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国外商学院MBA就业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5:06  《职场》杂志

  2009国外商学院MBA就业现状

  尽管2009失业率在美国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数据显示在职的美国人也并没有减少跳槽的活动。这无形中更增加了本年MBA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文/姚嘉 王倩

  尽管美国Top20的MBA们经历些周折还是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但2009年国外MBA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存在不小比例的毕业生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GMAC(美国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对2009年MBA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份调查。在询问了5218位2009年MBA毕业生后,GMAC对收集的数据做出了相对客观的分析,同时也对比了2007年、2008年的就业数据。

  2009年度的经济形势确实不容乐观,MBA毕业生不论是两年制、一年制全职或是兼职的以及EMBA毕业生都开足了马力厮杀于“找工作”的沙场。

  3月份的《HR Magazine》评论道:尽管2009失业率在美国达到了15年来的最高点,数据显示在职的美国人也并没有减少跳槽的活动。这无形中更增加了本年MBA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在过去的三年中,两年制全职MBA毕业生和EMBA毕业生仍然积极寻找工作,这一点倒是一成未变。其他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较往年也算保持得不错,没什么太大起伏。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制MBA毕业生在就业战中较2008年表现出了低迷的士气,这一点也许是一年制MBA没有机会实习带来的弊端(实习机会是国外MBA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在职MBA的毕业生也不再像2007年和2008年一样是各大猎头公司的宠儿和摇钱树。

  2009年,MBA总体就业形势走低

  在这样的就业大环境下,81%的一年制和79%的兼职MBA毕业生并没有大胆地寻找新工作,而是更保守地选择留在了原雇佣单位,或者有胆识者选择了成立自己的公司。剩余的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推迟找工作甚至推迟毕业(这一点在持有F1签证的毕业生中出现的不少),而这部分毕业生中51%计划邻近毕业时再做找工作的尝试,11%根据原单位合同回到原工作岗位,8%仍然坚守在之前的实习单位。“表一”清晰地显示出了全职、兼职MBA和其他专业硕士在过去3年中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变化,让人庆幸的是至少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年制和一年制全职MBA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是显示了大大的优势,这确实多少维护了MBA的面子。当然宏观的看,2009年的就业形势总体还是走低的,这个大趋势还是注定的了。

  MBA就业,“外来的和尚”难念经

  MBA专业是乐于强调在读学生的多元化的,所以在不论北美,欧洲还是亚洲的商学院中一半数量的学生都是国际学生。不幸的是MBA的就业好像不太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原则——在欧洲,本土MBA的就业率为53%,高于外来户7个百分点;在加拿大则高于“外来的和尚”5个百分点。数据明显地告诉我们在就业问题上本土的学生还是更有优势,好在这种“歧视”表现的并不剧烈,几大洲的MBA的本土和国际学生的就业状况差别甚小。

  金融行业仍是MBA的从业重点

  MBA毕业生的两大就业领域一个是咨询行业,一个是金融行业。实际上往往也只有这两个行业的收入才能让通过担保贷款读书的穷学生们还得起高额的学费贷款,也同时也才配得上MBA这个职场金字招牌。所以在表三中能明显的看到金融财务行业和咨询行业的从业人数还是一如既往的多。并且具有MBA学历的毕业生也要比其他专业的硕士在竞争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有一定优势。不过对于2009年惨淡的金融市场和咨询市场,他们确实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以往不太被MBA毕业生瞧得上的产品/服务业也成了大家的另一个青睐的领域。这个选择多少还是无奈之举吧,大家都紧衣缩食的时候有口饭吃就还是不挑剔了,留得青山在,待到春暖花开时。

  6大行业2009薪资标准低于2008

  薪资水平还是评价MBA的最根本标准,从表四可以看到2008其实是一个好收成年。咨询行业2009年的薪酬幅度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会计、金融的薪酬幅度则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要数制造业,高达14个百分点。2008年的“丰饶”可能得益于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全面爆发,而2008年的毕业生们早在2007年底、2008年初就基本都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合同,有人可能早已拿着signing bonus(签约奖金)连睡觉都会笑了,相比2009的毕业生还在为获得一个offer努力投简历,准备面试确实幸福太多了。

