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
作为第二大实体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缓慢增长和数次衰退后,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沼。日本政府和央行虽然都致力于摆脱衰退,但是在采取何种刺激经济的措施上无法达成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存在很多“恶疾”,而这些“恶疾”又相互制约,从而使日本经济形成一个怪圈,造成日本政府不得不在货币政
策失效的情况下寻求通货紧缩的对策。
日本货币政策失效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因素是缺乏一个健康的传导机制。众所周知,坏账是日本商业银行面临的致命问题。日本银行业过去10年已注销60万亿日元坏账,但是根据日本金融监管厅的调查,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仍有151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22.4%。其中15家大银行拥有18万亿日元的呆坏账(第三、四类贷款),另外有60万亿日元的二类贷款随着经济的恶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坏账。一方面,在巨额坏账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缺乏放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比较弱。日本前大藏省常务副大臣神原英姿今年3月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提出,造成企业对贷款需求微弱的主要根源是日本经济的双重结构。他认为,日本经济分裂成两大部门,一个是出口导向型的部门,如索尼和丰田等大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很早就参与国际竞争,因此生产率比较高,其本身财务状况较好,且这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成本比较低,因此并不依赖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是另外一类面向国内生产的企业,主要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其生产效率低下,恰恰这类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因此成了坏账产生的根源。因此银行为避免产生新的坏账,对这些企业的贷款重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衰退,这些企业的贷款需求很小。在政府施加了重重压力之后,日本央行近期开始给商业银行注入资金。根据路透4月16日公布的央行2月28日会议纪要,日本央行以8比1通过提供资金供给。但是由于企业贷款的需求很少,且短期利率接近于零,银行根本无需使用额外的准备金。央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仍然停留在银行体系内,无法进入流通,因此通过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无法真正实现扩大货币供应。这样做无非是粉饰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营造出一种宽松政策的氛围,但却没有实际作用。
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真正实现货币供应的扩大,那么阻碍经济复苏的通货紧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日本近几年来一直经历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经济衰退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支出,人们普遍认为持有货币是最安全的选择,从而公众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大于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公众持有货币不能产生创造货币的效应,但是通货紧缩提高了公众手中的货币的购买力,增加了公众持有货币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导致通货紧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通货紧缩会导致内外部经济的不均衡,这是因为通货紧缩在长期可以刺激出口增加:通货紧缩会导致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使日本出口商品成本下降,加强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刺激出口。但通货紧缩阻碍国内经济复苏的负面效果比其刺激出口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和立竿见影。
日本政府一方面拿不出金融体系改革的实质性措施,另一方面一再督促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以期刺激经济复苏。虽然日本央行2月28日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向商业银行注入资金,但是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一举措将收效甚微。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以金融体系改革为核心的结构性改革,还是以扩大货币供应和克服通货紧缩为目标的宽松货币政策,其作用的发挥都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前者,而前者恰恰是后者的前提。因此,日本政府和央行难以协调在金融体系改革和刺激经济复苏方面的观点。但是,央行和政府在通过日元贬值来刺激经济复苏这一问题上,观点却高度地一致。应当说,日本奉行弱势日元政策,实际上为了在省去国内改革成本的情况下求得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和央行都希望这是一条捷径。目前日本政府和央行把刺激出口看作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不惜以日元贬值的手段来促进出口的增长。央行和政府任由日元跌破130,甚至对目前日元在131~134的价位表示满意。但是贬值对贸易对手国家会造成较大的损害,从而使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