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
一切测试完工,美国股市周一(香港时间今晚九时三十分)恢复营业。向来被视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徵象的“世贸中心”上周二被劫机撞击坍塌后,金融市场瘫痪,几乎每名存活的业内人士都有亲友在这场惨剧中死伤或失踪,华尔街为悲伤悽怆情绪笼罩,通讯设备被毁,电力中断,曼赫顿下区约二千七百万平方尺(约为该区总办公室面积百分之二十二)或被
摧毁或损坏不堪无法正常运作……。股市停市四天,是明智的决定。在各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或在衰退边缘徘徊的环境下,继续营业的世界股市莫不先美股之跌而跌,上周六发行的《经济学人》估计“机撞楼”事件发生后,世界股市消失的帐面财富达十一万亿美元(约为世界GDP总额的三份之一!)。美国伤风,世界肺炎的老毛病愈来愈明显。
世界股市全面报跌,各类股票无一幸免,而首当其冲的为航空(和旅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股票,金价、油价和政府债券价格上升,美元汇价下挫。和大部分身受其害的美国人一样,国际投资者亦担心“恐怖分子”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战争带进美国本土(珍珠港毕竟在外岛),会把美国震惊以至社会秩序搞得七零八落,而联绑储备局会不惜冒诱发通货膨胀风险,大幅减息以“复兴经济”,加上上周联储局已提共八百亿美元(下同)给“支付系统”被破坏的商业和投资银行应急,支援外国银行的短期贷款亦达九百亿,市场因此不应有流动资金紧缩的问题,但投资者心有余悸,又担心通恶通帐死火复燃,纷纷购进足以保值的投资媒介和部署把资金调离美元市场。在这种情势下,复市后美股必然大跌,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宾州大学华尔顿学院的投资学名家薛高(J.Siogel)教授周三晚在CNBC节目上指出,停市时间愈短愈妙,因为停市太久会增加股市前景的不明朗性,显而易见,在二战后以来十多次停市中,以这一次停了四天最久,根据薛高的“传统智慧”,那岂非意味股民因此对股市失去信心?开门后大跌岂非事属必然?
事实上,上周美国保守传媒如《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均预期此次世纪恐怖活动会加速经济进入衰退,为什么这项“非货币悲剧”(non-monetary tragedy)会有这种经济后果,笔者理解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油价上升使本已呈颓态的消费者信心更弱,以私人消费撑持的经济前景更加黯淡;九十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导致油价高扬催生了一场短暂的衰退,是大家记忆犹新的例子。不过,当前的情况大为不同,美国政府在国会授权,拨款及百分之九十以上民意支持“报复”的前提下,“师出有名,理直气壮”大事进攻包庇“主要疑犯”拉登的阿富汗,已事在必行,即使此事引起中东回教国家加入“圣战”。
停止或因战火中中断输出石油,油价亦不会直线上升(上周四油价已从“高峰”回落),因为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加入的可能性甚低,笔者达致此结论的理由有三:第一、该国负债累累,石油减产何以“创汇”;第二、拉登是沙特皇室的死敌,她又怎会为偏袒他而与西方用油国站在对立面;第三、沙特王朝百病缠生,内有接班问题因扰,外有激进原教旨主义的造反对抗,此时她正需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同情与援手,因此不仅不会摆出和美国对着干的姿态,而且在答应借出军事基地给美军使用的同时,油产只会增加不会萎缩。
