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联手干预欧元汇率,是2000年争议颇多的话题之一。
欧元还在筹备时,着实引起了美国很大的不安,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可与美元抗衡的另一强势货币,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如何迎接欧元带来的挑战。可是,欧元自诞生起就不停地以突破人们心理底线的速度贬值,欧元兑美元汇率先是突破1美元,然后是0.9美元,最后是0.8美元。至今,欧元兑美元已贬值28%。
每次有关欧元的讨论会上,经济学家们都不认为欧元下跌是由于经济基本面太差,因此很少有人长期看跌欧元。但事实是,两年来始终没有看到欧元的回升。那么,欧元下滑是理性的吗?
欧元区经济在欧元不停下滑的同时一直增长态势良好。欧洲委员会最近发表的欧元区财政展望把增长预测从3.4%调到3.5%,称欧盟内部的需求会抵消油价的不利影响,并预测2001年通货膨胀率会保持在2%以下。欧元弱势的确并非欧洲经济基本面的绝对状况所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新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欧元对美元汇率主要是由两个经济体增长差距造成的。如果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增长3.5%-4%,美元会继续走强,如果硬着陆,增长低于3%,欧元有望回升。
基于对欧元汇率是否过低的不同判断,对中央银行的干预行动也是众说纷纭。 9月22日,七国集团实行了1995年以来的首次联合干预行动以拉高欧元,结果从0.875升到0.90。11月3日,欧洲中央银行单方进入汇市支持欧元,在0.86进入,抬高至0.88。11月6日,欧洲中央银行再次入市,但只是从0.86提升到0.87。有人指出欧洲中央银行不是鼓励欧元走上自己的轨道,而是冒险捍卫一个底线,而后者是一项难的多的任务。历史经验也证明,干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中央银行的职能更多地在于价格稳定,而不是某一货币的汇率高低。纵有无数不干预理由,但过低的欧元汇率不仅关系到人们对欧洲的信心,也会损害美国公司在欧洲的业绩。所以,干预还是发生了。但更多时候,美国政府更喜欢美元强势政策。
欧元的最大问题不是货币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是欧洲经济联盟的进一步融合。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不是简单的货币联盟,在一系列统一的财政预算规则下,它正在向更紧密的经济联盟迈进。1999年,欧元区层层围绕着欧元进行调整,比如电信业,金融业。今年,调整的进程仍在继续,欧洲各交易所参与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一事便是明证。但问题就在于各国政府对走向统一经济的进程难以达成共同的政策。
要形成统一的经济体,各国就要进一步开放,放松管制,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流动会降低欧洲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会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增长。但是在看得见的将来,欧洲还没有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迹象。
另外,在统一货币情况下,财政税收政策必须一致,扩大各国财政部间的合作是必要的。2000年德国的税改行动是单方的,没有其他国家的配合。在对油价的反应中,法国政府向抗议者做了让步,削减了燃料税,德国则坚持增加了绿色税。并且,对整个欧元区来说,欧盟预算可实现的转移支付不足以保证地区间的平衡。
法国一直支持欧元区经济政府的概念,而德国则一直反对,倾向松散的政策合作。欧洲目前更强调政府间的合作,而不是发挥超政府组织的作用。欧盟融合的步伐不能止步不前,经验证明,建立在不同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单一货币联盟是难以长存的,它只能向全部的经济联盟发展。但没有政治上的进一步融合,要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盟也难。(本报记者 王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