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袁庚:改革开放马前卒(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 06: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袁庚的努力下,1982年中国南山开发公司成立。它是由不同的股东组成,由于出资者不同,站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样一来,这个企业就成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1982年,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还远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那时,叫得最响的一个字是“包”字。对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革,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多少人去碰触。5年后,也就是1986年底,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开始了自己的“股份制”改制的艰难历程。

  “中国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

  《21世纪》:袁庚认为,“中国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那么他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尝试呢?

  涂俏:他在这个方面的尝试太多了。就在1983年,袁庚在自己的蛇口“试验田”里所要进行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体制问题,而是最敏感、最能触动既得者利益、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领导干部从任命制走向选举制等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他长期在体制内工作和生活,对“现行体制中的弊端”有切身之痛,对行政体制改革有相当清醒的认识。

  至于具体的尝试呢,我则简单地枚举袁庚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袁庚决定在干部范围内对领导班子进行直接选举。还规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对领导班子的信任投票。这就是著名的民主选举与评议,二是新闻监督,也就是同级报纸可以批评同级党委。此外,还有干部招聘、干部聘任制,取消干部原来的职务和级别,根据工作需要,量才使用——实在太多了,我都数不过来了。

  《21世纪》:你怎么看待袁庚和梁湘之间的争论和分歧?

  涂俏:他们几乎没有个人恩怨,有的只是办特区的思路不同,理念不同罢了。2005年的夏天,我曾经就这个问题专门采访过袁老。袁老哈哈一笑,坦言他错了。接着,袁老给我举例说明了他的一桩错误事。

  的确,早在开办深圳特区之初,袁老是不希望深圳特区的面积过大过宽的。因为,在袁老看来,深圳市既无商业,又无工业,它的财富来源,一是靠“卖地”,二是依赖“贷款”,三是依托中央各部委“对口赏赐”。这三项收入不仅极不可靠而且入不敷出。之所以如此,袁老认为,这一切都与特区过大有关。他还专门在1981年8月写信给中央“告状”,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也仰赖于当年的特区面积,有了足够的地盘,才能搭台唱戏啊。所以,袁老认为自己当年的思路有局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庚坚持在2.14平方公里上搞蛇口工业区,在开创之初,他从不奢望蛇口太大,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压力太大了,船小好掉头,所以,他坚持搞小的,不敢搞大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他会指责特区过大过宽。

  先默默地干,

  而不是大张旗鼓地谈

  《21世纪》:袁庚的改革精神和动力来自何处?

  涂俏:我认为,袁庚的改革精神和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自身的动力。他曾经在秦城监狱坐了5年半的牢。许多人经过那样的折磨,出来就蔫儿了,可是,袁庚和别人不一样,在他投身开发蛇口工业区的时候,他的劲头反而更大了,他要将失去的时间加倍地补回来。另一个方面,有两个反差给他的影响很大。一个是香港飞速发展的反差,另一个是他出国看到的反差。1975年10月,袁庚在58岁时恢复了工作,调任了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在他远赴香港招商局工作之前的两年时间里,中英海事协定、中巴海事协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有关国家的11个海事协定,都是袁庚组织签署的。他多次陪同叶飞或者单独出国考察,善于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弊端有所认识,对中国现存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这正如袁老于1984年3月在中南海怀仁堂所说的: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处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后来一旦和外界接触,真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之感。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