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缠身 UT斯达康生死轮回之命 (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6:51 中国新时代 | |||||||||
新机遇 往事只待成追忆。 “小灵通的成功经验在现在的转型中已不可重复。”项立刚说,“UT斯达康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上规模的企业,而看到一个机会,别人没太注意,你一下子抓住,只有小企业才能
对UT斯达康来说,找到一个“独门暗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就像两个人打架,我很弱小的时候,你可能很轻视我,这时我趁你不注意可能一拳把你打倒在地;但如果我们两个人旗鼓相当,长得一样高大,那就一定是拼实力。你不可能去偷袭别人。”项立刚分析道,“小灵通可以说是偷袭成功,但现在要打阵地战了。” 要从游击队成为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打法。曾在小灵通上的成功经验,此时,已经没有完全重复的可能。 UT斯达康显然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小灵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UT斯达康就再三强调小灵通并不是它的全部,并且早在1998年就部署软交换的研发,随后又着手3G。它当然期望在未来的3G时代继续它的辉煌。 问题是,面临3G,UT斯达康胜算几何? “我们是惟一一个在3G上有投入并且没有赔钱的企业。”UT斯达康相关人员表示。 吴鹰也曾表示:“我们现在拼命在赶。我们在北京做3G的试验网,效果还很好。所以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小灵通与3G会有一个很长的共荣阶段,因为小灵通系统加基站加手机的综合造价,确实没有任何一项无线技术比它便宜。短期内在3-5年不会被包括3G在内的技术所取代。” 有观点认为,UT斯达康在3G上缺乏先发优势,但UT斯达康却认为自己是国内最早涉及3G的通讯企业之一。陆宏亮、吴鹰、周韶宁、黄晓庆、Jerry等UT斯达康一干高层早已组成3G委员会,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会议,讨论公司3G的最新进展情况和重大策略的研究以及方向的制订。 而且,一系列的收购行为,也已构成其3G战略的一个个棋子。 然而,这些收购行为并没有立竿见影。至今,还没传出UT斯达康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移动运营市场部署3G网络的消息。 “在3G上,他们考虑得不周到,UT斯达康虽然也做了一些3G,但切入点并不太好,”郑文富教授对《中国新时代》表示:“他们不像华为中兴做得那样火热。”实际上在国内,UT斯达康在3G方面的品牌影响还没有树立起来,而UT斯达康此次面对的3G市场并非昔日的小灵通市场:强手如林,而且个个蓄势待发。 “UT斯达康原来的技术比较薄弱,发展起来不过是10年的时间;而发展一个大企业需要很多方面的积累,尤其是技术和人才的积累。”谈起UT斯达康的转型,项立刚表示担忧。 沉浮 有许多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它们能容许一时一地的失败,并有时间和余地重新振作;但UT斯达康不能,甚至是,大多数脆弱的中国IT企业都不能。 它们或许更容易因一项发明或技术而成功,也更容易因这项技术的市场萎缩而面临转型,而转型则意味着面临新的竞争。这样的怪圈使它们不断回到求解生存之道的命题面前。 这也使得它们更容易尝到市场冷暖的悲喜变迁。 看UT斯达康5年的股价曲线图即可发现,每一次在资本市场上的波动,都正暗合着电信市场上的风风雨雨。 2000年5月,第一个暂停小灵通业务并进行调查的文件公布当天,UT斯达康市值一天跌去200亿人民币。一个月后,604号文件出来后,UT斯达康的市值一天内又回升了100个亿。 从2002年七、八月间开始的一波上涨行情,正吻合了小灵通在中国市场上的征服之势。而在2004年7月28日,UT斯达康因季报每股净利润少于华尔街预期的1美分,惨遭投资者的“鞭刑”:当日股价下挫超过29%,市值瞬间蒸发了近1/3,达8.4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普遍对UT斯达康转型前景的担忧。 无论如何,UT斯达康都要积极面对2005年这个关键的转型之年。况且,关于2005年就会发放3G牌照的传言早已满城风雨。 “作为高科技企业,必须注意增长阶段的划分。要时刻考虑目前的现金流是什么;虽然没有带来现金流,但正在增长的业务是什么;未来要做的,需要研发投入的业务是什么。”谈到企业转型,郑文富说。 在郑文富看来,UT斯达康应该估计到了小灵通的风险,但却没正视这个风险。去年小灵通的成绩并不代表它未来的发展,“如果它现在还抱有这样的心态,说,哎,小灵通还有戏,不尽快地去转型,我觉得这就有危险了。”郑文富说,“事实将证明,这种试图将小灵通和3G结合的挣扎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小灵通可以作为现在的现金流,但要研发一些东西,以备新的市场来了以后能够获得机会。” 转型 但转型究竟向哪里去?大家都在盯着3G,UT斯达康能切多大蛋糕,这其实很成问题。 “3G上来之后,那些大的设备都被跨国公司拿过去了,比如爱立信、诺基亚。UT斯达康在这里边的竞争实际上是非常有风险的,它竞争不过这些大公司。在转型上,它其实不必拘泥于3G,可以多选择几个领域来做。”郑文富说:“它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选择一个有市场潜力而竞争对手又不多的领域去经营,它应该有这样的实力。” 英特尔就是一个转型很成功的例子。 1980年代,日本公司以很低的价格占领了美国的存储器市场,打垮了主打存储器的英特尔。讨论了若干芯片行业的解决办法后,英特尔逐渐认识到,这些方案中没有一个具有长期的可行性。 1985年的一天,在考虑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时,英特尔总裁格罗夫向CEO摩尔提出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下台,董事会会选出什么样的首席执行官呢,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再回来自己动手呢?” 这就是英特尔辉煌的一个开始。它们转向了CPU。现在,他们是IT领域的垄断者。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决策,就没有现在的英特尔,我们的计算机CPU或许也没有现在这么快。 他们的终极选择标准就是为一个具有长期可行性的方案去奋斗。 “游击队打一些胜仗是有可能的,但正规军就要在战略中保持长期的有利地位。”对于如何保持持久竞争力,项立刚认为,还是要做文化。 这个文化是什么?“我想首先是不断创新。”项立刚说,“高科技企业要不断找到技术的点、产品的点,IBM曾经是PC鼻祖,但现在它把PC卖掉了。因为PC做得好,就要永远做PC吗?你需要不断地创新,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文化特色的点。” 还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在提醒着像UT斯达康这样的公司们。远者如王安电脑;近者如恒基伟业。恒基伟业,这家曾经主宰中国掌上电脑市场达3年之久的快速成长公司,因总是留恋这个不断萎缩的市场的收益,而在今天陷入困境——就像一个不断失去领地的国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