  (穆蕊对本文采访亦有贡献)

  PART III 就职个案

  北大商学院2007级MBA

  北荣,那些“失败面试”教我的事

  北荣说自己的求职经历看起来更像一个可供别人引以为戒的“失败案例”,因为他被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数一数二的基金公司以及我国第一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给拒掉了。然后,因为不太喜欢那家公司的工作氛围,他主动拒掉了某家基金公司一个年薪20万人民币的Offer!对于今年惨淡的MBA薪酬行情来说,此举实在有些冒险。不过,你千万别以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文/王梓

  从2008年11月开始到现在,北荣前后投了50来份简历,这里面包含了“针对不同企业精心准备的”和“随便拿个标准模版去投”的数字。得到了大约15次面试机会,他说这个数字只包含他认真准备过面试的企业,“另外还有些随便投的企业让我去面试,有的去了,有的没去。”

  也许和他的校友相比,北荣的面试经历并不算多,一位提前他一年入学的师哥因为在第二年的下学期去了国外做交换生,所以延迟毕业,也就是和北荣同年毕业。这位师哥“前前后后大约投出了200份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不计其数’,现在手上已经握着七八个Offer,仍然还在疯狂面试,有的时候一天三场”。“都有那么多Offer了干吗还要面下去啊?”我不解。北荣说,“企业有规定拿着Offer的人不许去面试吗?有人不允许你寻找更好的机会吗?既然企业没有把大门为你关上,你为什么要把大门为自己关上呢?”好吧,我明白,这是2009年绝大多数应届MBA的就业心态。

  “我适合单挑,不适合群殴”

  “MBA面试不适合群殴。”这是北荣“血”的教训之一。某著名基金公司给了北荣面试的机会,他和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一起群面,“总共也就面了40分钟,做了一大圈人,每个人轮不上几句话,我不是很适应这样的面试方式,谈不透。”北荣说。记得当时HR问的问题是,“‘对王石在地震中发表的言论’大家是什么看法”,北荣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回答是什么,“我好像是说就个人言论来说,怎么说尚且无所谓,但是当你这个个体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的形象时,也许他的言论从商业上来讲的确有些不妥的地方。”

  后来北荣总结经验,发现自己只要“跳过HR直接面用人部门的领导或者企业负责人,就更有机会,而且适合一对一‘单挑’”,“HR面试更多的是看基本素质和‘关键词’,提供给用人部门的备选人才一定是符合某些岗位要求的关健词,比如是不是金融本科毕业,是不是特定范围的学校毕业,是否在相关的行业有实习经历,有没有国外交换生的经验等。如果缺少当中一个关键词,为了保险起见,HR可能就会把你Pass掉,这是人力资源部的做法,因为这是发生招聘错误的可能性最小的方式。但作为面试者,可能会因为缺少某一个‘关键词’而丧失机会,好在北大有这样的优势,有时候你不需要走HR这一关就可以直接面用人部门的领导。”他说。

  北荣认为用人部门的领导更看重“眼缘”,他们不会招一个跟自己不投缘的人,而且心里有谱,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拥有什么样气质和素质的人,“他很可能在看你的第一眼就已经确定你是不是拥有这些特质。”到了企业高层那里,他看重的是你有没有战略层面的眼光,是否能跟上他的思维。“高层通常会认为你能到他那里面试时,基本面不会有问题,所以要考虑的是你的眼界、忠诚度和做事情的魄力,要能理解并执行他说的东西。”

  “一定要经历几次有分量的面试”

  北荣记得自己去面试国内最大的投资银行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惨淡的2008年11月,整个市场非常暗淡,行业内一片萧瑟。他投了“销售交易部”的职位,面试时HR明确告诉他北京没有位置,即使有位置也是在上海。他表示自己愿意去上海,而且整个面试过程北荣做了精心的准备,和所有面试官都聊得很好。但是,和北荣一起面试的同组人中有一个面试者就是从这家银行出来的,他本身就有这家公司该岗位的工作经验,然后去美国念了MBA之后又回来,很显然他对这家企业来说比北荣更合适,最后这个人拿到了二面的机会。

