安装等,一直未能明确着重做哪一块,而各非上市企业之间实力悬殊,利益难以平衡,如果短、平、快重组不依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则不太可能。”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上海国资》表示。

  因此,今年如此果断而行,市场分析人士多认为是政府授意。

  市场认为,上海市国资监管层多次要求各集团尽快落实《若干意见》,推进核心资产和主业上市是其主要推手。更加上,上海市政府领导曾对上海建工明确指明,要将上市公司打造“成为集团核心资产集聚和主营业务发展的主要载体”。

  建工地位

  上海建工虽是建工集团内唯一上市公司,但其地位并不显著。

  业界对其母集团的评价是大集团小公司,上市公司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极弱。

  “上海建工2008年的综合毛利率为5.35%,其中建筑业务为5.30%,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长期跟踪上海建工的原中原证券分析师魏博对《上海国资》表示。

  据该公司2008年年报,其实现营业收入305.73亿元,较上年增长21.22%;实现净利润3.02亿元,同比仅增长0.49%;较2007年的17.26%的增速大幅下滑,2009年一季度仍未见改善。

  “下降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期,其盈利能力低到不能容忍。”魏博表示。

  但上海建工集团在上海建筑市场的占有率约在20%左右,每年承担的重大工程约占全市的60%以上,实力在上海罕有其匹。上市公司亦承担上海重大工程,如金茂大厦、浦东机场等。2008年,受益于世博,上市公司承接本地市场项目达765个,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2%,承揽了世博及配套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入了京沪高铁车站新领域。

  7月23日,上海建工集团一位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低,并不是经营能力的问题,在建筑施工市场上,平均毛利本来就一般。

  不过,此说法并不得到市场分析人士的认同:“这与他们的经营方式大有关系,因为公司基本上是做承包商,中间市场利润微薄。”魏博表示。

  既有得天独厚的业务承揽优势,利润却依然微薄,上市公司风险极大已不言自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世博会后,上海本地工程业务必将急剧减少。

  “上海的城市建设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容量虽大,但增速已经放缓,上海建工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章秀奇对《上海国资》表示。

  事实上,北京的一些建筑企业已经显现后奥运危机。

  “它们几乎把未来5—6年的工程在奥运期间一次性做完,如果不采取措施,今后生存状况将非常艰难。”一位国资专家曾如是表示。

  世博后危机同样威胁着利润微薄的上海建工。

  更加上,除了重大项目,建筑施工行业对技术和资本的要求并不高,“在周边市场,它竞争不过管理灵活的民营企业。”

  建工集团需要快速扭转局面。将集团内优质业务资产注入不失为好办法。

  地产注入

  上海建工公告中称,希望打造集了项目投资、施工建设为一体的中国建筑工程总集成商。

  但业内毫不讳言,此次重组亮点并不在此,而是建工集团将建工房产纳入上市公司,这让市场振奋。

  “从目前的方案看,上海建工很象中国建筑,将地产与建筑整合在一起。”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章秀奇表示。

  大多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了同样观点。“被重组的公司主要看大股东会把什么样的资产放进来,有没有非上市的优质资产,比如中国建筑,市场看重的是其旗下地产业务。”万国测评研究部主管周戎称。

  与建筑施工业务比较,上海建工旗下建工房产显然有市场优势。房地产经年火爆,利润亦非常丰厚。

  建工集团有关人士并未透露建工房产主要财务指标,但据已知的材料,建工房产在2007年实现房地产销售资金回笼约18亿元,实现约2亿元的利润总额;2008年前3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在8亿元和1.34亿元左右。

  “从数字上看,房产开发业务在整个集团主营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仍较小。但其盈利能力较强,净利润率保守估计可达20%—30%,明显强于建筑施工行业。对大型建筑商而言,发展房地产业务,有利于综合利用整体优势,发挥产业延伸的协同效应。”上海一家资信评估公司出具评级报告认为。

