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道:奥巴马来了实录(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1日 10:47  《论道》

  第三环节

  主持人:欢迎回到远大论道的节目现场,让我们继续今天的话题,可以说中国问题一直都是历届美国总统竞选当中,竞争双方 的一个热点的争议话题,那么这一次的竞选可以说是涉及中国问题比较少的一回。两位认为,如果奥巴马上任之后,中美两国还会在哪些问题上进行更多的磨合和协作呢?

  约翰.拉特里奇:IPR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去年中国每一美元的版权都要付50美元,如果说你想问全世界伟大的科技都是在哪产生的,它们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在印度或者说巴比伦-中东产生的。那时没有版权,因为当时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协议,我们没有版权,没有商标,所以说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在中国之外的人们要明白,在美国我们所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发明自其他地方的,我觉得你会说美国的知识产权不是很强势的,我知道在中国软件产业增长,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一股势头,这样的话,知识产权就可以为很多中国人创造财富。我觉得现在这一问题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能源也是我和龙先生谈论很多的问题。很多人理解为石油、天然气和煤,我认为人们忘记了,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是年轻人所蕴藏的能源,受了教育的年轻人,能够在服务业、IT产业和通讯产业有所作为,他们不会制造任何的污染,他们能同时带来收益,能带来税收,所以说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是一个能源政策。在技术上的投资也是一个能源政策,在资本货物、FDI(国际直接投资)上的投资也是一个能源政策。

  所以说我们确保我们在能源上要有一个广泛的视角,如果你问能源储藏在世界什么地方,大部分石油在中东,大部分人力在亚洲,而大部分资本设备在西方,我觉得中国未来能源保障的秘诀就是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创造新的方式来解决能源问题,通过科技与其他实验室等等,世界上有很多的能源,但是需要很多科学家才能知道怎样清洁廉价的生产,中国会有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科学家。

  主持人:龙先生怎么看待这几个问题

  龙永图:我觉得这些问题的话,应该说长期存在于中美关系中,像约翰.拉特里奇先生讲的,在知识产权方面,由于中国越来越意识到把握知识产权并不是为了保护外国人的知识产权,包括是保护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从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说大家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强,这样美国方面又非常公正地指出,中国虽然在美国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我觉得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是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关于能源问题我觉得我们有新的合作,特别是开发新能源方面,我觉得美国的技术和美国很多先进设备都是中国解决新能源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所以这些方面我还是觉得有很好的合作机会。

  主持人:那么龙先生还有拉特里奇博士,在竞选当中,奥巴马也曾经表示要进一步去促使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两位如何看?

  约翰.拉特里奇:我非常地反对美国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告诉中国怎么样管理自己的货币政策,中国应该自己决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而不受外界的压力。很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让人民币浮动起来,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尤其是中国有必要继续接受FDI的直接投资,而且长期稳定的接受,不只是一两年,而是要接下来50年都这样。为了做到这点的话,就要保证外国投资者将资金投到中国来,每一个外国投资者都担心两点:

  通货膨胀风险和货币风险,再加上商业问题。因此如果你让货币无法预见的话,那么就会让外国投资者把研究成果带到中国来。所以说我觉得稳定比互动更加重要。

  最后一点是,中国的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变成可兑换的,那就是说,私人公司能够自由拥有和出售外国的货币,那样汇率就会由市场决定那么这种货币通过固定的汇率那么中国就可以把他自己货币政策和美国的联系起来,我觉得过去两年人民币的改变吸引了很多投机者的目光。您谈到了游资,有太多的游资进入中国,离开中国,这对中国是不利的。

  主持人:龙先生怎么看呢?

  龙永图:我觉得他讲得很对,实际上在中国和美国产生极大贸易赤字的时候,美国始终指责中方在操纵汇率,实际上经过很多专家讨论,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的高层的官员讨论以后,连美国方面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操纵汇率,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在货币方面还是愿意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比如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以后,那么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面对很大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政府和美国、欧盟银行一起实行一种降息的措施,我们很多年来一直在加息,但是在这种金融危机形势之下,在全球都在降息的大的趋势当中,我们中国也愿意作出一些配合,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和他采取一种协调的行动,来控制全球衰退的发展,当然这点对于中国的增长也有好处。但是这说明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是愿意和全球进行协调的。而且中国也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并没有想操纵自己的汇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产生贸易赤字的说法不存在,我觉得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大家应该有更好的看法。

  第四环节

  主持人:现在美国即将从布什时代进入奥巴马时代。那么您觉得这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会带来一个什么直接的影响?