  “企业选人不光看你面试的过程或者硬件背景,这不是你进行了一次优秀的面试就能改变的,企业一定会选对它来说‘合适的那个’而不是‘优秀的那个’,在这场面试中,我被竞争对手Pass掉很正常。”他说。但这不意味着“优秀的表现”不重要,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你唯一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我的经验是,要想拿到好的Offer,一定要经历几次像这样的有分量的面试。”

  “我说的‘分量’是指,这是一家有分量的公司,是一个你看中的岗位。那么首先要根据它的要求把简历进行调整,然后把自己中英文的陈述做几次预演,考虑一下对于这个岗位不同的面试官(HR、直属领导、高层)可能会问的问题有哪些,一一细化。同时去做这家企业的背景调查——比如我去一家国内民营上市公司面试,除了了解它的创始人、所属行业的特性这些基本信息外,我会把它上年的年报下载下来,扎扎实实地读一遍,找出它的发展重点、今后的发展计划可能是什么走向。但和我一起面试的另一位面试者只是在网上随便查了一下企业信息,结果深圳也有一家名字很像的企业,但不是这家,他把两家企业搞错了,结果自然被Pass——有自己看中的公司和职位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功课,经历了面试实战,或者成功或者失败,这才叫一次有分量的面试。一个MBA求职,如果能针对不同企业准备过几份像样的简历,有过几次有分量的面试,那自己的求职成功率会越来越高,而且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

  “让面试官说High了,你就成功了”

  我们通常会以为面试时是多要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自己要多说多表达,让面试官掌握更多的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面试成功。但北荣根据他的面试“失败”经历发现了新的经验,“要让面试官说High”。

  他现在拿到的Offer来自一家国内一流的信托公司,岗位是“分析与产品研发”,这是他最理想的预期,他两年前念MBA时给自己定的理想状况是毕业是能拿到年薪16万以上的薪酬,然后可以进入金融行业做研发,这些他都得到了。

  而他之所以可以成功,也许最大的原因在于找到了面试官的“重点”,“当时有两个人面试我,一个是HR,另一个HR没介绍,但是我发现在面试过程中这个人可以随意打断HR的话,并且可以随意谈论这个企业是什么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我当时做出一个判断,他可能是更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我立马把重点转移,跟他交谈,同时少聊自己的基本信息,而是转而谈论我了解的这个企业的一些情况,激发他谈论企业的欲望——事实上我赌对了,后来我知道这个人就是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

  “我让面试官说得比我多的方式是表现出你对这家企业的‘专业的了解’,比如我说‘从去年年报中看到了1234,那么不知道企业在今年的发展计划是不是要做1234方面的偏移和调整?’或者,我会在对方谈论他们的发展计划时说,我从其官网上发布的信息了解到好像人数和规模与您现在说得有些微的不同,这是因为发展战略有了变化吗?”

  “对方就会很愿意告诉你这是因为今年做了哪些调整,调整后的目标是什么,等等。你就能把话说到主流上,并且让对方说得比你多了。这种情况下对方说得越多,你的主动权越大。”

  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

  Jeff & Gary

  求职秘诀在于“如何确定就业目标”

  Gary和Jeff在长江商学院2007级MBA中可算是名人。他们在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大潮中是头两个拿到Offer的幸运儿——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在投递简历的时候几乎是一投即中,三份以下搞定,而且不论是公司、待遇还是职位,都符合预期。与现在还在为找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毕业生相比,他们的日子就要轻松多了。

  文/万蕊

  如果仅仅是早在去年8月就第一个拿到Offer,还不算羡煞旁人。最牛的是,Gary在就读MBA之前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说,他打破了一般商学院常规的三年工作经验才可以申请MBA的规矩,可以说是被长江商学院破格录取的。照这么计算,Gary从MBA毕业的年纪就比周围同学小,在年龄上有优势。Gary毕业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毕业以后就到了一家国际招标公司,后来当上了项目经理,做了一些与咨询相关的工作。“所以我在读MBA之前目标就很明确,我对咨询领域有兴趣,又有经验,我希望毕业以后能够进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进入长江前的面试,他也用自己的工作性质说服了招生的老师。“我觉得我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两年的经验接触到很多知识,顶很多人五年在同一个领域的经验。”于是,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只有两年工作经验就成功申请到长江MBA的人。Jeff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他的MBA就读路线和大多数人差不多。

