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问题透视:民工都到哪儿去了(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18: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全国经济多点发展的新格局,带来了民工多点流动的新态势 本报记者 谢孝国 夏扬 实习生 周志坤 过完春节,很多企业都说招工难。民工都到哪去了?
全国经济多点发展,民工流动不能一言以蔽之。事实上,民工的流动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老民工眷恋珠三角 正月初七,湖南娄底小伙周志庆挤上火车,赶往深圳宝安区他所工作的电子厂上班。据称,在正月十五以前,来粤的民工大多是返回年前的企业上班,其中也有相当部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民工,利用年后上班前的空隙,游走于各劳务市场,以期再攀上更好的东家。不少中介公司向记者反映,这些天从各地来粤的火车上下来的民工,90%是在珠三角干过一段时间的“老面孔”。 在广东的1000多万外来工中,湖南和江西的民工几乎占了一半。春节后他们来粤情况怎样?日前,湖南省就业服务局农村处处长罗玉林十分肯定地对记者说:广东依然是湘籍民工外出找工的首选地,截至去年底,湖南外出务工人员达829万,其中劳动部门统计的在粤工作的有400多万,加上没有统计上的应有500多万,今年不会少于这个数。江西省就业局劳力资源管理科查金滚科长也向记者介绍:江西去年全省输出劳动力502万,其中广东最多,达201万,今年广东仍然是江西省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重地。 不过,根据湖南和江西劳动部门的调查,这两年到广东打工的主力是以在珠三角工作过数年的老民工为主。老民工为何眷恋珠三角?查金滚解释:这有长期的历史渊源———广东和江西有地缘优势,交通方便,并且由于珠三角得开放风气之先,发展起步早,吸引了江西早期的打工者,从而建立起了稳固的劳务合作关系。 新生代倾情长三角 劳动力输出地的新生民工每年大量增加,如2004年与2003年相比,湖南新增93万、江西62万。这些民工新生代都到哪去了? 长沙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农村就业服务科科长石磊给记者摆出了一组近几年的统计数据:2002年、2003年、2004年,长沙市的外出民工数分别为64万、73万、83万,三年中到广东的民工一直保持在40万以上,而到长三角的民工,由2002年的十几万猛增到2004年的28万。他说,这几年新增的民工,至少三分之二去了江浙一带打工。 新生代民工倾情长三角,江西的劳动部门也深有感受。江西省就业局万建农局长说,长三角吸引了大量后起的打工者,且其增长势头非常迅速,这是有原因的———不仅因为那里工资相对较高,而且那里各种社会保障也较好,用工比较规范。 深圳宝安区劳动部门讲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安徽安庆一家技校从2002年开始,每年定期向宝安的职介所输送200-300个毕业生,但今年过罢春节来电说,今年不可能了。东莞和深圳的一些企业向记者反映:一家广东到内地技校招人,可能遇上“三家长三角的企业和一家福建的企业”。 游走在“两个三角”之间 来自湖南农村的刘富文、许深根、李长明有着相同的经历:最初在广东的东莞、深圳打工,前两年漂到长三角,去年底又相约来到深圳宝安区一家橡塑五金制品厂。 三人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游走于“两个三角”之间的同乡很多,这叫做“炒作自己”:一走身价大增,二走身价倍增。比如说,刘富文当初在东莞是普工,2000年到苏州成了半技工、技工,去年8月份到深圳又摇身一变成了技工中层管理者,月薪也从打工之初的500元、2000元到现在的5500元。 来自河南省信阳市的小伙子刘同军,更是深得“炒工”的价值。1998年他从技校毕业后,在东莞一塑胶厂干普工、推销员,几年后升为该厂中层管理者,2003年被公司派往上海开设分厂,不到一年,被深圳一家工厂的投资者在上海考察时相中,挖到深圳宝安,年薪开到12万元。他说,最初他所在的公司,员工晋升的机会很少,像他这样能升上来的属凤毛麟角。八年里,这家公司普工的工资、待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机制太死,不能让员工看到什么希望。因此不少员工工作一两年后,就会跳到长三角去。 对于民工在两个珠三角之间“炒工”,干了十几年中介的汪祖庆这两年才察觉。他说,前些年经他们介绍的会员有些突然失去了联系,但去年有的又回来了,一打听,他们中不少人去了长三角,再回来大都带着头衔,工资要求自然高了。汪分析,2000年前后,江浙一带工厂猛增,需要大量熟工和技工甚至中下层管理人员,这就为大量长期积压在珠三角、练就一定技术专长的老民工提供了“炒工”和升迁的机会。 这类在两个三角洲间“炒工”的民工有多少?谁也无法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分人是珠三角民工中的佼佼者。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