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被指深谙绕开规则或监管:阿里金融试图破杠杆(2)

2013年08月05日 07:44  《中国企业家》杂志 

  “阿里的资产证券化操作,在本质上实现了放大杠杆的效应。我相信监管层在审批此类产品时,会控制杠杆的倍数。因为如果此类产品可以无限量的发放,那么放贷即可卖断的阿里小贷一方会有巨大的道德风险,其放出的贷款风险也会升高,这种情况就与次贷危机非常相似。”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混浊的池塘

  支付宝[微博]账户沉淀在银行的巨额资金,最终还是通过注入余额宝的资金池实现了“为阿里服务”

  虽然杠杆几经嫁接,但阿里金融的业务量落在传统商业银行眼中,依然是一介草莽。

  “阿里小贷38个月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这个业务量也就大致相当于一家农村商业银行,相当于工商银行位于北上广地区的一家二级分行。而阿里集团去年整体的利润尚不足200亿元,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是2386.91亿元。”一位传统商业银行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阿里也渴望更大的资金规模,它把目光盯在所有与自己相关的钱上。即使不能用以放大资金杠杆,也要成为一支隐形的杠杆为自己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额宝起到了这样一支隐形杠杆的作用,尽管在阿里对外的解释中,余额宝的推出只是支付宝用以增加客户黏性的又一次升级。

  “支付宝功能在最传统的购物支付之外,陆续增加了包括像快捷支付、交水电煤气费、还信用卡、还房贷很多的内容,这一系列的功能其实都是为账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增加客户黏性。提供理财功能服务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支付宝商务事业部副总经理祖国明告诉《中国企业家》。

  按照央行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下称《备付金存管办法》),支付宝在存放客户备付金的方式仅包括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或央行认可的其它形式,存放客户备付金。而将备付金投入货币基金的余额宝,如果不能列入“央行认可的其它形式”,就会涉嫌违反了《备付金存管办法》。

  可在祖国明的理解中,其客户通过余额宝投资,是在支付宝账户内用自己的资金购买基金的行为,因而并不属于备付金的概念。虽然备付金的管理权限归属于央行,但是购买基金货币金的这种行为依然还是受到证监会的监管,而余额宝也没有违法之嫌。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杨涛并不认同祖国明的说法,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指出,按照《备付金存管办法》的规定,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都属于备付金,因而余额宝的性质依旧是一个灰色的地带。在他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争辩通过余额宝理财的资金是否属于备付金,而在于余额宝这种形式是不是“央行认可的其它形式”。

  但争议并没有动摇市场的热情,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近日又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与阿里进行沟通,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嵌入余额宝。基金经理们的逻辑是,余额宝的方式极为灵活,业务开通方便,又可以随时赎回用于消费支付或提现,在具备活期存款流动性强、使用方便的特性的同时,又可以让客户获得较高的收益,银行目前很难有类似的产品相对应。即使游走在灰色区域余额宝是一棵毒树,但只要上面的果子挂的足够多、受众足够广,那么这棵毒树一定就有被“洗白”的一天,而自己绝不能错过将产品挂上余额宝的机会。

  此前华夏基金[微博]零售业务总监赵新宇就在余额宝推出后公开表示称,未来淘宝、百度[微博]、腾讯这些占据了网络大部分入口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很可能就是未来网络上的“工农中建”。言下之意:今后基金的代销可能将不再依托银行,而转向最主流的几个网站就行了。

  阿里没有对公众点明的是,余额宝这支隐形的杠杆不仅为其撬动了基金代销业务、增加了客户黏性,更提升了阿里在金融圈的江湖地位。

  “比如说东证与阿里合作的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获得监管层通过的重要条件即是这款产品只能卖给机构投资者,这样的销售就有点路演的性质了,需要在金融圈的资源积累。余额宝业务可以为阿里金融积累下机构投资者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阿里金融未来的生态成长中一定会发生推动作用。”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称。

  支付宝账户沉淀在银行的巨额资金,最终还是通过余额宝实现了“为阿里服务”。可与资源同时被放大的,当然还有风险。因为当余额宝可以实现嵌入多种金融产品的操作时,余额宝也就进入了类资金池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资金池概念的是,余额宝内的金融产品选择是由客户自主进行,因而理论上余额宝并不需要为此承担风险。但参照此前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即使事前将风险明晰进行了告知,银行依然会被亏损客户“讨说法”的情况。即将升级为资金池持有者的余额宝,也会面临类似的无厘头风险。

  段位的差距

  公众之所以对阿里在支付领域的成长格外敏感,是因为阿里涉足的支付与公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可中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支付业务并不在公众的视野内

  绕路放大的资金杠杆、通过隐形杠杆撬动的业务边界,阿里金融越长越像一家五脏俱全的银行。而对于打了多年杠杆战争的阿里金融来说,银行牌照是不是横亘在其登上十九路棋盘前路上的唯一障碍?