  Jeff的秘诀:转岗不转行

  说到自己很快找到工作的秘诀,Gary和Jeff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目标。

  “我们两个准备比较充分吧,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然后入校之后就一直在往这方面做准备。”Jeff说。在国内,不少人读MBA都是为了转行,尤其是实现从技术向管理转型,因此MBA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好的跳板。“应该说,大部分人的最初目标都是向咨询和金融行业转型,想做VC或者PE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对这些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人在MBA学习期间又会受到别的行业的诱惑,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今天想做金融,明天想做咨询,后天又觉得还是回企业比较好。因此不论在学习、实践还是找工作上,都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由于之前在汽车行业有过两年工作经验,Jeff起初并未打算毕业后完全脱离自己熟悉的这个领域。“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也以品牌为导向,因此我选择最多的课程基本上集中在市场、战略,还有财务等方面。”为了不在学习中脱离汽车行业的实践,Jeff与原来汽车行业的同事及朋友的沟通从来没有断过。“我经常会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公司策略,包括会去问每个月中国的汽车销量、每个品牌的情况等等。”

  平时的积累在一次拓展训练上得到了回报。Jeff的背景、对行业的关注以及思维方式给几位EMBA班的同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天Jeff接到了其中一位VC行业EMBA学生的电话,问他课余有没有兴趣参与一个汽车售后市场的投资项目,Jeff去了。业务拓展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就业目标,涉及到战略、市场、渠道、营销、财务等等各方面。这次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储备与VC所需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把VC作为汽车产业业务拓展之外的另一个职业目标,最终他如愿以偿进入了VC行业。

  Gary的秘诀:知彼要先知己

  Gary到长江商学院的第二年,就作为交换学生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在那里,他有机会参加了很多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的招聘。“那时候麦肯锡、波士顿都有到达顿来招人。”虽然只是交换学生,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Gary还是决定小试身手。他向这些咨询业的领头羊们投递了简历,并获得了几次面试的机会。“美国的面试方式跟中国还是不太一样。”Gary说,“在国内,通常都是一轮笔试、几轮面试,然后就发Offer或者拒信了。但在美国,公司通常都会事先安排一些酒会和Free Talk,让你跟公司的人先聊聊,你可以了解公司的文化,公司也可以了解你的情况,看双方是否都适合,适合的话,先在学校里做Pre-Interview,然后再进行正式的面试。”

  这段经历不仅让Gary了解了国际顶尖咨询公司的工作情况,也让他坚定了要在咨询行业发展的决心,他甚至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外部咨询还是内部咨询。“外部咨询的压力非常大,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内部咨询通常都是跟着公司的业务流程走,压力比较小,对于全面转型到咨询行业的我来说,有个调整的过程,比较适合我。”当时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爆发,直到有一次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听到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才让Gary意识到经济的冬天来临了。“那就更坚定了我选择内部咨询的决心,因为外部咨询公司的业务一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后来的招聘流程与回国时间冲突,Gary毅然选择了回国接受西门子咨询的Offer。而确实也在去年10月以后,MBA求职也开始进入了冰霜期。Gary先走一步,躲开了风险。

  经验分享

  Gary:

  MBA学生在就读前的工作经历比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表现同样能引起面试官的重视。大部分读MBA的学生多少都会转行或者转型,那么之前做的工作是否能跟转行后的工作找到契合点就非常重要,也是面试官会重点考察的部分。另外,让面试官知道你在校期间为转型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在面试中比较能加分。

  Jeff:

  其实工作好不好找,不仅跟外部环境及自身素质有关,跟人们对MBA的认识也有关。很多人指望依靠MBA乌鸦变凤凰,这怎么可能呢?管理本身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需要跟不同的人不断地交流,而不是只凭着好的英语成绩或者数学成绩就可以顺利转型。首先要成为一个Leader,做过实际的管理工作,再申请MBA,并且在读书期间多参与实践、多与学长和企业交流和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找工作时背景才够硬。

  总之,我们不提倡选择行业时朝三暮四,却同样也不建议大家在一棵树上吊死。事实是,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确定了某一个行业和目标,然后即便是经济危机到来、该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也坚决不转行,最后错过了很多交叉行业的绝好机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李彦枢,求职不如创业

  李彦枢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玩命地实习、工作,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大学毕业后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工作3年才可以得到进入MBA课堂的资格。虽然经济不景气,可他只投了不到10份简历,就收到三份Offer,了不起的成功率。但他没有动心,因为他一直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创业!

