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健林:地产江湖最后的隐形大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3日 16:15  《新财富》

  领军大连万达集团的王健林堪称地产江湖的“隐形大佬”,官方网站显示,万达的资产额已达1000亿元,年销售额达600亿元。研究发现,王健林在大连以住宅地产起家,通过投资足球,扬名全国。转型商业地产后,借助与商业巨头的捆绑合作,创造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模式,奠定了其在业内的领军地位。借助其商业地产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万达顺势打造了商业地产、酒店、文化院线和连锁百货四大支柱产业,步入相关产业多元化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万达独特的“资金方程式”。快速扩张之下的万达,正处于A股IPO的关键时刻,其当家人王健林已悄然问鼎本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

  风光无限的住宅地产商不断刷新国内的首富纪录,相较而言,商业地产大佬们显得低调得多,然而,其身家不仅毫不逊色,更有迎头赶超的趋势。王健林领军的大连万达集团(简称“万达”或者“万达集团”)身为国内商业地产老大,虽仍未登陆资本市场,其本人身家已屡屡为人称道。

  2009年9月,万达旗下的商业地产板块-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简称“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完成了两轮私募,第二轮私募价格达到17元/股,王健林以其本人及名下的万达集团合计持有大连万达商业地产23.597亿股,按照第二轮私募价格计算,其财富市值达到401.1亿元,荣登本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宝座,成为历届新财富富人榜中极少数未登陆资本市场即问鼎首富宝座的富豪。一旦成功上市,这个数字还将成倍增长。然而,这部分资产也只是王健林庞大商业帝国的一部分,其持有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百货和文化院线资产额也不容小觑,2009年万达院线的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一。因此,王健林堪称国内地产江湖最后一个隐形“大佬”。

  万达创立于1988年,迄今已有22年历史。2000年间,曾有“北万达,南万科”的说法,之后,万科专注于住宅地产的开发,而万达逐渐转型专攻商业地产。时至今日,早已对接资本市场的万科已成为国内住宅房地产行业的领军者,而万达虽仍未上市,但其发展同样一日千里,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的教科书。

  发家自地产,扬名在足球

  媒体报道显示,王健林的父亲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曾官至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健林从军18年,以吉林省军区边防四团团职干部身份转业,在大连西岗区人民政府担任办公室主任两年。这些背景和经历,都让王健林看起来政治人脉资源丰富。

  1992年,万达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东北地区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4年前,万达尚为处于发展初期、籍籍无名的小开发商,立足大连,以住宅房地产开发起家。其最初声名大噪缘起王健林对足球的投资。时至今日,地产与足球的结合已屡见不鲜,众多地产商成为中国足球的主要投资者。资料显示,在中超16支球队中,未与房地产有关联的球队大概只有上海申花、南昌八一、深圳红钻和江苏舜天四支,其余球队均或多或少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孰不知,房地产商结缘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和万达联手创办大连万达足球队,并在当年就取得了职业联赛的首个冠军。很快,随着足球联赛在国内的风生水起,大连万达在绿茵场上攻城略地,万达成了最大的赢家—大连万达6年夺下4个国内甲A联赛冠军,创下了职业联赛连续55场不败的神话,万达品牌开始名闻天下。借助飙升的人气,1998年,万达走出大连,步入跨区域发展时期。1998年至2001年,其位于成都、南京、南昌、昆明的楼盘遍地开花。

  大连万达队6年的辉煌战绩成就了万达的品牌知名度,而王健林之后的适时退出,更是明智之举,成功维护了万达的品牌形象。1999年,大连万达只拿到当年全国联赛的第九名之后,王健林选择退出万达足球俱乐部。“6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元,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2000年初,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赌球等被“抹黑”的前夜,王健林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万达留给人们的记忆成功定格在大连万达的全盛时期。

  地产大鳄+商业巨头,借力共赢

  2001年起,万达逐渐转型专攻商业地产,选择了“年年收租金,拥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商业地产模式。自此以后,王健林头上的光环不再来自开发“住宅地产”,也不是玩“足球”,而是其独创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

  所谓“订单商业地产”,即项目开发前,万达即与沃尔玛、百盛百货、欧倍德、美国百胜餐饮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共同选址,万达投资建设,从设计之初就根据租方需求规划建设,建成后由国际巨头们租用卖场。“订单地产”这个名字,就是结合了“联合协议、共同参与、平均租金、先租后建”四个方面的涵义得来的。由此,大连万达作为商业地产大鳄联合沃尔玛等商业巨头成就了“地产大鳄+商业巨头”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

  对于万达而言,与国际商业巨头结伴而行,不仅迅速提高了购物广场的知名度,降低了投资开发购物广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各个国际巨头的金字招牌也获得了各地方政府的认可,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享受项目选址、地价及政策配套上的种种优惠。用王健林的话说:“要想成为巨人,首先要与巨人同行,一定要争取与更多的世界级企业进行合作。”

  在全国首创了“订单商业地产”的全新商业模式之后,万达商业广场的发展历经三代产品演变,从第一代的单店、第二代的组合店发展到第三代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商业地产的产品逐渐走向成熟(表1)。第一代购物中心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一般只有沃尔玛一家主力店和一家次主力店,两者占商业广场总面积的75%左右,其中沃尔玛一般占据二三层,面积一般在2万平方米左右,占总建筑面积约一半。第二代商业广场的特征是由3-6座楼组成,建筑面积在12-25万平方米,3个以上主力店入驻。以天津为例,沃尔玛、百盛、国美电器和百安居占整个建筑面积的60%以上。第三代购物中心建筑面积达40-80万平方米,是集写字楼、购物中心、高级酒店、影院和住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也是万达现在及未来的主流产品形态。

  2005年之前,万达的商业地产尚处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时期,在大量商业物业面积出租给沃尔玛等国际巨头后,万达将底层商铺予以分割出售。通过依靠沃尔玛等被称为“锚点商店”的大型零售商家聚集大量消费人流,那些小型的店铺依附于“锚点商店”周边,靠其所带来的强大人流得以生存。在万达商业广场商铺的销售中,万达花费浓重“笔墨”将签约入驻的沃尔玛等商业巨头推向前台,成为万达商铺最大的卖点。自2002年4月长春万达商业广场开工以来,至2003年底,万达商业地产项目共开工16个,其中11个项目底商已对外分割销售,创造了每平方米均价3万多元的记录,几十亿元资金及时回流,有力缓解了万达因转型商业地产而绷紧的资金链。

  然而,高昂售价的背后是业主们更为热切的获利心态。几乎所有购得商铺的业主都期望自己的投资能够马上获得丰厚回报,因此,租金坐地飞涨,租户被高昂的租金压倒,几个月不盈利即纷纷关店。2002年至2004年间,万达商铺的分割出售产生了一系列纠纷和停租退铺风波,对万达的订单地产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据媒体报道,万达出售的11个项目中,由于实际的租金回报达不到预期,在长春、沈阳、长沙、济南等地的7个项目出现了诸多问题。“什么问题呢?商铺在销售之后,再进行商业规划、整合,有两个方面保证不了,一是经营的整体性,二是经营的有效性。”王健林曾经如此自我解剖。正如王健林所述,当商铺的产权落入业主手中之后,其经营权可以自主支配,在众多商铺投资者中,有相当比例业主买铺的目的是自营。因此,售铺后商业广场规划的整体性难以保证。相应,由于商铺经营缺乏整体规划,市场定位参差不齐,目标顾客与沃尔玛带来的人流出现错位,导致商铺经营效率底下,业主投资回报率上不去。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