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具影响力人物
(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
谢国民
正大集团董事长
1997年10月
“你做的事是否对那个国家、那里的人民有利,对我们公司有利,这就是我常说的三利原则。你要付出真诚,要真心培养那边的人才,采用他们。你的观念里要是有‘他、我’,那就永远都是‘他是他,我是我’,你要先爱他,先支持他,他才会爱你,支持你。所以,我们到哪里都尽量采用、培训当地的人才。”
雷夫-约翰森
VOLVO集团CEO
1998年3月
“对员工管得太多,太紧比信任他们更危险。公司越大,你就越要明白必须通过与别人共事才能成功。”从20多岁就开始成为不同公司总裁的约翰森崇尚开放式的管理方式。
默多克
新闻集团主席
1998年10月
与其他许多大公司不同的是,默多克新闻集团不是靠兼并扩张,而是通过内部发展逐渐壮大的。因此,家族管理色彩较浓,决策均由默多克及18个执行官来决定,其中3个是他的孩子。
李嘉诚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1999年1月
“知人善任是必须的,对公司有建树、有归属感、忠诚努力的员工,应赏罚分明,使其有良好前途,并成为公司的核心分子,不分种族籍贯。”
威廉-黎敦伯格
普莱克斯公司董事长(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公司之一,世界500强)
1999年12月
“我总是对他们说,生活中赚钱的门道成千上万,但商业上钱的来源只此一条:让客户满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岗位的人都很忙,极易造成精力分散,如果因此而忘掉客户,生意就完了。”
张瑞敏
海尔集团总裁
2000年5月
“如果一个组织结构是一个有序的平衡结构,它就是一个死结构,也就是超稳定的结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经营者,就是都经营好你自己。”
卫留成
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现任海南省省长
2000年9月
“我们搞石油的人不希望油价大起大落。高油价不会持续太久,否则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好影响。”
“我们不惧怕国际竞争,如果在目前环境下,国有企业还不敢同国际同类型企业竞争,那是没希望的。”
“成本控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重要的问题,它体现出管理一个企业的真本事。企业能不能长期高效地稳步发展,最终决定于你的成本。”
钱伯斯
思科总裁兼CEO
2000年11月
“就像渡湖一样,你可以坐在湖边,花时间计算风向、潮流来决定如何走,但你也可以边走边调整。”钱伯斯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动的时代,当你算清楚所有变数时,就太晚了。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2000年12月
“我个人的成功不过是靠着勤劳、坚持以及试着用聪明的方式做事。”
“我们聆听客户的需求,从倾听中,我们也学到很多,判断哪些事可做、不可做,并且借此做可行性试验。”
斯科特-麦里尼
SUN公司总裁
2000年12月
“市场绝对是巨大的,而且必须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服务,不允许有休息时间。”
“企业里最重要的是公正、诚实。若你对客户、员工不好,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们最终会用脚作出选择。”
柳传志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2001年2月
“中国人自己与自己竞争没意思,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联想只有走向世界市场,才能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杨小凯
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
2001年3月
“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是无法控制发展速度的。中国历史上有‘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产业政策,或许这正是中国落后的原因。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他们能够发展起来,就是没有产业政策,而是由市场选择。如果美国有一个什么产业政策,就没有比尔-盖茨了。”
丹尼尔-瓦塞尔拉
诺华制药总裁兼CEO
2001年5月
作为世界第二大药业公司诺华制药总裁兼CEO,丹尼尔-瓦塞尔拉表面上相当随和,甚至对一些有缺点的人也柔声细气,其实是个十分执著的人。在美国的4年里,让他深刻地意识到,速度和冒险是今天成为市场领先者的法宝。
曾荫权
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2001年7月
金融风暴时,他动用千亿元入市,虽然使香港特区政府赚了大钱,但传媒却对曾荫权毁誉参半,而他自己却说:“如果我现在讲这是我公务员生涯中的污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很多人都不同意。最后的效果还要看10年、20年后,才能真的知道好还是不好,但是我很诚意地告诉你,当时我没有什么选择的方案。”
“差不多每一个政务官都有充分信心,充分的信心背后有一点儿的骄傲,不可避免。这个强项、弱项如影随形,一件事情要两方面看。所以我年纪大了,尽量减少自己骄傲的表现,但做事没有自信不行。”
许荣茂
世贸集团董事长
2002年1月
2001年12月5日在上海接受《英才》独家专访的前一天,许荣茂以现金2.3亿港币购得香港豪宅“创世纪”,这座著名的别墅于1997年楼市高峰期市值高达9亿元港币,堪称全球最贵豪宅。而访问中,当我们将商业世界想象得充满血腥味道的时候,这位控制资产超过200亿的富豪却宣称:“没有感觉,我喜欢参与其中”;从打工仔到亿万富豪,是怎样一部发迹史?
