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关于奥运营销不得不说的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 07:10 财经时报

  刘永炬

  “奥运营销”是一个附加的概念,奥运赞助实际上是利用一个事件来完成品牌积累的一个点,一个简单的公关行为的决策,是企业经营行为利用的手段之一,不能指望它改变命运、一夜暴富,它只是锦上添花,而绝不是雪中送炭。

  奥运营销实质上是一次大的事件营销。在做奥运营销的时候,企业必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做品牌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品牌,做形象的,一种是产品品牌,是要对接消费者需求点的,消费者得到什么利益。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企业如何能做好奥运营销?

  做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

  举两个例子分别来说明一下两种不同的方式。从松下第一次赞助奥运说起,当时日本的经济背景跟中国相似,日本人做营销是想通过赞助奥运会,让品牌被世界所认同,他们推的是企业品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松下当时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已经比较被认可,而且渠道的覆盖率非常高,这样松下再以奥运之力推自己的企业品牌,提升整体形象,很容易获得成功,然后再细分产品线,进一步进行品牌扩张。

  韩国的三星也是通过造企业品牌获得奥运营销的成功。

  可见,亚洲企业成功的奥运营销多是在做企业品牌,是做形象的。

  而美国企业则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做产品品牌,比如

可口可乐、柯达。产品品牌就需要对接消费者利益,可口可乐的人群定位是中学生,这一目标人群的特点是爱运动、有激情,因此,可口可乐的产品品牌是张扬的,有个性的,这正与奥运的运动精神与人群特点相吻合。在渠道覆盖全球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通过奥运营销迅速获得市场效果。而且,在奥运会期间,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推广自己的品牌,比如场内场外都会看见可口可乐的宣传工具,将宣传效果发挥到极致,效果也因此倍增。

  柯达也是借助奥运推广自己的产品品牌,它的奥运营销与其人群目标点非常吻合,因为是户外活动的欢乐时刻,所以通过激情、动感与消费者对接。

  国内企业的奥运营销之痛

  国内的企业如何做奥运营销?联想电脑是想通过奥运提升全球知名度,但它的铺货率没有达到,结果是效果不但没有倍增,反而使企业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

  相比可口可乐的公关队伍走到哪跟到哪的策略,可口可乐可以把产品搁到裁判席边上,这样赛事转播就将它的产品传播到全球,而联想企业却不能把它的电脑搁在裁判席边上,这样就意味着联想必然需要花更多的钱放在后期推广上,四年间要到世界各国竖路牌广告,除了前期的奥运赞助费外,还将花费多几倍的推广投入。

  而国内其他一些企业,不是一类的,那这第二类的奥运营销应该怎么做?是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标牌是否谈下来?摆在哪里?这时候应该怎么做?都是很大的学问。

  所以说,利用奥运会本身做宣传,企业一定要明确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否则,一类赞助只能得到三类效果。

  再比如,知名的毛

纺织品企业恒源祥,是想通过奥运做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如果做产品品牌是一定要针对人群做能产生互动的毛纺织品,但这个很难,所以不清楚造品牌什么,奥运营销就会走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做“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装备设计大赛”,影响力肯定也是有限的。

  而农夫山泉的一瓶水一分钱似乎是在做形象广告,但这不是大赞助的方式,而是小赞助。

  渠道先行 认知在后

  中国企业赞助奥运会本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希望借此拓展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一种是希望提升国内知名度,扩大内需。对第一种企业而言,如果产品做不到一定的规模,渠道不能跟进的话,所得到的支持是微乎其微的;而对第二种企业的价值还可以,会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要强调的是,如果是第一类企业,在赞助奥运的同时,必须配合渠道去做。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产品和渠道先行,再做认知,而不是先做认知,再做渠道。如果产品不认同,渠道不配合,一旦后续推广不到位,失去拉力,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还是要靠渠道的推力。

  所以缺了渠道这条腿,想走出去的企业就会面临铺货量不到位、品质不到位等诸多矛盾,而同时又要面临国际大品牌的强悍竞争对手,奥运赞助的支持会非常有限。就像在国内看雅典奥运会的实况转播,比赛现场的广告牌非常多,可国内消费者真正记住的还是那些在国内有销售的国际品牌,而在国内没有销售的,自然淹没在广告海洋里。

  做产品品牌的认知和好感

  说到产品品牌,要进一步明确是做品牌认知还是品牌好感,对于农夫山泉、恒源祥这样的企业,其实品牌已经被认知,所以要做的是好感,做好感必须做品牌概念,而农夫山泉更多的却是做公益的概念,但品牌概念绝不是公益,所以公益完全可以在平时做,但对于奥运营销这样的大投入与大机会而言,应该是从之前不错的产品概念“好水、安全的水、健康的水”延伸出品牌概念,并把品牌核心概念推广起来,否则这么好的机会就浪费了。

  其实奥运营销解决的主要还是好感问题,因为奥运赞助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品质认同,当然同时也可提升认知,而认知是可以通过平时的广告较容易达到的。但好感不止于对品质的认同而已,就像可口可乐通过“激情与动感”的利益对接与互动,延续下来的附加值远远超过当时产品本身的价值,但有些企业却只能做到品质认同的好感层面。比如农夫山泉细分人群之后针对少数群体推出的高档水,偏理性的“健康水”诉求相对来说会比较沉稳,这与运动的感觉是相排斥的,与奥运精神的联系也不紧密,这样在品牌内涵与消费者互动方面就会显得单一,所以对于某些行业和企业而言,奥运赞助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奥运赞助的事件营销毕竟只是企业市场营销过程的一个点而已,它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企业除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还要知道资源是否足够让我们去达成我们的目标,也就是说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进行。而比奥运营销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在完成阶段性任务与未来价值积累的关系上、在今天和明天的价值把握上并不是很准,有些急功近利,企业不仅仅应该重视市场的销售,更应该累积品牌价值,而这一点是已经被大大忽视的。

  著名营销实战专家、北京方圆润智营销顾问公司首席顾问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