  文/何云翥  摄影/李伟

  “我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李彦枢说。他生在台湾,长在新加坡,讲着一口绝对标准的普通话,说话的声音低调沉稳,但句句之间透出自信。

  “服了三年军役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拿硕士,而且一定要读MBA。”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李彦枢笑了,“其实,我在上大学之前的学习成绩很平常,直到上了大学,或许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兴趣点,成绩非常好。”因为成绩好,李彦枢在大学期间不仅修了双学位,而且还利用一切课外时间到公司实习。“我知道,要读MBA,必须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才够资格。但我期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够直接读MBA,于是,我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实习。”在台湾,李彦枢选择了广告公司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我学习的专业是广告,在学校,我参加了拍摄广告的社团,期望了解这些广告是如何拍摄出来的,这是广告公司的下游客户群,而我选择的另一个专业——管理,可以让我了解到广告公司的上游,实习的经历,我有机会把二者串联在一起思考和实践。”凭借一种“玩命”的精神,还在读书的李彦枢,就从一名实习生,破格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而且薪水直线上升。优异的大学成绩和丰富的工作经历,使李彦枢大学毕业不久就通过了中欧的MBA考试和面试。

  目标就是创业

  “当时做这个决定的确很犹豫。选择创业,意味着你将很真实地进入商业环境,和你给别人做事情,或者从课本中学习案例完全不同。”不过,在李彦枢看来,这个风险绝对值得一试,“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危机的时候,恰好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时代。更何况,我给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快速积累经验,而后创业。”

  自然,和李彦枢有类似想法的绝不是少数。2007级中欧MBA共192名,其中有20个同学曾有创业意向,而目前确定的大约有10位真正创业了,最绝的是两位海外同学,正在进行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或第三次创业。“与以往比较,我们这届的创业人数史无前例的。也许和经济不景气有关系,但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受到MBA课程的洗脑,在这个环境熏陶下受到的启发和得到的各种帮助,这些是推动大家选择创业的关键因素。”

  面对经济低靡下的就业市场,李彦枢是个“宠儿”,在投出不到10份简历后,竟得到三家的offer,“中奖率还行!”他笑着说,不过,因为创业的决心,最终放弃了几家公司给出的高价码。

  “同学”就是“同伙”

  创业的IDEA或许比较容易想到,但创业时机和愿意一起背水一战的战友却需要随时把握。和李彦枢共同创业的另外两位盟友同为中欧MBA同学,在一次上课的间隙,李彦枢和两个好友谈起了自己想要创业的意愿,并且把自己创业的点子也一并说了出来。没想到两个好友一起叫好!“我们三个人中,要说创业的决心,我的另一位同伴陈柏雨比我的决心还要大。MBA毕业后,他一份简历也没投!受到他的鼓舞,我把自己之前面临选择的犹豫也抛之脑后!”

  好的创业伙伴不仅心有灵犀,更重要的是“互补”。李彦枢笑嘻嘻地说两位好友和自己是绝佳的搭档。具有“洞察”能力的自己选择了CEO的位置,颇有“创新”意识的陈柏雨担任CTO,三人之中的长者王浩威凭借多年的公司运营经验,担任了COO一职。

  “我们三个人的合作在中欧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欧五花八门的社团里有个“创业家俱乐部”,三位经常一起厮杀篮球场的好朋友,因为共同的兴趣,都选择了这个俱乐部,“当时俱乐部活动很少,我们加入后,发现印有学校logo的纪念品几乎没有,而这个在美国和台湾又恰是最受同学欢迎的。于是,我们商量做了一批T恤、帽子等纪念品,卖得好极了。也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了解。”