  约翰.拉特里奇:我相信会改善中美关系,但是,我知道布什家族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我也和大布什工作过,大布什也曾是我的老板,他作为一个男人,我很喜欢他,我很高兴他让我的孩子在他家过暑假,他是个很好的人。他在促进中美关系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我们应该感谢他。我觉得小布什从内心对中国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他的顾问都是非常强势的,对钢材、木材、人民币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等。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乐于接受自由贸易和全球化。

  当克林顿当总统时,他是一个很好的“自由贸易总统”,所以说我觉得对于奥巴马先生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要致力于跟提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国会平心静气地谈论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中国和美国成为好朋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很多的接触才能让两国的人们理解这一点

  龙永图:因为中美经贸关系也好、政治关系也好,完全是一种互利的关系,两个国家关系只有是一个互利的关系,这种关系才会持久,而且才不会受到重大问题的干扰。所以我认为中美关系建立在一种互利基础上的,不管谁当选,中美关系都不会发生一个重大的、突然的一个转变。他会沿着这样那么多年来两党建立的关系继续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谁也不能改变,特别是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在当前金融危机重创全球,中国经济一花独放,而且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很多的情况,美国会看重中国的力量,包括对美国利益的积极影响,所以我相信中美关系会积极地朝着目前的这样一种方向发展。

  当然的话,像拉特里奇先生讲的,我们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的,从老布什到小布什这些年来和我们中国领导人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个关系对两国来说非常重要,奥巴马对我们中国领导人来讲,很多大概都从来没有见过。但是我觉得中国领导人会很快地和奥巴马建立像和其他领导人一样的关系。

  约翰.拉特里奇如果我能够给奥巴马提出建议的话,我会建议他要尽快地和自己的家人坐上飞机,来中国访问。(热烈鼓掌)因为通过读文章或者是看电视的了解是很少的,但是亲自来的话是最好的。我觉得如果美国人能够到中国来花时间了解这里的人们,那么他们回去时就会有积极的感觉。这是有会帮助的。很多美国人到现在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冷战时期。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美国人很富有,很强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大学进行交流,我觉得交流对于未来20年会非常重要,想办法让中国的文化、人性、儿童、工作、家庭通过某些途径把这些画面带到美国,因为如果你能够花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我们的人民会相互喜欢对方。但是我们必需想个办法来做,他们全都来中国的话成本太高,我们必须要使用媒体和电视。

  主持人:中美关系现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就像是我们也在媒体上看到奥巴马曾经说过的,说中美关系是竞争者的关系,那么另外一种声音是说合作伙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代表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位认为中美关系到底应该怎么看待?

  约翰.拉特里奇:如果你拿50个中国人和50个美国人去餐馆吃饭,他们都会成为朋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精神当中都是很容易而且很快成为朋友的。这并不是总是这样,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美国人和日本人并不那么容易成为朋友,美国人和德国人也不是那么容易成为朋友,但是美国人和意大利人很容易成为朋友,所以说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友谊很自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很具有互补性,一起合作就可以比个体获得更多。如果美国人我们只把中国当成一个竞争者的话,在一种僵冷的商业式的方式上来说,那么对世界的将来可能并不是很好。我们必需更多得去做,我们必需一起合作,

  龙永图:我觉得我们也能够抽象或者讲我们是竞争者或者是合作者,我觉得在合作当中也有竞争,通过竞争也可以取得一个很好的一个合作的这样一个基础。所以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里面,中国和美国肯定在很多方面都有竞争,这点是不可否认的。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允许竞争的一个体制,那么如果是双方都能够采取一种互利共盈的战略,或者这样一种理念,我相信通过竞争的话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双方都能够得利的合作者的关系,所以不要把竞争者和合作者对立起来,实际通过竞争,我认为一种良性竞争,一种相互了解情况、相互让步的竞争,我想最后能够形成一个战略合作者,我认为中美两国像约翰.拉特里奇先生所讲,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对手,他们可能竞争,但是他们不是对手,他们最后会成为一个合作者,因为只有合作才对两国有利,也对全世界有利。

  主持人:好,谢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贵州卫视《论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