  7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关于“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表述,让市场把目光迅速集中到了阿里身上。今年3月,阿里宣布成立阿里小微金融集团,由原支付宝CEO彭蕾领军,整合阿里系下金融业务。在公众的视线与判断中,阿里似乎是最有潜力成立一家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我没有听说阿里有申请银行牌照这样的计划或行动,我们也没有讨论过这样的事情,起码没有这样的行动计划。”语涉银行牌照,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阿里小微金服集团安全副总裁江朝阳层层递进地丢出了一连串的否定句。而提及银行,阿里金融的高管团队口风近乎一致,他们否认阿里曾经萌发过成立银行的愿望,更愿意友好地把阿里与银行的关系限定在“合作”。

  可旁观者依旧喜欢将阿里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在舆论的解读体系内,“2012年光棍节阿里的交易额达到了191亿,目前网络支付近1/3都来自支付宝”意味着银行支付业务很危险;“已累计提供贷款1000亿元的阿里小贷”今后必将侵蚀银行贷款业务;“阿里6分钟处理一笔贷款”的效率,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余额宝的火热预示着基金、信托将逐渐放弃银行的代销渠道,等等构想甚嚣尘上。怀抱着大数据的阿里仿佛在世外高人的指导下练就了绝世武功,如果可以获得一张银行牌照,即将血洗各大门派。

  “各大门派”人士也承认阿里金融练成了独门绝技,却不认可“血洗”一说。

  “如果说传统银行害怕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侵蚀,那么传统银行只担心阿里金融。因为目前包括人人贷、宜信在内的其它顶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公司,其都要依赖线下调查与追偿。只有阿里是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的数据进行金融活动,并对违约者进行线上惩罚的。可阿里取代银行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银行本身掌握的数据资源比阿里丰富得多,且正在对自己进行改造、升级。阿里一定取代不了银行,但银行反扑的一天却可以伤害阿里。”某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曾刚看来,被反复对比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金融企业,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金融力量——前者关注小微业务,行为高调、但只能分享到低利润;而后者却偏好规模业务,风格低调、却享受着高额利润率。两种迥异的风格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影响力很容易被放大解读——公众之所以对阿里在支付领域的成长格外敏感,是因为阿里涉足的支付与公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可中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支付业务并不在公众的视野内。阿里依靠平台数据的分析进而发放贷款,效率的确超越了传统商业银行,但相对于国内小微企业的总量,登陆阿里平台上的依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可如果阿里将金融业务扩展至平台以外,那么无论是先期的对贷款人情况调查,还是后期的财产保全、债务追偿,阿里的能力都远不及传统商业银行。

  “我不否认阿里金融是一家出色的公司,但阿里平台数据既是阿里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业务的天花板。而反观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其的确需要进行模式、流程构架上的改造,因为作为服务业的金融,必须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而银行多年积累的数据、对金融的理解也支持这样的升级。如果未来有某家商业银行跌倒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并不是因为阿里金融的出现所致,而是因为银行本身漠视了趋势的变化。”曾刚称。

  被公众放在放大镜下观察的阿里金融究竟升级到了几路棋盘?也许是十六路,也许是十八路,但与习惯了大开大阖于十九路棋盘的高手们相较,其相差的并不仅仅是一张牌照或者一支更长的资金杠杆。而互联网的基因尚不足以把阿里金融带到十九路的棋盘上挑战高手,因为与金融相关大数据特别是核心数据阿里所掌握的并不多。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4名法官涉集体招嫖被停职调查
  • 体育世游赛孙杨1500自夺冠 获最佳男运动员
  • 娱乐韩红因涉嫌挪用汽车牌照遭罚款5000元
  • 财经娃哈哈多美滋涉进口恒天然毒菌乳粉
  • 科技传携号转网增三省试点:成功率低存隐忧
  • 博客钟凯:奶粉里的肉毒杆菌哪来的?
  • 读书令美国刮目:戴笠预测日本偷袭珍珠港
  • 教育清华生笔试第一当城管 高考录取
  • 罗天昊:中国改革战略的九大方向
  • 张庭宾:三重导火索或引发金融危机
  • 陈宇:房地产已是中国梦的绊脚石
  • 叶檀:升级版的4万亿再来?
  • 姚树洁:从10亿吨钢换5亿根冰棍说起
  • 徐斌:第一轮城镇化的休止符是老龄化
  • anmin:明朝经济危机有什么启示作用
  • 永新人:调控17年钢铁产量增加7倍
  • 姚树洁:债务危机与地产泡沫的祸根
  • 徐斌:中国未来在体制内自然逆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