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谢丽华:发现最了不起的一代(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 18:28 财时网-财经时报

  所以“农家女书社”第一步就是挑选“种子”,她本身要爱看书,有服务意识,在当地妇女中有人缘,有组织能力。挑选好“种子”后,我们会有一个3天的集中培训,书社都是设在“种子”家里,包括一台电脑,没有上网条件的可以选择一台电视加VCD机,1000—2000本书,外加一年的操作费用。操作费用包括付给“种子”的水电房租、活动经费和每年更新20%书的费用,一个书社一年的费用大概在3万元钱左右。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进行统一挂牌,并在当地培训20至30个农村妇女,鼓励她们来读书并协助“种子”管理书社。这样一来书社落地就落得很实在。

  《财经时报》:这个项目进展如何,经费是如何筹集的?

  谢丽华:到本月底就有6个“农家女书社”挂牌了,河北4家,北京1家,山西1家。第一笔资金大约10万美元,来自一家跨国公司,但这笔钱建立100个书社还远远不够,目前香港乐施会正在跟进,另外我们的团队也正在和其他的基金会、企业在谈合作。我相信只要我们的项目做得扎实、有效,还是会得到很多有责任心的企业资助。

  《财经时报》:经费是办书社最难的事情吗?

  谢丽华:不是。最难的是怕工作没有做扎实,没有实效,基金会、企业看到你的工作确确实实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生活,改变了农村的风气,肯定会资助你。我从来都认为中国人不缺善心,缺的是能把善心凝聚起来的良好机制,缺的是踏踏实实把公益事业做到实处的机构。

  办书社第一难就是怕没人来看书。读书对农村妇女来说难道真没有用吗?我还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只要给予支持和引导,农村姐妹完全是能够离开麻将桌而捧起书本的。

  十多年前,我到农村采访,云南一个村子里惟一一个读完高中的农家女告诉我,她自从离开校门后就再也没看过书,一是没时间看,二是没书看,三是看书对成天种地管孩子的妇女来说用不上。当时我的心被刺痛了。

  《财经时报》:十几年来做的这些项目,哪个是让你费心思最多的?

  谢丽华:应该是成立“打工妹之家”和创办农家女实用技能学校。1997年我去越南、孟加拉考察,参观了孟加拉的妇女学校,规模其实很小,是由几个知识妇女组织起来的。这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为什么我们不能也搞一个呢?回国后就开始四处找地,基本把北京郊区的地方都跑遍了。但最难的还不是这些,那个时候,对于打工者不是现在“关心农民工”、“维护农民工权益”这样的论调。那时候是叫“盲流”,叫“三无”人员,尤其在过节、开两会的时候,他们是要被收容或者遣返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成立打工妹之家是观念上的一个挑战,我们试图让社会理解,打工妹跟我们一样都是平等的人,是我们的姐妹,而不是麻烦制造者,不是盲流。

  对打工妹进行法律、计算机、英语等培训很困难,因为她们要干活,组织起来非常不容易。基本都在8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来活动,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财经时报》:觉得累吗?

  谢丽华:我做得很快乐,尤其是看到农村姐妹们能自强自立,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我心里就特别痛快。你可以看到她们都是很有能力、很优秀的人,而且怀着感恩的心。有次到敦煌出差,刚到那天晚上,大约11点钟,宾馆门卫敲门,说是有人给我送东西。打开门,两个门卫抱着一束鲜花,提着一个果篮,他们说这是你的学生送来的。条子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阎太英、石婷婷。她们是农家女学校2002年美容美发班的学员,农家女实用技能学校已经培训了五六千人,我不可能记住她们每个人,但是她们却没有忘记可能只见过一两次面的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