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品牌管理 > 正文
 

中国制造的二元悖论(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13:06 新浪财经

  悖论3:为大众制造,还是为小众制造

  消费者是细分的。有一部分消费者以价廉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但还有很多消费者以物美和品牌作为最重要的选择理由。在国内如此,在国外更是如此。

  但是我国企业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低端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制造都是走大规模制造、低
成本低价格、产品同质化的道路,极端缺乏创新的、高价值的、个性化的产品。这就使中国制造走在了低价格竞争、低利润回报的恶性循环中。而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据。

  今后的中国制造,是只为大众制造,还是兼顾“小众”?别看“小众”人少,但是他们需要产品要有创新、创意、个性化、高增值,只有当中国制造也为“小众”制造的时候,才能从粗糙的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中国创造。但是,要想为“小众”制造,绝非一厢情愿,需要企业在品牌、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多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仍然只能在为“大众”制造中苟且。

  悖论4:劳动力,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这些劳动力大多是初级劳动力,真正的技术工人的比例很低。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中级工比例为35%,而高级工却只有5%,而且年龄普遍偏高,这种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恰好相反。

  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工人不能掌握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导致相当比例的企业难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两千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为职工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的缺陷折射出中国制造的尴尬和危机,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制造、有

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必须首先解决制造人才的瓶颈,否则,中国制造就只好依靠劳动要素的低廉和配套能力,最终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但是要解决上述问题,绝非个别企业的力量能够达到,而必须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推动,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