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袁庚:改革开放马前卒(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 06: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每挪动一步,都十分艰难

  《21世纪》:袁庚在改革之初是如何破除经济体制之弊的?

  涂俏:我记得,经济学家宦乡曾经这样评价过袁庚,说他之所以搞出个蛇口,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的计划经济一窍不通、一无所知。

  这句话是对的,在我最初的采访中,袁老告诉我,这一切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年轻时担任东江纵队情报处处长。刚解放就远赴越南,作为情报与炮兵顾问,秘密援越。1951年5月奉调回国后,就在北京参加了高干班的学习,听苏联情报顾问讲课。翌年8月,他被外派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雅加达领事,直到1959年才回国。回国后调任中央调查部一局任副局长。1968年4月至1973年9月,他被拘捕,囚禁于秦城监狱长达5年半时间。1975年10月恢复工作,调任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1978年10月,即被任命为交通部所属的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招商局的全面工作。你看,在他开发蛇口之前,他从来没有搞过经济工作,即便在国内工作也只是搞调查工作,也就是特务工作,从来没有办过企业,主抓过经济工作。所以,他与别人不同,几乎没有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熏陶。何况,他一到香港后,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给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发觉,香港的经济之所以飞速发展,与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开发蛇口工业区时,他生搬了香港的许多做法与经验。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小插曲,正是这个小插曲,让袁庚更深刻地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是在1976年底,丹麦船厂受交通部之邀赴上海参观造船厂。丹麦人问上海造船厂负责人:你们的员工有多少人?造船的周期有多长?得到的回答是:上海造船厂12000人,每年仅造2条万吨级船。而对比丹麦宝隆洋行,其下属的造船厂仅1700人,每年造12条万吨级船。叶飞听后很震惊,当即找来袁庚商量,拟学习西方的造船经验,将上海造船厂的管理权交给丹麦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社会主义的国营工厂竟要交给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家去管理,这个叶大将军也是够胆大的!

  袁庚那时负责的是外事工作,他受命请来上海造船厂的书记与厂长,将叶飞的想法灌输给他们。书记与厂长反问袁庚:如果把丹麦方面权力交给我们,上海工厂只用1000多人也可以搞好,为什么不交给我们?裁掉的10000人交到哪里去?丹麦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时,听完这一切,袁庚无言以答。在计划经济的国土上,每挪动一步,都是十分艰难的。

  《21世纪》:袁庚的三大遗憾之一是在1980年代霍英东、李嘉诚等香港大资本家要在蛇口投资入股,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他谢绝了。但他在1982年7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袁庚是如何理解股份制的?

  涂俏:早在袁庚计划动议开发赤湾时,他就反复思考过股份制这个问题。股份制的最大好处是各大股东之间可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香港,经营管理得好的企业便是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固然是股份制的,非上市公司也大多都是股份制的,连一些家族式企业,也往往搞成股份制,兄弟姊妹入股。

  但是在蛇口,工业区是全资国营的,事事都要请示汇报,而在招商局,由于它是交通部的子公司,也往往受到国家的控制。袁庚一直想找到一个开发赤湾的方式,来对国有的企业进行制约与监督。他想,中央要招商局负责组建公司开发赤湾,本来可以按工业区这样搞成全资国营的,但确实弊端太多。况且,蛇口工业区的财力不足。中银、华润、深圳市都希望联合开发赤湾,那么,能不能试一试搞个股份制?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