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瑞银:防守反击深入中国(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 14:44 中国经营报

  “秘密武器”

  瑞银以其在市场低迷时出色的销售力见长,他们的法宝究竟是什么?

  2005年,中国远洋(1919.HK)在市场低迷时逆势发行,瑞士银行包揽了七成股票销售。同年,在北美市场表现低迷的情况下,瑞银还帮助空中网(NASDAQ:KONG)、中国医药(NASDAQ:CMED)完成了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让他们名声大振的还是深圳富士康国际(2038.HK)的成功发行。“如果想知道瑞银做项目的质量如何,就打电话给富士康。”瑞银拿到了富士康派发给投行的大部分奖金——按照惯例,投行除了从每笔业务中获得约定佣金外,项目结束后,所服务公司还会拿出一笔奖金派发给承销商,比例则是根据业绩贡献而定的。

  2006年,在中行H股发行前六个小时,瑞银通过其私人银行部门找到的客户,总共提交了价值170亿美元的申购需求。在整个中行发行过程中,该部门共计向中行提供了260亿美元申购需求。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绿城(3900.HK)项目当中,瑞银销售的股份超过60%,而他们并非该项目的全球协调人,“我们是在最后阶段才被带进去的。”朱俊伟说——浙江绿城发行时,很多地产项目的销售成绩不如人意,要么不了了之,要么规模缩小、低价发行。

  朱俊伟告诉记者,正是瑞银拥有的全球最大的

股票平台和私人银行,为其投行业务提供了过硬的销售保障。凭借这一平台,瑞银只要敢于接受的项目,大都能够无往不胜。

  布局未来

  如果不想只当一时英雄,还必须能够未雨绸缪。朱俊伟说,他们意识到,除了有限的几个行业还有走出去的机会以外,更多的“大象”在国内,在A股。

  为了抢滩A股市场,瑞银以17亿元人民币(合2.12亿美元)的代价参与北京证券重组,并在重组后的综合证券公司中占有20%的股份。

  在瑞银看来,有了国内平台,他们就有了决胜中国的先发优势。因此,为了能够顺利搭建国内平台,瑞银谋划了三年之久。而朱俊伟也会在公司开业后,把自己主要的工作平台从香港转移到内地。

  “我们赢得了全面服务中国企业的机会。无论海外或是国内A股市场,我们都有生意可做。”在朱俊伟看来,国内外平台同时具备之后的瑞银,在中国市场成为领先者的目标指日可待。“我们希望把国内的投行业务与海外的业务有机对接,并给客户一个统一的形象。”

  事实上,这也是瑞银一以贯之的做法。早年瑞银曾通过并购,高价获得华宝、普惠等众多国际知名的品牌,但为了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构建一个堪与花旗、高盛匹敌的全球金融服务品牌。2005年6月,瑞银宣布放弃华宝、普惠,采用统一的UBS品牌。

  但瑞银并非高枕无忧。“我们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高盛,而是国内的大券商。”朱俊伟告诉记者,国内券商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在争夺项目时略胜一筹,是“不能忽视的对手”。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