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正文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06 新浪财经

  悖论5:人性关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廉价不仅不能使劳动力本身享受到中国制造的回报,同时也不是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低价是中国制造的最大的杀敌武器。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工人加班加点,每月
甚至只能休息1-2天,一天近15个工作时间的工资待遇不到30元,而且还可能被无故拖欠。很多老板的财富就是来自于数百、数千低薪工人的血汗。

  最近几年的“

民工荒”暴露了低薪劳动力的艰辛,提高他们的待遇、保障他们最基本的休息权力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能不关注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担心,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会削弱中国制造的
竞争力
,导致外资外流,工作机会的减少反而会伤害初级劳动力的利益。

  这种担心似乎有理,却经不起推敲。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根本机遇在于我们有完善的产业链、稳定的投资环境,和中国巨大市场。现在的低薪是不正常压榨的结果,适当提高工人待遇并不会减少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反而会促进企业主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提高中国制造的内涵,最终反而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法律的形式提高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待遇,不仅是道德需要,还能促进中国制造实现升级。

  悖论6: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谁有“比较优势”

  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本质就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比较优势”理论家们总是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要素便宜,所以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应该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

  这显然是一种误导。似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永远掌握高端技术,制定游戏规则;而发展中国家永远要依靠低廉劳动力来谋取所谓的比较优势。事实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每个若干年就会发生变化,德国、美国、日本都是从“比较”落后实现赶超的。

  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是美国的6倍,这就是中国创造的底气。善用中国的劳工与工程师的成本优势,建立生产经济规模,练好中国制造的基本功,再建立产品研发能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外观设计;发展中国品牌与销售渠道;最后实现以自主品牌进军国际舞台,这才是中国制造的出路。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又有人认为“只有中国创造才有前途”,认为制造是低价值的,中国企业只有从制造转向创造才有前途,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企业,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它们面临的任务是把制造做好,在金字塔顶端下面更大空间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位置。我国尚有数以亿计的初级劳动人口,这种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内业不会改变。制造业是这些人主要的就业机会,即使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即使中国创造已经享誉全球,我们仍然需要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否则,你让那些初级劳动人口到哪里去寻找就业机会,服务业能创造出那么多就业机会吗?

  所以,未来中国创造领先世界时,中国制造仍然不会过时,我们不仅需要精益制造、为小众制造、高效率制造,也仍然需要劳动密集型、相对粗放型的制造,这是中国独特国情决定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