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金融的新锐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22:41  《当代金融家》
中国金融的新锐力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成长起来的中国金融新锐,在轰轰烈烈的中国金融改革大背景下,于百年难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如何领悟金融市场的真谛,实现胸中的雄心壮志,完成自我超越,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国金融家?《当代金融家》希望借“五四”青年节之际,向读者展示部分活跃在中国金融一线的青年金融工作者,关注他们如何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崭露头角,关注他们在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方面所克服的挑战,关注他们如何走出自己亮丽的事业发展之路,进而挖掘他们各自的独特魅力和共性,关注他们对当前金融热点问题及金融企业领导力与管理方面的新鲜视点,同读者分享他们的成长之路。个人成就离不开事业的舞台

  访北京银行信息设备运营部副总经理龚伟华

  Launch Pad Is Needed for a Skyrocketing Career

  文/本刊记者 陈文工      摄 影/杨 迪

  “很幸运,研究生毕业后能在北京银行工作,北京银行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为我提供了做事情、干事业的平台”;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精神,在我做过的项目中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感人场景”;

  “在北京银行做事情,只要肯付出,肯定能有收获”。

  作为北京银行信息设备运营部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龚伟华在谈到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总是把自己放在后面,把北京银行信息技术发展,领导对他的培养,身边同事对他的影响,放在前面。

  大学时代,龚伟华便是系里4名部级优秀毕业生和6位优秀党员中唯一一个将二者包揽的学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谈到工作和自身时,他仍不忘提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怎样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荣誉和成就都应属于集体。

  在如何做好工作方面,龚伟华认为,勤勉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北京银行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的领导团队的辛勤努力。作为北京银行一名老员工,龚伟华见证了北京银行发展壮大的历程——更名、引资、跨区域经营、公开上市等,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成就背后所凝聚的董事会和行领导层的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中层管理者们的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和全行员工的努力拼搏。他为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个人成就离不开事业的舞台

  谈及自己,龚伟华介绍说:“我是1998年2月份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1997年实习就来到北京银行了,那是北京银行刚成立的第二年。当时,科技部刚组建不久,规模不大,只有20来人,而现在已经是100多人了。”

  研究生毕业的他,那时也有机会加盟其他单位,但他选择了北京银行。“当时的北京银行刚起步”,龚伟华说,“吸引我投身北京银行的是她的团队和企业文化,北京银行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为青年员工的事业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扎根在京行,一转眼就是十几个春秋,不知不觉间,龚伟华把青春献给了这个当初令他钟意的企业。而北京银行给龚伟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领导的高度重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用人、育人的机制。

  在谈到北京银行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心时,龚伟华谈到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1998年入行后,行领导对大学生非常重视,专门与大学生举行了一次座谈。在座谈会上,闫冰竹董事长用“青年朋友们”称呼新入行的员工,提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充分体现出行领导对青年大学生的关心与爱护。龚伟华当时听了很感动,愈发感到有了发展的动力。说到这里,龚伟华有些激动。

  龚伟华的个人成长离不开北京银行对人才的培养及为他们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他认为,北京银行“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视为实现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通过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和专业队伍建设。

  龚伟华提到了北京银行青年员工赴美培训项目。从2001年开始,北京银行每年都会选拔10名左右的青年员工赴美培训,而龚伟华自己也有幸参加了第一批培训,在美国的学习,给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美国银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自信心。

  对于北京银行以“赛马”为核心、以“育马”为基础的开放竞争的用人、育人机制,龚伟华感触颇多。他谈到,行领导提出的这种选人、用人理念,改变了以“相马”为主的固有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在北京银行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岗位交流、合理淘汰等,实现了员工与岗位、能力与需要的最佳结合,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大批“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工作须为银行业务和管理服务

  龚伟华认为,脱离银行业务、脱离管理谈银行信息技术建设一点意义都没有。

  谈到北京银行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龚伟华的语气颇为自豪。在“科技兴行”战略的指引下,北京银行紧紧围绕业务发展的战略需要,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了从单点微机应用到城市综合网络、从单一业务系统到综合业务系统、从单纯业务系统到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并重的转变。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构建起了较为强大的信息科技基础,建立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多种功能完善、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银行体系,并推出了“96169”电话银行和“新e代”网上银行等精品业务品牌;持续推进科技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制度流程建设,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开发和生产运行管理框架及技术体系。

  采访中,龚伟华谈到了北京银行三项具体的科技工作,反映了北京银行良好的科技开发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从1997年3月筹划,到1998年6月全部上线,北京银行用一年时间推出了第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北京银行第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以“大系统”、“大集中”为指导思想,采用两级网络架构,实现了“业务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本外币业务、对公储蓄业务的统一。

  2000年,“千年虫”问题席卷全球,北京银行的在线交易从未间断。为确保北京银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北京银行投入了大量资源对系统内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系统测试,并顺利地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3次大规模测试。在2000年1月1日到来时,北京银行业务处理没有停顿,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当时就在北京银行主机房进行现场检查。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召开,龚伟华仍记忆犹新。为了确保奥运会期间北京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实现计算机系统运行“零事故”的目标,北京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北京市委市政府各项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做好、做细、做实”奥运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奥运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影响北京银行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故障,为平安奥运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北京银行奥运信息科技保障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高度的评价,并作为代表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组织的银行业信息科技保障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

  龚伟华一再强调,每个项目的成功,每项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科技创新是银行信息化工作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北京银行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并在机制、管理、产品、科技等众多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对于创新,龚伟华认为,科技创新是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灵魂。北京银行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本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开拓创新,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敏锐把握客户需求和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品质。

  北京银行科技工作者在将最新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实践中颇有心得。1997年,进行第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开发时,国内银行业的交易系统都是采用SNA协议,考虑到采用SNA协议时系统在扩展性、开放性方面的不足,在对交易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进行了充分考虑后,北京银行科技人员率先在银行交易业务系统中大胆采用了TCP/IP通讯协议。实践证明,这一决策符合了技术发展潮流和银行应用实际。

  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时,龚伟华提到,北京银行率先采用浏览器方式实现银行报表打印,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众所周知,银行报表是银行业务处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国内银行业大都采用集中打印,然后进行分发的模式进行报表管理工作。北京银行上线的第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创造性地在报表系统中采用B/S结构,将银行报表的打印工作分散到各个支行,有效地节省了人力、物力。

  对于目前国内的银行在产品上存在雷同与同质化等问题,龚伟华认为,有时候也要看看它正面的意义,因为真正颠覆性的创新是非常少的。各个银行的跟进能力很强,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模仿也是一种能力”。

  在龚伟华看来,“模仿”或者“跟进”并不简单。他认为,当新的产品或技术提出时,在别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改进和细化,就是一种再创造,这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拿的过程中有取舍,不是照搬。“拿来”之后,通过自己的深加工,要贴近客户,更符合客户的需要,更贴近市场。他认为,银行的本职就是设计适合自己客户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在适宜的时机,推销给合适的客户。例如,国内第一家推出理财产品的,并不是北京银行,但北京银行绝对是理财业务做得最好的银行之一。在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进行的理财产品评比中,北京银行综合理财能力多次位居榜首。龚伟华认为,主要是因为北京银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了符合自身客户群的产品。

  如今各家银行每天一只眼睛都在看别人做什么,另一只眼睛盯着技术进步,“对于银行来讲,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适用的才是最好的”,龚伟华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