  该报告还透露,建工集团2007年末9.15亿元的无形资产中主要为土地使用权,共计2051亩,按照目前的市场价值初步估算已有较明显的升值。

  对此,上海建工董秘尤卫平承认:“房地产是资本推动型行业,如果进入上市公司,将赢得资本优势,可以很快提高其竞争力。建工房产是上海十大房产公司之一,有进一步发展基础。”

  除了房地产业务的优质外,市场更不怀疑整合之后效果。

  “我们看好整合效果,因其与上市公司的整合成本会很低。”魏博表示。

  他的理由是,建工集团属于强势集团:“比如一个家庭有两个小孩,由家长提出来整合是比较顺利的。如果集团和上市公司平级,整合效果就很难定论。”

  事实上,为整合之后能达到预期,上海建工对哪些资产注入考虑慎重。

  据《上海国资》了解,目前有3块业务尚未装进上市公司, “一是外经集团、一是事业单位,如建筑工程学校、医院等,一是海外公司。”建工集团相关人士对《上海国资》介绍。

  他解释,外经集团和事业单位与建筑工程等业务关联度较小,不适宜进入上市公司,而海外的建筑公司因为审计、评估工作复杂,耗时颇长,不能在短时内完成,所以暂不进入。

  市场分析人士亦对此表示认可:“此次整体上市的重点是将地产业务纳入了上市公司,这将极大增厚公司业绩和盈利预期,其他亦无关大局。”

  完整的产业链

  基于建筑业务低微毛利和房地产业务的咄咄逼人,市场人士认为,整合后原有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将逐渐边缘化,上海建工将由原本单一的施工建设类企业,演变为集施工、开发和投资于一身的复合型企业,而房地产业务无疑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发展重点。

  但此结论未得到尤卫平承认:“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业务将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建筑施工不可能边缘化,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不论是否盈利,即便亏损也不能少。”

  他表示,对于产业链来说,不能单独看某一个环节,每个环节的风险都是平等的。

  如以完整产业链亮相,市场认为未来上海建工的出路是走出去承揽业务。

  “应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从已成立的海外建筑公司看,今年营业收入势头不错。”魏博表示。

  他认为,现有的海外公司暂未进入上市公司,估计短时间内上海建工不太可能重新组合,所以,上市公司应要善于利用非上市公司资源。

  民企试水上广电

  上广电液晶五代线公司——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因巨额欠债被认为是只“烫手山芋”,但现在却成为多方争夺的香饽饽。

  除了深天马、京东方、彩虹集团等原本就在液晶产业浸淫的企业外,突然杀出的武汉民营企业中恒新科技产业集团携手武汉经济开发区,高举“整合产业链”的旗号进军上海,这家显示器代工巨头的优势在于其拥有1600万台液晶显示器订单和相对充沛的资金实力,这两个条件对目前状况下的上广电NEC来说具有很大诱惑力。

  广电NEC是向液晶面板企业进行横向整合,还是选择订单大户进行纵向整合,不同的选择意味着广电NEC未来发展道路将不一样,接下来上海市政府将会做出决策、筛选合作方。广电NEC拥有中国内地第一条五代液晶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是目前内地主要液晶面板生产线商之一。它的出现曾被业内视为中国家电企业进军上游的标志。

  但近年广电NEC经营状况恶化,2008年亏损高达18亿元。

  2009年7月15日,广电NEC向多家企业发出《征询函》,邀企业参与竞购广电NEC,底价为20亿元。

  据悉,武汉中恒开出的竞购价是25亿元。其主业是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代工,旗下有一家上市公司深华发和还有相当规模的房地产资产,是一家颇具实力的武汉民营企业。

  “第5代线项目如果重组成功,将是上海国有资产整合一个很好的尝试。“上海仪电集团董事长蒋耀对媒体表示。

  “上广电NEC第5代线是其核心资产,从重组动作来看,而外地民企能够公开与国企竞争,显示了上海国资整合的视角已经不仅限于集团内部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或合并同类项式的重组,而是将拓展到集团间产业链的战略合作,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的格局中。”市场专家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