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可以看出来,调整结构是你们走上盈利之路的关键词。能不能具体谈谈,重组至今中航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
孔栋:2002年,我们精干主业、构建辅业,先后将44个企业划入国航,73个企业划入各辅业单元,实现了第一次结构调整。
2004年,中航为支持国航改制上市,剥离了与主业无关或相关性较小的辅业企业,完成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相关多元化是企业成长的成熟道路,我们以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为平台,积极构筑航空高相关产业,已初步构建了航空配餐、航空货站与航空物流、机场管理与地面服务等三大业务单元。同时,配套以投融资平台和发展平台,我们已初步完成了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的整合,努力打造又一支柱产业,以提高中航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正在进行的第三次结构调整的序幕。
重组启示
《21世纪》:2002年10月11日,以原国航为主体,联合原中航总、西南航组建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当时三家公司都曾经营困难。你们运用了哪些整合手段后,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率先在国内实现一体化?
孔栋:重组前,原国航是中国民航最大的航空运输企业,但大而不强,总资产364亿元,负债341亿元,资产负债率94%,连续三年亏损。原西南航总资产126亿元,负债1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7%,几乎资不抵债。原中航总是国家为保证香港顺利回归设立的中国民航港澳窗口企业,总资产83亿元,负债3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0%,但因没有纵深的国内航空市场,当时难有大作为。刚成立的中航集团,经营也很严峻。2002年底,集团资产总额611亿元,负债总额514亿元,净资产81亿元,综合资产负债率84%,其中航空运输主业负债率近100%。
为提高整体盈利能力,我们最初提“做大”、“做强”、“做优”,后来不提“做大”了,只强调“做强”、“做优”。国航则坚持以盈利能力建设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我们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收益率指标,反映投入产出效果;既看年度盈利数量,更评价盈利能力。我们把考核结果与人员任期责任、奖惩、任免挂钩,引导企业谋划长远经营战略。还突出“降本增效”,效果比较显著。
而中航单一国有股权的资产结构,便于迅速推进一体化进程。新国航以机队和市场整合为一体化突破口,率先成为民航企业重组后完成实质性一体化的公司。
《21世纪》:2006年6月,国航、香港国泰航等五家上市公司联合进行了“星辰项目”,被称为当年“亚洲最复杂也最成功的资本运作”。现在你回顾这段历程,其中经验对中国民航业未来的重组,有怎样的借鉴?
孔栋:“星辰项目”源于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向中央政府提出的振兴香港经济、稳定香港社会的“八条”建议,建议明确表示希望国泰与港龙联合,以增强香港本地航空公司竞争力。为此,当时国泰及其主要控股股东太古公司、中信泰富主动与中航接触,提出整合国泰和港龙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