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CXO > 正文
 

CEO学:中国房地产业需要大思维(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20:17 《经理人》

  中国楼市发展的支点之一:完善基本居住需求的保障机制

  1988~1992年我曾被聘为世界银行中国住房贷款项目的顾问,参与了世界银行对中国住房改革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当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传统住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住房单位福利供给体制。彻底的改革,必须切断居民住房跟单位之间的脐带,而又能设计出一种体制保障居民最基本的住房消费需求,同时又能把住房资产化的需求交给市场。后来,在世
界银行的方案中,提出了中国住房改革的总体战略:成立城市公屋租赁公司。城市公屋租赁公司的住房,都要有一定的标准设计限制,还要有入住者的条件限制。当时我们调查了日本的公屋,基本面积也就是在40平方米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公屋标准,竟然是令人惊讶的18平方米。入住公屋的居民,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一旦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已经可以有更大面积和更好的住房服务了,可以搬出公屋,自己到市场上去购置住房资产或是租赁高标准住房。只有解决好基本住房服务的保障这一块,才能留下市场空间,给真正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提供市场化的住宅。为着建设这样的主体,世界银行还在上海、烟台两城市确定了10亿美元的长期无息贷款项目。

  可是,世行方案的意义并没有被恰当的评估。一种不合时宜的鼓励“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左右了大局。从中国长远的发展需要出发,抑制超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住房需求是一种坚定不移的大思维。为此,首先要保障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这是中国楼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不能发生医改的惨剧:没有钱就不能做手术,病人只能病死

医院。城市政府可以保障居民最基本的住房消费,但是不能让没钱的居民都有自己的住房。而政府一旦偏离自己的职责,就会向着另外一个极端发展。以至于在楼市价格扶摇直上的这些年,“住房保障”这个词都曾一度在政府的词典里消失了。

  从全球视野看,工业化国家对住房市场都采取了高度的国家干预政策,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是这些年比较热的一个话题。而执行下来的格局是,建筑标准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成了特权的寻租的代名词,在一些城市有一个人买20套以上的经济适用房的现象,成为腐败的另一个出口。住房体制从总体上看,住房实物分配的货币化是一种进步。但是廉价公屋的货币化,则是一种名义上的进步而实质上的退步。这是从概念化的理论出发,完全无视一国楼市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保障体制所致。把廉价公屋货币化了,这就改变了这类公屋的性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