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管理专栏_中国管理传播网 > 正文
 

中国制造的新丝绸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20 新浪财经

  爱成 王逸凡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争执十多年而迟迟未决、被无数媒体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已经‘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最近终于传出立项建设的权威信息。而且这次要建设的,是总投资大约10000亿元、总里程5457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相当于4条京沪线的长度”。在这场商业盛宴中,中方企业也能从中分一杯羹——按照国家规
定的“市场换技术”政策,铁道部不得直接向外方购买产品,而是必须向中外企业联合体购买。看完这条新闻,不知是该高兴,还是悲哀,毕竟“中方只能干粗活,外国厂商则以技术赚钱”;若没有国家政策扶持,中方企业甚至连这一杯羹都可能没得喝。而且,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尴尬

  数字有时能够说话。

  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已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

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04年,中国向全球出口鞋类产品58.8亿双。地球村里平均每个人就要穿1.2双中国鞋……

  暂且不要高兴,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些同样引自媒体的数字: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劳动生产率大概只是美国的1/23……

  对比以上两组数字,不知各位心里是什么滋味,高兴?自豪?还是失落?伤感?我想是每样都有一点吧。如果再浏览一下“中国制造”近些年来在海外的情况,或许我们更多的感受会是尴尬。

  有位朋友在温哥华,他去逛当地超市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嘿!这个是“中国制造”的!”那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商品都清楚标着“MadeinChina”字样,小至食品、玩具,大至服装、家电。自己祖国的商品能够如此广泛渗透到西方的生活之中去,本应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为这些商品几乎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

  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在2005年巴黎举行的“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上,中国

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了一笔账,由于中国出口
纺织品
利润较低,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8亿:1,这是一个概念?

  另外,低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虽然为外国人节省了大量开支(据估计每年光为美国公民就节省约5000亿美元),但外国人并不因此感激我们。相反,“中国制造”在海外麻烦不断。“中国制造”在许多地方被认为是劣质品,在美国的产品召回目录上,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地在中国,欧盟公布的产品黑名单上,来自中国的也不是少数。在许多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陷入了反倾销的泥潭,从家电、家具、纺织品等到农产品,涉及的产业数不胜数。不仅如此,“中国制造”甚至还被当作失业的泄愤对象而连遭暴力,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烧就是典型的一例。

  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就在“中国制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后院失火”的危机却愈演愈烈——在除垄断行业外几乎所有的产品市场,都能看见外资的身影。尽管“中国制造”在本土市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命运并没有因为本土优势而有所改变。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1/3以上的中国制造业GDP和一半以上的进出口,而且增长势头不减。许多曾经强势的本土企业倒闭或被外资收编。

    (供稿:中国管理传播网)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