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七问新晋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16:21 《中国商人》杂志

  文/本刊记者 侯耀晨

  山西晋商在清末民初的覆灭已经化为一声浩叹,但是作为曾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本,它对今天的山西和山西的商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山西在近代是明显的落后了,恰恰由于落后,有可能成为东南沿海等地密集制造业及外商进入的优选之地。同时,国家正在力推的和谐社会、中部崛起等政策也给山西造成新的机遇。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对晋商的前世今生作一点反思的工作,而不是单纯的赞美可能对新晋商的崛起有所助益。

  晋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的奇迹,毋庸质疑,我们并非单纯为了挑刺,挑刺是因为热爱它。

  五百年修炼 何以不成大器?

  明清之间,经过五百多年的商业奋斗,最终修炼成为主宰大清经济命脉的“天下第一商帮”,最后,随着大清的衰败,可圈可点的晋商帝国在民国时期苟延残喘了几年,终于土崩瓦解,至今一蹶不振。

  为什么五百年的商业经验和智慧,不能使叱咤风云的晋商集团度过最后的劫数呢?“大清帝国的腐败无能”被一些学者以及今天的新晋商作为晋商无法历尽劫波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种论点,我们反过来有一问:为什么明亡了,晋商不亡,清亡了,晋商就跟着倒台,晋商惯于跟当局打交道,这难道是它必然的宿命吗?

  俗话说,大器晚成,500年都无法成就更大的气度,晋商的败落,其主要原因恐怕只能从自己的基因里探寻了。

  晋商在明清间发迹,最可依赖的动力是资源优势,就是盐;其次是明清之间处于重要战略过渡地位的的地缘优势,以及人多地薄的生存压力。在这五百多年中,虽然有过王朝的更替、战乱、天灾以及人祸,但晋商的外部环境优势却大致是持续和稳定的,这可以说是晋商发迹以及壮大的黄金时期。其实,晋商在历史上的从商经历远远不止500年,山西解州的盐池,远在春秋时期,就造化了大量的富豪。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晋商的提问应该是,2000多年历史过去了,你为什么还不成大器?

  一百多年前,上海等地广为流传着一首讽刺晋商的民谣:“山西人大褥套,挣钱还家,买房置地养老少。”

  这句民谣彷佛一句谶语,点中了晋商的要害。因为晋商再有钱,最大的理想脱不过那些土财主想法:回家,盖房,养活老婆儿子。尽管他的钱已经多得老婆儿子几辈子都用不完。

  这种土气一直延续到今天,山西煤矿老板到北京参加车展,扬言要连人带车一块买走的新闻就是一个例子。不过比起他们的先辈,土气之中,更多了些俗气和无聊。

  晋商的土气,不能全怪他们。因为最早致富的晋商都是那些在山西当地穷得丁当响的受苦人。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出去南来北往从事长途贩运。在土匪、盗贼、狼虫虎豹以及恶劣自然环境的围困下,大量的山西商人死在西北地区的商路上,也不知多少具尸骨中才能出现一个小富即安的土财主。

  也许是用生命换财富的历史凝固了晋商的理想——把回家当作最高理想的马帮性格。晋商的血脉中延续了强烈的听天由命的气质。

  西北地区至今流传着《走西口》,由于陕北民歌的强势,外间以为这是陕北马帮的创造,其实比起晋商,陕北马帮根本不值一提。《走西口》最早的版本,实际上是终年罕见热炕头的山西商队的创造。是山西女人们送别老公和情人时的哀歌。

  被女人们的泪眼和愁肠送走的男人们也有自己的哀歌。其中最著名的歌儿是这样唱的:“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

  黄花梁为什么让山西贩子们如此难受呢?

  过去的晋商过雁门关后再走上两天的路程,就到了一个村庄叫做歧道地,爬上这个村子附近的黄花岭,他们可以看到两条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这两条路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但是哪条路上不会丢掉性命还能赚点钱呢?这些赶脚汉们不能不感到惆怅,因为两条路上都死过无数的人,也有人活着走回来。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