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泰然方略 > 正文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06 新浪财经

  卢强

  二元化结构的中国经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困惑表象,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中国创造的寂寥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中很多纷繁复杂的悖论。

  悖论1: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强还是弱

  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35.7%相当于2001年的2.3倍;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进口5613.8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

  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有人说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但是衡量中国制造有没有竞争力,不是看卖出去了多少鞋子、T恤、多少微波炉与空调,而是看赚了多少利润,中国制造的最大受益者是外商投资企业,国外的进口商,零售商及国外的消费者。因为,90%的利润被国外商人夺取,中国最多也只能够拿到那10%的利润,而最后纯留成可能小于10%。有些中国制造,为了能够保住国外订单,采取了先付货、后交钱的方式,有的帐期长达半年,一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货售出之后才付钱,等于是把库存转给了中国企业,甚至把呆帐留给了中国企业。

  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呈现出一片旺盛的势头,但是制造这些产品的机械设备却要依靠进口。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

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设备都被进口产品所占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的繁荣,依赖进口装备的局势还在进一步加剧。

  在另一个方面,虽然中国制造的总量很大,但是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零部件,例如

数码相机、气体压缩机、制冷空调、高精度机床、发电设备等,却被外资控制,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最低端的位置。

  没有利润的制造,无论其规模多大,在本质上都是虚弱的。

  悖论2:中国制造的效率,高还是低?

  有人认为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制造,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是创造。其实,制造业也有创造,例如流程创新。业务流程上的创新,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算发展成熟,才能为中国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以格兰仕微波炉为例,在生产效率方面,格兰仕现在每年的产销量是2000万台,平均每人一天生产三台,而竞争对手只是每人三天生产一台,格兰仕的生产效率是其9倍。

  格兰仕的效率主要是通过延迟劳动时间、利用劳动力便宜的方式获得的;而戴尔的效率是通过改进制造流程而获得的。

  但是国际一流制造企业的制造效率则是通过改革制造流程获得的。最著名的是戴尔公司,他们每年都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戴尔每年的生产率都至少能提高10-20%。五年前,两名工人14分钟才能生产一台个人电脑,现在只要一名工人五分钟就行。因此,戴尔才能在美国制造业纷纷外迁的时候,仍然在美国制造。

  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效率模式,遭遇深远的危机,民工荒就是一个表现,而从流程变革的角度来提高制造效率才是最终的出路,这正是中国制造应该努力的方向。

    (供稿:泰然方略 作者为泰然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