  如今,李彦枢和两位同伴创立的www.buzzinate.com网站已正式在上海注册运营了。虽然不知道前方的路途如何变幻,但这个网站至少承载着三个年轻人的梦想,一路向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7级MBA

  陈忠华,我帮同学找工作

  毕业的时候学校给我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和“特别推荐奖”这两个奖,这是我在中欧获得的最大的肯定和收获。

  口述/陈忠华  文/张黎 汤维维  摄影/李伟

  读MBA两年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与原有设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是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今年对于MBA来说,跨国公司的机会少了很多,它们中大多数公司都没有招聘计划的。所以今年很多MBA都转向了成长中的国企和民企,有些觉得发展潜力大的职位,甚至宁可妻儿两地,也要去外地工作。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咨询和金融行业,有些非常优秀的同学去年就拿到了这些公司的Offer,但是很快这个就业意向就被迫推迟甚至是取消了,非常可惜。

  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推荐出来的职位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到了12月份经济危机更是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我2007级的同学Helmut他们组织人自发成立了一个TFT(Task Force Team,全称是Career Development Task Force Team)小组,并且邀请我参加。这个TFT主要想在传统就业渠道外为学生发掘一些新的机会,大家想到我有人力资源背景,懂得这个行业规则而且又有一些个人资源,就期望她为同学们找工作方面尽点力。在2009年1月14日下午,我负责和主办了中欧第一届MBA交流会,当时有20多家国内外著名的猎头公司参加。

  以前的学校招聘会主要是针对学生和雇主公司之间的交流,而我这次是针对学生和猎头公司之间的。我想通过猎头能够给学生发掘出更多的机会,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猎头了解一些除了我熟知的公司之外还有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公司,也是工作的目标公司。在这次招聘会的组织工作安排上,我打了一个时间差。学校当时有圣诞节假期,我正好没课,但是国内公司比如猎头公司是没有圣诞节假期的,我就通过自己的资源,并且按照学校的职业发展部给的一个猎头名单以及靠同学的推荐开始分别给这些猎头公司打电话,挨个跟进。让我欣慰的是我跟踪的30多个猎头公司中有超过半数的最后都来参加了我这个招聘会。后来,一位女同学在我组织的招聘会上找到了工作,工作地点在杭州。

  联系这些猎头很费心力。为了邀请他们来参加招聘会,让整个招聘会看起来是正统的、有规模和有“档次”的,我自己设计表格、设计给猎头公司的邀请函,盯着把这些函件准确地发出去,确保他们有正面的反馈。我还和同学一起作为中外学生的代表去重点猎头公司做专访,希望能和他们建立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不仅为了我即将毕业的这一届,还希望将来能继续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我也邀请他们来学校为学生做一些和就业相关的指导讲座。

  在组织了这次交流会后,我就想是否能利用校友资源来协助找工作呢?比如与我同一届的EMBA在上海的有400多人,此前有近十届的EMBA和MBA校友,他们有的自己有公司,有的在企业里面做高管,都有一定的决定权。我想发动这些EMBA和MBA的校友,希望他们在招聘的过程中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学弟学妹,而这些校友也都非常支持。从第一届交流会到后来的校友活动,我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渠道,但只可惜时间太短了,否则我可以做一些规模更大的活动,影响力肯定也会更大,效果会更好些。

  交流会后,我自己做了一个同学工作记录的统计表,截至一个星期前,中欧2007届的学生大约70%的同学找到工作了,包括创业的和返回原资助公司的名额。

  我们在这个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家慢慢的形成了一个网络,我们通过邮件传递信息,彼此都在互相帮助,由此形成的友谊更是难得的。我们MBA2007届的学生应该是感情最深的一届,因为我们一起共同度过了最难的时刻——毕业的时候学校给我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和“特别推荐奖”两个奖,这是我在中欧获得的最大的肯定和收获。

  最后我要说,MBA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更多的是锦上添花,是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潜力的过程。所以读MBA需要谨慎,而读了之后也不要给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现实中大多数的雇主公司主要看的还是读书以前的经历或者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潜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