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
欧元现金流通在即。德国消费者组织发现,有不少商家趁货币转换之机玩起了涨价的小把戏,使消费者利益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
在德国,很多生活必需品采用所谓“99价”,即用“9”作价格尾数。一块巧克力,标 价1.99马克和标价2马克,给消费者的感觉大不一样。1.99马克的价格在消费者看来与1.87、1.94差不多,都是“不足两马克”。就这一分之差,也会使不少消费者掏腰包。此乃商家获利的小窍门。因此,在德国市场上,从咖啡到巧克力,从水果到火腿肠,从面包到色拉油……约四分之三的日常食品采用“99价”。
但在明年欧元流通后,这种“99价”效应便会大打折扣。根据欧洲央行锁定的汇率,1欧元等于1.95583马克。照此计算,1.99马克一块的巧克力应当标价1.02欧元。这种由“不足”转为“超过”的概念变化在消费心理中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一些零售商并不情愿简单地将马克价折算成欧元价。
不久前,记者购物时看到一副皮手套,标价是29.99马克,但下面的欧元折算价却是15.99欧元。略一计算,便发现商家已经做了手脚。按汇率计算,这副手套的标价应是15.33欧元,但商家标出了15.99欧元,显然还是想利用“99价”心理效应。然而如果照此价格反推,这副手套的价格就是31.27马克。也就是说,从明年起这副手套会涨价4.27%。
与德国朋友谈及此事才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仅有。很多商家都在趁欧元即将来临、人们对它尚不熟悉之机私下里做涨价的小动作。不少商品的涨价早在今年初就已经有步骤地开始了,尤其是那些由于季节因素价格变动相对较大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鸡蛋等。
通过小幅度、持续性调价,逐渐使欧元折算价接近“99价”标准,或利用欧元折算价尾数不固定,以及很少有人会核算马克与欧元的换算标价这些特点来稍稍调高欧元标价,这些都是商家最常用的办法。这种价格微调不易被发觉,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商家借欧元流通搭车涨价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商家还耍一些其他花招涨价,如改换包装、减少分量及所谓增加服务等。不久前报上披露说,德国“汇德直接银行”明年的提现服务费将由现在的4马克改为2.5欧元。这相当于提价22%。德国北威州一家企业甚至将一种原价3.99马克的服装洁净器直接改标为3.99欧元。
据德国北威州消费者中心对近千种商品进行的调查,与今年4月相比,7月底时有11%的商品实际上提高了价格,提价幅度从4%到33%不等。德国联邦统计局不久前发表报告估计,今年德国市场上黄油、面条、巧克力等食品涨价,其中约十分之一的因素是因为货币转换。德国应用消费研究所也指出,在他们调查的涨价案例中,有86%与借欧元流通趁机涨价有关。
如今,德国商家及其他服务性行业暗中涨价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德国法律虽然给予商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价格的权利,但要求公开透明。舆论也对商家借欧元流通之机涨价的做法进行抨击,要求有关方面借鉴邻国奥地利的经验。在奥地利,政府亲自监督价格折算工作,要求标定欧元价格必须严格以欧洲央行规定的汇率为基础,只可下滑,不可上涨,否则将被视为违法。
德国有关方面已开始采取措施。今年10月份,北威州的消费者中心开设了一个专门网页,公布那些涉嫌趁机耍手腕涨价的公司名称,以警世人。两个月来,已有330家公司上榜。汉堡的消费者中心也建立了类似的网页。目前这个网页平均每天点击次数超过4000次,已有160家公司被张榜示众。这样做确实也对商家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据报道,北威州那家生产服装洁净器的企业就已经纠正了过去的做法。
新浪闪烁短信,闪亮登场,传情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