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读猎头(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3:27 《商界名家》 | |||||||||
猎头的终极追求不是招人,而是人才理念革命 《商界名家》:我们知道,猎头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也是1992年后中国才出现的职业。在中国的猎头市场,真正做得好的也多半是外资猎头公司。你认为相对而言,本土猎头公司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发展障碍?
王存军:我认为主要有四个障碍需要突破。一是品牌的障碍,二是信誉的障碍,三是技术的障碍,四是服务的障碍。相对“洋猎头”,很多本土猎头公司的自身素质很差,服务不很规范,而“洋猎头”经验丰富、操作规范、人员素质高,极具竞争力。其次,从资金上来说,“洋猎头”们“财大气粗”,而我们都是“小本买卖”。另外,由于强烈的品牌认同感,带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比较认他们。跨国公司在招聘高级职位、比如CEO时,都会交给他们去运作,而本土猎头公司在这方面几乎无法涉足。所以,本土猎头要真正成熟并发展壮大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界名家》:难道本土猎头就没有自己的优势吗? 王存军:有啊,当然有。譬如我们对本土人才市场的把握,对本土企业人才需求的把握,与本土人才的沟通和交流等等方面,我们都有着明显的优势。也正因为这些优势,本土猎头公司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这些优势很明显,但许多本土猎头公司仍走入了一个怪圈——为企业招人而招人。譬如一些猎头为弄到人才,不惜盗取人才资料,为满足企业客户,不惜定向挖角。再譬如一些猎头公司单子签了后,后期的跟踪服务就不管了。等等。这都是为招人而招人的短视作法。我们在后期服务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人到岗后,我们会去电话,问基本情况。因为人和公司的融和有个过程。譬如有的人才工作很谨慎,但老板认为保守,如果老板面对面说,很容易伤自尊心,而我们去说就不一样,因为没利益冲突。上次我们有个客户,试用了人才一个月,老板说这人没什么用,观念很陈旧。于是我们问那人,那人说,这公司关系很复杂,我慢慢来。我就说你放开做,只要对事不对人就可以了。这次我再去,老板说这人很不错呀。3年来,如果我们不做这个后期服务工作,估计成功率只有70%。而因为有了这个后期服务,我做了400多个案例,至今失败的只有一例。 《商界名家》:这么说来,猎头的工作看起来是为企业招人,但实际上功夫却在“招人”外? 王存军:对,不能为招人而招人。我认为一个优秀猎头的终极追求并不是为企业招了多少人,而是引导、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理念革命。什么叫人力资源?我个人认为首先是人的资源,但人的资源找到了,不一定能产生生产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目标形式、管理形式等等,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的资源和力的资源结合一起,就是人力资源。中国的许多老板,在人的问题上花的时间少,在产品和金钱上花的时间多,这是一钟严重误解。其实利润也好,产品也好,都是人搞出来的,你把人搞好了,什么都搞好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帮企业找到它所需要的人,还得引导企业把人变成生产力。譬如某个老板要我帮他招个销售总监,把今年的销售搞到一个亿,但我们分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要达到1个亿,不是招个人能达到的,还要看企业的环境、品牌,渠道等等。这时,我们就得给他做人力资源的专业顾问辅导,请他参加我们免费的培训课,说服并帮助他创造一个能让人转化为生产力的环境。不要以为我们这在做“无用功”。只有他有益,我才有益,他做得越来越糟糕,我一点好处都没有。他做得越来越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商界名家》:基于这样的“理念革命”,你们“成功猎头”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王存军:具体有两个。一是要成立中国人力资源研究所,从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民企的用人弊病、老板的痛苦指数,中国人力资源薪资标准等等诸多方面入手,把人力资源的研究引向深入,为企业的招人用人构筑更准确的价值评估体系。二是要建一个“猎头超市”,使企业和高端人才有一个直接面对面沟通、选择的大型平台。现在是客户引导我们,将来是市场引导我们。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整个中国高端人才市场来进行资源整合。 我这人学过几年美术,骨子里是浪漫的。2006年,我将投入150万搞一个别墅,3000平米,前面临湖,后面靠山。我们的办公室就在别墅里,客户去的话可以打球啊,喝茶啊,我们既要享受工作也要享受生活。我相信,做猎头做到一定的境界,和艺术是相通的。或者说,猎头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