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索夫战略与中国多少有些缘分错位的问题,直到安索夫逝世之日都没有一本中国大陆的安索夫著作中文翻译版本出版。尽管这样,不等于说中国大陆的企业管理研究者、实务者对安索夫一无所知,没有受到过他的战略思想和理论的影响。相反,从战略管理理论传入中国之日起,安索夫就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和实务者。随着人们在眼花缭乱的战略管理新流派中逐渐醒悟,追根溯源把握战略管理的精髓将是大势所趋,再度探询安索夫也势在必行。
缘分错位:安索夫在中国“知人不知面”
安索夫战略与中国的缘分错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迫切需要企业战略的时候,世界性的战略管理进入其发展的低潮。这是导致安索夫这位战略管理的鼻祖式人物遭到雪藏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战略分析开始注重财务方法,致使企业战略走入了“盲区”,战略管理的声誉日衰。到了80年代,由于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成本管理获得成功并有力冲击着欧美市场,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管理理论异常活跃,先后涌现了“决策学派”、“经验学派”、“社会学派”、“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诸多学派。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管理界掀起了“管理软化”的热潮,企业界纷纷重视起企业文化、管理文化等软性因素的作用,而把战略、制度、组织等硬性因素的重要性抛在一边。先后诞生了W·大卫的《Z理论》、L·帕斯卡与A·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T·彼得斯与L·小沃特曼的《追求卓越》、T·迪尔与A·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等著作,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对企业战略的冷落,战略管理的鼻祖安索夫自然也陪同进入“冷宫”。
在中国企业发展如日中天,迫切需要管理理论和思想指导的时候,饥不择食的中国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务者在“管理软化”潮流冲击下,忽略了中国企业管理与美国企业管理所存在的历史性差距现实,对“管理软化”产生了错误判断,出现盲目跟风现象,高喊“文化管理,废除管理制度”。这给中国企业管理带来极大的危害,教训是惨痛的!一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半路出家,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过工商管理、也没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为了标新立异,根本不顾管理学的研究规范,到处鼓噪这个管理那个管理,把系统严肃的管理学当作可以任由摆布的面团,改个名字或者套上一些英文缩写就声称一种新的管理学理论诞生,简直是胡闹!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市场中,最多也就是一种市场行为或者市场现象,无可厚非,只要没有出现“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就可以。但是,如果一个管理学的研究者和实务者不加分析来盲目跟风,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们知道,管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有它的艺术和技术之分、有它的道与术之别,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那么后果是危险的。“盲人摸象”事小,混淆视听,贻误商机事大。
尽管这样,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管理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尤其是在行业竞争状况和企业竞争分析方面获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并对公司战略的执行问题有新的看法。如:海克斯与梅治鲁夫的《战略管理:整合的观点》一书提出对战略必要的计划步骤进行扩展。所有这些为安索夫后来重新得到重视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构性落后:中国管理学迫切需要警醒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落后不是某方面落后,而是一个结构性的落后。一位战略管理的鼻祖在中国默默无闻不仅仅是战略管理的落后问题,它有力地折射了中国管理学的结构性落后。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理论传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现在,美国出版的财经类图书几乎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在中国出版中文版。与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安索夫—这位战略管理的鼻祖,竟然在至死之日(2002年7月14日)都没有看到中国大陆的中文翻译版本。仅有的两本安索夫著作中文译本,一本是台湾企业家许是详翻译的《公司战略》(1981),一本是安索夫与合作者安东尼奥合著的《变革国家中公司发展战略》(2004),始终没有见到中国大陆的中文翻译本出版,这对于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世界级市场大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仅仅是安索夫的遗憾吗?不!是中国管理学的遗憾。平心而论,我们现在的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战略,也有许多企业在绞尽脑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谋求在竞争环境中获胜。但是,许多企业谈战略色变:有些认为企业战略高深莫测,根本无法制定;有些企业不惜斥巨额资金请来洋咨询,但是终因水土不服而失败。相反,像安索夫这位战略管理的首创者,他对公司战略、战略管理所研究出的核心概念、框架体系、方法程序,始终未能为国人所亲眼目睹和躬身应用,不知道这位战略管理的鼻祖有何想法?
从战略管理理论传入中国之日起,安索夫的名字就伴随着公司战略和战略管理一起走到中国,走到中国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务者心里。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和实务者未必都读过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和《战略管理》,但是对安索夫战略的四个要素:产品市场范围、成长向量、战略协同、竞争优势等等,肯定不会觉得陌生。更有甚者,许多作者天天在运用安索夫的概念竟然不知道安索夫何许人也。读者不妨可以留意一下,不少教师、咨询师和企业家,他们可能天天都在讲“战略协同”,要2+2=5,但是他们不一定就知道这是安索夫的首创。不过,理论确实也就是这样,当一个概念流传开来之后,这个概念出于谁人已经不重要了。从理论家角度看,自己也应该心里平衡,自己的理论成为普罗大众运用的工具本身就已经完成了理论家的历史使命,至于读者是否记得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安索夫博士就是这样一位理论家吧。当然,理论家本人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问题是我们作为普罗大众应该有这份淳朴的情怀,缅怀这位对公司战略和战略管理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大师。怀抱着沉甸甸的MBA战略管理教材的时候,应该记得那里的许多概念、工具、程序和方法,其实都可以找到安索夫影子的;聆听那些世界级的战略管理咨询师鼓噪的时候,尽管他们号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积累了多少现成的分析工具和定位方法,其实也可以找出他们与安索夫这位祖师爷的渊缘关系的;至于中国本土的一些战略管理研究专家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所谓的“研究专著”不客气地讲,只是安索夫著作的读书笔记而已。
学习安索夫:推进中国管理学规范化
除了要缅怀这位战略管理的鼻祖之外,我们还要科学地理解和运用安索夫的战略思想,学习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后者,遵循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推进中国管理学规范化迫在眉睫。管理学规范化的内容很多,如下两点必不可少:理论研究一定要“钻象牙塔”,清晰界定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区别,对学科建设有所贡献;应用研究一定要“做下里巴人”,明确界定自己研究出来的程序、工具,明确界定它的应用对象、范围和考评的方法,达到工具应用的目的。
由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迅猛发展,不少研究者和实务者在众多的战略管理理论和工具面前多少有些昏头转向。好像这些理论都有它独到的功效,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取。这里我们想奉劝诸位,重温中国古代武林高手的一句名言:万变不离其宗。在战略管理领域,真正可以成为“宗”的不是别人,正是安索夫博士也!从本人战略管理学习和研究的体会看,如果花些时间研究安索夫,那么时下的许多战略管理新概念、新方法都很容易理解。特别是战略规划的操作,对一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从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入手则可以事半功倍地掌握了。一些人批评安索夫严格的分析程序和方法影响了他战略的实用性。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正是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使企业战略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轻易地走进经理人的专案里。今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的战略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不管当前经营状况如何都时刻在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正如安索夫本人在《战略管理》(1979)一书中所指出的,“本书所讨论的公司战略制定,是以美国的经济社会为背景的。”19在企业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企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中国管理学研究者、企业家和咨询顾问们应该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战略管理的方法、战略管理的实践进行充分的研究、总结和应用。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方面,一定要不遗余力地改进。这是中国管理学与国际接轨、“中国制造”的必然要求。
相关报道:
安索夫战略之二
安索夫战略之三
安索夫战略之四
安索夫战略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