吴鹰
原UT斯达康公司执行副总裁,现任CEO
2002年4月
UT斯达康不仅仅是一个吴鹰或周绍宁,而是一个团队。而对UT斯达康的采访也从一个团队开始。团队是UT的优势,一群声称“谁跟谁都睡过”(在国外出差同住一间房)的高科技小子,最终演绎成功财富深化,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陈永正
原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现任微软副总裁兼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2002年7月
“我觉得过去10年都在说本土化,如果纯粹把外国的东西搬进来,让中国人来做,可能没办法应对未来的竞争。中国的有些本土企业在向国际化融合,而我们跨国企业在向本土融合。我正在探讨怎样进一步跟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产生融合的文化。”
苗圩
原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现任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2003年3月
把东风从低谷带出来的苗圩告诉记者:“产生负面的东西我们就要拿纪律来约束。因为这个东西都是有决定的,必须按照一个方向,否则会引起混乱。”用真情感动团队,用规则约束团队,或许才是他带领东风中兴的秘诀。
黄如论
金源集团总裁
2003年7月
凭借《易经》风水论的黄如论,从不相信咨询公司所谓的战略设计,更愿意“跟着感觉走”。然而他的房子世纪城却在北京市场销售额高居榜首。他告诉记者:“人要学点‘弯弯绕’,学会曲径通远。要善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我的观点是多做事少说话,赚钱不要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对外要持节自守,谨言慎行,要懂得保护自己。”
汪静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
2003年8月
这个看似温文尔雅的书生,却为公司从中国赚走了千亿的专利费。高通派出这位具有律师背景的职业经理人,用意何在?在CDMA浪潮过后,3G又开始浮出水面,标准之争中汪静怎样留下自己的一块蛋糕?
陈天桥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5年1月
谈及家族企业,陈天桥认为:“家族式管理是全社会最先进的管理方式。”而对于如何处理不能“与时俱进”的创业元老,他强调:“如果有人掉队,我会毫不犹豫地淘汰他。”
李彦宏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2005年10月
一间叫百度的小公司一夜之间出现7个亿万富豪、51个千万富豪、240多个百万富豪……
但是对于未来,新贵李彦宏说:“这个不能预测,我没有那么神。”
拉里-埃里森
甲骨文CEO
2001年6月
作为全球第三大富豪,20多年来拉里-埃里森总是先设立一个假想敌,并公开宣称要消灭它,然后千方百计踏着“尸体”向上迈步。在甲骨文公司里,员工的T恤上常印有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鲨鱼,赤裸裸地表露埃里森的本性。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2005年12月
“我不认为自己属于强势领导类型,相比而言,我更崇尚制度的约束,更偏好使用软性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弱势的风格。”
潘刚
伊利集团董事长
2006年1月
狮子和羚羊的故事在伊利始终多少年一直挂在我们墙上,无论狮子,无论羚羊,你都要考虑到,你不往前跑,你稍有懈怠,就无法生存。羚羊跑的慢就被狮子吃了,狮子跑的慢,吃不上羚羊饿死了,所以这个故事始终在激励着我们的危机意识。乳品行业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黄光裕
鹏润投资公司总裁
2006年1月
2006年黄光裕还能坐稳首富的交椅吗?我们不知道,就像黄光裕放话“2008年销售额达到1200亿”一样,只是一种预期。当人们对于国美文化褒贬不一时,黄光裕告诉记者:“说我们是‘黑社会老大式的企业文化’。文章看完后你会发现,他是为了骂我而骂我,骂得很离谱,没有一点逻辑性。”但是,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引进,黄光裕的确很慎重,他说“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像娶老婆一样,要慎重。”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2006年1月
王建宙调任中国移动,给了他一个机会,“中国移动已经是一家财务稳健盈利型的公司了,那么这么大的公司还是不是技术性的成长型公司,继续高速发展的公司,实际上这是几年来我们做的题目。”
施振荣
宏基公司创始人,智荣集团董事长
2006年1月
“对于一些中国传统我们并不认同,中国文化中的‘师傅留一手’我不认同,中央集权我不认同,家天下我不认同。”
江南春
分众传媒董事长
2006年2月
按照江南春的描述,此次与聚众的“合并”将会给分众带来几大好处,第一,竞争所增加的非理性成本将得到压缩;第二,双方价格战所造成的损失也会得到遏制;第三,今后分众的精力将集中在投资者的回报率上。
王国良
太平洋保险(集团)董事长
2006年2月
“风险第一。发展快慢,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作为保障。没有风险管控,什么都谈不成。公司是吃利润,不是吃保费。靠借来的保费在运营中创造利润,这才是属于公司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