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李昱丞
近日,有“酱茅”之称的海天味业因海内外产品存在添加剂双重标准而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受此影响,10月10日也即国庆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低开7.99%,收报75.08元/股,日内跌幅达9.35%,截至收盘总市值约为3479亿元。
中国食品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双标”事件给包括海天味业在内的中国企业敲响警钟,企业需要在一国一标和尊重国人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深陷“双标”风波
公司数度回应
在国庆长假期间,海天味业陷入食品添加剂“双标”风波中。有博主晒出国外所购海天品牌的酱油,配料表上不含添加剂,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对比国内海天酱油的成分,配料表上含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和三氯蔗糖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旋即引发舆论热议。
对此,海天味业很快做出回应。9月30日和10月4日,海天味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海天味业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其所有产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哪国就一定比哪国好。
10月9日晚间,海天味业再度发布澄清公告称,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
不过,海天味业的三度回应似乎并没有完全打消投资者的疑虑。10月10日,海天味业跌超9%,成交量21.31万手,超过此前三个交易日之和,市值蒸发超3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当日主打“零添加”调味品的千禾味业涨停。
“食品添加剂只要在国标的使用范围之内,就是安全的,消费者不必‘谈添加剂就色变’。”朱丹蓬认为,股价的走势说明资本市场对海天味业的声明并不太买账,“双标”事件持续发酵之后,对于海天味业后续整体的运营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双标”事件对海天味业的冲击是暂时性的。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价下跌或是情绪上的反应,海天味业内在价值受到的影响有限。”
市值缩水超3000亿元
面临成本压力
伴随着食品饮料板块的整体低迷,近年来海天味业的股价表现并不乐观。自2021年1月份高点以来,截至2022年10月10日海天味业股价区间跌幅接近50%,市值缩水超3400亿元。
在经营层面,海天味业正面临着一定的压力。2022年,海天味业为营收、净利润定下的同比增长目标均为12%。而根据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32亿元、33.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3%、1.21%,低于预期。
在最近一次的业绩说明会上,海天味业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在成本端,今年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位水平,由于经济环境面临不确定性,公司判断采购成本下行的空间有限,难以呈现趋势性下降,全年仍然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以海天味业调位品主要原材料之一大豆为例,其价格年内经历了较快的上涨。Wind数据显示,自2月8日至9月30日,大豆现货价从5183.68元/吨上涨至5889.47元/吨,上涨幅度约13.62%。
海天味业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为85.76亿元,同比增长14.58%,超过9.73%的营收同比增速。
“餐馆等机构消费者是海天味业的产品主要消费群体。今年以来餐饮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营收普遍下降,餐饮企业对于酱油的需求在萎缩,造成海天味业营收增速放慢。”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同时地缘政治和气候影响粮食价格上涨,导致海天味业原材料成本上升速度快过营收增速。
中报还显示,海天味业上半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8.05%,同比下降2.3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海天味业并非孤例。今年上半年,同样从事酱油等调味品的企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2.26、6.84个百分点。
在增长放缓的同时,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海天味业的选择也出现一定分歧。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共469只公募基金持有海天味业,合计持股约1.08亿股,占海天味业流通股的2.32%,合计持股数较2021年末增长1398.88万股。不过,也有不少公募基金在上半年减持海天味业,例如,被称为海天味业忠实“粉丝”的邬传雁管理的泓德丰泽、泓德远见回报、泓德卓远A上半年分别减持海天味业69.69万股、59.11万股、39.98万股,信达澳亚基金、华夏基金旗下基金上半年持有海天味业股数分别减少135.91万股、72.57万股。
(编辑 张钰鹏 才山丹)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