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国胜:艺术的商业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 17:34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杨时旸

  如果说之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刚起步时的画廊行业有点像唱片店,只要把买进的唱片以更高价格卖出去即可,那么李国胜的画廊则更像是唱片公司。相对于卖画,他们更主要的工作是包装推广画家,让画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6月8日下午,北京环碧堂画廊里人头攒动,年轻艺术家陈波的个展开幕。一个剃着光头,纱布蒙了一只眼睛,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在不停地和人打着招呼。他走过来对记者开玩笑说,“眼睛刚做完手术,这形象有点惨。”这个人就是环碧堂画廊的总经理李国胜。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邮票;到调动着上亿元资金的职业股民;再到艺术市场里如鱼得水。李国胜凭着他独有的投资眼光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成为艺术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环碧堂画廊目前一共代理了12位当代油画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夏俊娜、毛焰、刘小东、尹朝阳、刘锋植等在当代颇具影响力、在国内市场价位很有优势的年轻画家。

  从券商到画商

  1994年,李国胜还是一名在股市里呼风唤雨的券商。他自己也想不到,从那一年开始,他以后的生活就要和艺术这个本来离他很遥远的事情捆绑在了一起。

  有一次,李国胜和三个券商朋友与嘉德的老总见面,嘉德的老总拿出了一幅齐白石的《山水册页》让他们欣赏。他们一起看了半天,客气地称赞了该画的笔法和用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好象还没有小学生画得像嘛。”

  “齐白石画的那幅作品用笔很简练,当时我们真的看不懂。”李国胜坐在办公室里笑着说。可是这幅画后来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500多万元,这让李国胜动了心。“我后来和三个朋友一起合买了陈逸飞的《山地风》,自己又买了他的《上海滩》。”李国胜说。

  但是,让他想不通的一件事情是,“别人买的东西都涨,就我买的一点也不涨。”当时,李国胜买的《上海滩》被马未都借走,和红木家具一起做展览,醒目得都要跳出来,可就是价格不动。他自己买的刘小东的《独自在家》价格也一直保持在几万元。“我当时就琢磨,有两种可能:一是我投资方向错了;再者是这个市场被绝对低估了。”经过了几番考察推敲,李国胜最终认定了后一种推论。

  1976年李国胜开始收藏邮票,后来有了猴票的时候,他逢人便讲这个能升值。所有人都在背后议论说,“离他远点,这个人想发财想疯了。”后来事实证明李国胜是对的,猴票真的涨疯了。

  “我就觉得这跟当年的市场差不多的意思,这么低的价格肯定是不正常的,所以我决定自己开一家画廊,参与到这里边去,这才有意思。”李国胜说。

  做画廊不是做画店

  李国胜开环碧堂的时候是在2002年,那时候北京的艺术市场根本不像现在这个样子。用李国胜的话说,“都是画店,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画廊。”

  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李国胜也认识了许多“富有”的朋友,于是他开始物色合适的合作伙伴。有一天,他和一个在一家外国大企业任CEO的朋友聊天。“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年薪就几百万美元。我就跟他说,以后中国的艺术市场绝对是个大机会,你要有心,咱俩合作做一个真正的画廊。”李国胜说,几次之后对方确实有点动心了。

  但是没过几天,那个朋友和另外几个人吃饭,把这个事情和别人说了。话刚一出口,那几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对他说,“画廊是能做的吗?谁要让你开画廊那就是想害你。”这事就这样完了。李国胜想,那就只能自己做了。

  但是他还是没死心,他对那个朋友说,你不做可以,我带着你去买几张画。“那时候尹朝阳的画才卖两万元一幅。我让他买5幅,才10万元。结果他还是不买。”李国胜说,“我就带着他去帮我抬画,算是罚他。”

  那一次,李国胜自己以每张两万元的价格买了18幅。两年前,他卖了其中的一幅,价格是78万元。后来,他把那个朋友叫过来,对他说,“为了教育你,我卖给你一幅小画。”朋友赶紧问,“多少钱?”李国胜说,“10万元。”朋友赶紧交了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国胜知道,他自己的这个判断算是做对了。但是他不能像有的画廊那样,拿了一幅作品再抬高点价格卖掉以维持生计。“那样的话,不又成画店了吗。我得按照自己的想法签艺术家,策划展览,推广他们。”

  选择艺术家

  李国胜第一次大批量地买画,选择的是当时还一点名气也没有的尹朝阳。

  策展人伍劲当时到上海想为尹朝阳做一个展览,但是没人愿意提供场地。碰巧,李国胜在上海办事情,于是两个人约好见上一面。李国胜问他,“那艺术家叫什么名字?”伍劲说,“叫尹朝阳,你甭问了,没名气。”没想到李国胜反而更感兴趣了,便想要尹朝阳的画册看一看。

  “没印。”伍劲随手拿出一堆照片给他。“那照片大的小的,什么样的都有,太不专业了。但是我一看就喜欢上尹朝阳的作品了。”李国胜回忆说,“当时我就问他每幅作品多少钱,我可以买。”

  伍劲当时还有些不相信,就问,“你真的觉得好?每幅3万元。”

  李国胜觉得当时尹的作品还达不到这个价格,“我也不还价,但是你跟我说实话,你买的时候多少钱一幅?”伍劲说,“一万。”李国胜摇头,最后伍劲说,“五千。”结果,李国胜挑了13幅,最后伍劲还送了他一幅。

  “我的画廊后来签约的第一个艺术家是夏俊娜,也是因为看到第一眼就喜欢。我当时就想,签约之后,3年内不卖画。只做推广和展览,到最后才能有一个真的市场出现。我到现在也是每年分两次给艺术家送创作费,但是每年只拿一次画。平时,作品都放在艺术家自己那里,就是为了能让他们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李国胜说,“画廊和唱片公司有点像。但是唱片可以影响歌手,艺术家则不行,所以你在第一眼看见的时候,决定就非常重要了。”

  艺术基金之梦

  有人评价李国胜,说他是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去运作艺术。李国胜对此并不回避,只是说,“说我资本运作是高抬我了。”

  在李国胜心里确实有这方面的计划,“只不过还远远没到实现的时候。”他说。在他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廊,不应该只是买画卖画那么简单,应该先是收藏,到最后进行评估,有自己完整的一套体系在。

  “比如一幅作品50万元,最后所有的作品评估值一个亿,那好,我找到国内的一些美术馆,他们只有馆没有藏品,那么我就和他们谈,你出1000万元,占有10%的股权,再找另一个也是一样,这样我回笼资金,他们可以得到一个流动的美术馆。”李国胜说,“这才是真正的资本运作模式。最终就是国外的艺术基金形式。”

  前一阵,李国胜认识了一个朋友,那个人和美国

迪斯尼乐园的艺术总监很熟,他们问李国胜,舍不舍得把他代理的一个艺术家借出两年为迪斯尼设计新的人物造型,李国胜觉得这样的做法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艺术家来说有点浪费时间。

  他说,“现在我还是那个理念,要做成唱片公司的模式,而不是唱片店,不能加价就卖。”在他看来,自己看中的这个艺术市场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样充满着泡沫和虚假。他说,“佳士得和苏富比是不可能跟着你作假的。就是说他们要挣的佣金是肯定要得到的。他们对于买家有20%的佣金,对卖家最优惠是6%,再加上保险、运输一共要30%,如果是自己送拍再自己举牌,一幅200万美金的作品就要60万的成本,这太高了。”

  李国胜说,现在他所看到的市场和自己当年预期的一样,所以他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等时机成熟,他还会实现自己做艺术基金的梦想,因为那才是他自己真正想达到的目标。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