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央行的重任:防止通胀的衍生效应(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22: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再探讨一下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带来的风险。目前,NMS国家似乎正在出现一定的通胀压力。近期进口价格的这些上涨主要反映了较高的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带来的延后冲击,这些产品的价格几乎已将整个欧元区进口供应商的价格推高。

  不过,尽管NMS各国在欧元区进口中占有相当份额——约为11%,它们出口价格相对有限的上升——现实的,而且是预料之中的——不大可能使它们成为欧元区通胀的重要外部来源。

  再看看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即近期的通胀压力明显上升。在中国,目前为止,食品价格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升的主要源头,而非食品价格仍保持明显的稳定。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明显的上行风险就是,较高的国内通胀率可能影响工资,并最终影响出口价格。另一方面,在NMS各国与中国、印度,其国内的物价与成本状况目前的发展仍在预料之中,这说明,来自这些国家潜在的通胀风险,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可控制的。

  但是,低成本国家的经济发展、强劲的工资增长、贸易条件的恶化,以及出口产品的日益成熟、多样、技术含量更高,都将预示着,低成本国家正在沿着价值链向上跳跃,而它们的出口量也正愈来愈接近更发达的西方国家。长期而言,这最终会促使它们的出口价格与更高的国际水平趋同。

  这些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与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关?欧洲央行的职责就是维持中期价格稳定,而价格稳定的定义是,欧元区的消费者调和物价指数增长率保持在低于并接近2%的水平。因此,外部价格的变化与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关系在于,这些价格会影响价格稳定的中期偏差。

  全球化会给中期价格稳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根据欧元区的经历来汲取一些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前,首先要重申,所谓在一个更为全球化的世界里货币政策已毫无效果这样的论调,是过于耸人听闻了。与16世纪的欧洲不同,在汇率浮动的前提下,单个的央行现在可以对价格稳定做中期与长期的界定。而且,既然通常的套利考虑(arbitrage considerations)仍然适用,那么长期利率的走势,就依然会与未来可预期短期利率在当前的折现值存在密切的关系。央行因此可以发挥关键的角色。

  因为即便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通货膨胀归根到底仍是一个货币现象,所以那些断言中国在出口通缩或通胀的理论,应当看作是过于简单化的思维。全球化力量会体现在外部冲击上,这些冲击在原则上会影响相对价格,而不是长期的整体通胀率。不过,在经济学上屡见不鲜的是,如分析更高频率发生的事件,事情就会更为复杂。在中期,贸易条件的变化——例如石油与日用品价格上涨或进口价格下跌——会对通胀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压力,将取决于这些变化对整体需求与整体供应的净效果。其实,进口价格的上涨倾向于带来两种相互抵消的效应。

  第一种效应可称为“供应效应”,其原因是,贸易条件受到的负面冲击会引起潜在产量增长的降低,例如一些在国内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料、如外来的石油或其他日用品的价格上涨,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因此,在需求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潜在经济产出的下降将倾向于使实际经济产出超过潜在的,给通货膨胀带来上行压力。

  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日用品价格也会通过需求效应来影响通胀。由于较高的相对价格会影响当前收入与未来的预期收入,日用品价格上涨会减少个人财富,可能引发对商品与服务需求的削减。在潜在产出增长一定的前提下,财富效应将引发整体供应过度,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下行压力。

  因此,在负面贸易条件冲击之下,通货膨胀是倾向于上升还是下降将取决于这两种效应何者占上风。

  但不论是供应效应还是需求效应占上风,如果在日用品价格的增长方面开始出现“名义衍生效应”(nominal second round effects),那么前两种效应都会被压下去。如果定价者与社会参与者开始将,也许是暂时性的价格上涨看作是永久性的,那么对通胀预期的不安就有可能演变为主导因素。

  货币政策必须坚定地以维持中期价格稳定为导向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战略定位为中期,这决定了,监管委员会会适当地降低对短期价格波动的考虑。

  货币经济学方面的近期研究支持了我们的中期定位。一方面,有大量的理论文献探讨,运用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最佳时刻在哪里。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吸收相对价格冲击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更弹性化的价格——例如日用品和石油价格——来迎受上行或下行调整的冲击,与此同时保持比较非弹性化的价格与工资的稳定,并防止因为可能的“衍生效应”而出现通胀压力。另一方面,货币决策对价格的作用会出现传递延迟(近期欧洲央行与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效果传递的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延迟通常是长久而多变的,因此,任何对短期价格变动作微调的企图,都是不应提倡的。

  考虑到这一点,一些观察家声称,由于贸易条件冲击常会影响标准的价格衡量手段,各国央行应当更多关注对所谓“核心”或“潜在”通货膨胀率的衡量,甚至应当根据对核心通胀率的衡量来确定央行的目标。该观点认为,这样的衡量将有助于避免货币决策者过度关注与根本价格趋势无关的暂时价格波动。而我们的中期定位恰恰允许我们透过暂时的价格波动,以前瞻性的方式评估与价格稳定有关的风险。

  除此之外,这一定位还避免了一些在界定和衡量“核心通胀”时的技术性难题。首先,很难区分潜在通货膨胀的不同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相似。第二,预先就对核心通胀的定义达成令人满意的一致意见,并非易事,因为未来冲击的性质非常不明朗。第三,对核心通胀率的衡量也不一定就有良好的“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的性质。

  欧洲央行的研究尤其表明,对于欧元区而言,排除能源与非加工食品价格后对核心通胀率的标准性衡量,并不具有令人满意的“先行指标”性质。这意味着,能源、日用品等产品之多变且弹性化的价格是非常有用的,不应被排除在央行监控的广泛价格指数之外,因为这些价格能对各国市场,甚至经济总体中的通胀压力提供及时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对价格稳定作清晰透明的界定,有助于人们形成稳固的通胀预期。如果没有这样的界定,一些私营机构就会把通胀形势的恶化误读为央行目标的变更,使人们产生紧张的通胀预期,最终导致“衍生效应”。根据总体消费者物价指数来界定价格稳定,就能提供一个清晰、可衡量的标准,据此可以确定央行的责任,并能指导人们对中期价格变化形成预期。与此同时,在我们对价格稳定的风险作例常性全面评估的时候,也会将对“潜在通胀”的种种衡量作为变量来分析,因为这样做偶尔也有助于评估长期的价格变动态势。

  总而言之,货币政策应当如何来维持并巩固当前的成绩,即平稳的低通胀环境,同时又有助于收获全球化进程的成果?在世界经济飞速演变的背景之下,货币政策必须坚定地以维持中期价格稳定为导向,并查明趋势通胀。因而,采取前瞻性的政策立场将是最为合理的做法,即密切留意全球化使通胀形势复杂化的效果,看透暂时的变化,始终保持警觉,并始终坚定地致力于防止“衍生效应”。

  【本文基于欧洲央行行长让·克劳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2008年2月14日在巴塞罗那经济学研究生院(Barcelona 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简称巴塞罗那GSE)的演讲整理而成,BoBo翻译,标题系编者所加,刊登时有删节,演讲原文英文版刊登于欧洲央行官方网站,链接为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08/html/sp080214_1.en.html。】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