在这种情形下,笔者相信油价(和金价)升势不能久持,其跳升是受恐怖美国本土为战火卷没的心理影响,如今经过五天“冷静期”,“机撞楼”的创伤虽不会愈合,但官民同仇敌忾,国会主动增拨款项,政府宣布紧急令,全国总动员,海外调兵遣将、摆平阿富汗的邻国,形成包围圈,颇有笼中捉鳖之势;笔者当然不以为美国可以一举成功挥军直捣阿富汗活捉拉登,但“战场”已国内转至国外,加以美国倾全国之力重建曼哈顿(不一定再建可容纳万人的摩天大厦),恐惧意识恐慌心理会慢慢恢复。虽然仍有不少美国人受惊过度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显而易见,“机撞楼”事件发生后,以常理推测,不管当局如何加强保安工作,通常都会过犹不及的,现在航机上甚至以塑胶餐具代替“银器”,环保分子还早出来反对,因为金属刀叉可能是致命的利器,但“恐怖活动”防不胜防,君不见电影《教父》中以眼镜玻璃片作为割喉的武器吗?这又怎么可以防止呢?视搭飞机为畏途的人数不在少,航空公司生意大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大陆航空公司昨天才宣布裁员一万二千人(约为员工总数五分之一),这是公司估计搭客人数急挫、飞机班次削减造成员工过剩的因应之道,相信其他航空公司亦会采取相应行动(正在按章工作的香港国泰机师工会态度相信会软化,因为总体形势对他们不利);不过,投资者因此把航空股“一笔勾销”,便没有必要。上周四美国国会已在考虑一项一百五十亿的“航空业救援法案”(国内航空公司可得一百二十五亿的低息贷款,直接援助二十五亿--上周二以来美国航空业每天亏损在一亿至二亿五千万之间)。在政府的资助下,投资者不可过分低估航空业的“复生能力”。
多年前,笔者曾数次分析法国经济学家巴斯提亚(1801--1850)的“破窗谬论”,简单地说,小童扔石击破玻璃窗,店主为了“维修”,带动了一连锁生产与生意,表现上看,经济因此趋于活耀。这种看法当然是不成熟的(用巴斯提亚的话,是只看表象不考虑内部运作),因为所有的用于“玻璃窗”的资金,未来亦可作其他用途。如今用来更替玻璃窗,可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便减少,因此总体经济并无得益。“机撞楼”事件本来亦有相同效果,这即是说,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及政府拨巨款重建曼赫顿,纽约市经济当然会活起来,可是政府用于其他项目的资金必然减少,因此……。不过,现在的公共财政远较二百年前复杂,因此面对“紧急状态”,“联邦紧急管理局”(Emergecy Managemcnt Agency)便会启动,它获国会充分授权,有办法筹措巨款重建回天灾人祸带来的破坏(九十年代初期加州经济不景气时遇上连串天灾,便是该局搬巨款使其经济恢复元气),说到底,美国政府固可动用财政盈余,盈余用尽则可制造赤字,换句话说,重建曼哈顿不等于要牺牲其他再建(特别是军事)项目。“机撞楼”造成重大经济资源损耗,但由于美国政府有钱及有创造财赤的能力,美国经济可以受惠,颓态毕呈的美国经济可能在衰退边沿徘徊而不致跌落深渊,如果缉拿拉登真的演变为一场持久战争,美国经济还可从军火工业的蓬勃中得益(全世界唯有美国的军火工业可以“自信自足”)!
此外,我们不可低估美国人团结一致产生的能量,在资本主义世界,说为了爱国、为了不让“恐怖分子”得逞而“发奋图强”团结一致、不计经济效益是没有人相信的(比方说,大陆航空在这个时候做出加深经济困难的事,但不表示该公司不爱国),但面对危机,在政府全力支持下,人民的恐惧情绪已变为一股痛击恐怖分子、重建美国的奋进精神,凯恩斯所说的“天性奋发精神”已经并发,这意味民众会自觉地为经济“做点事”,笔者认为目前美国洋溢着这种精神,这也许可从稍后公布的九月份、十月份的消费者信心的指数回升获得明证。
回顾历史,每当美国面对危机时,投资者都会“争相走避”,因为前景不明朗。“现金至上”是投资铁律;但当政府下定决心面对危机时,股民的情绪便会改而乐观,因为他们相信美国最终是最大的得益者。这一次不但不是国会拖政府的后腿,反过来是国会主动通过一切有关议案,等于一早为政府打击国际恐怖组织及在国内投入更多经济资源亮了绿灯。因此,笔者相信“恐慌性抛售”是十分短促的,美元汇价疲弱之势亦很快会被扭转,因为中东战火一触即发,巴尔干半岛的火药信管尚未拆除……。国际热钱很快便重新流入仍然比较安全(即使出现危机亦不会出乱子)的美国。
热衷评论时政的著名学者克鲁明(P.Krugnam)昨天(十六日)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透露美国向来疏于航空保安的防范:因为在鼓吹“小政府”的潮流下,政客推说这是商界的责任,不肯根据专业人士的意见拨款成立专业部门,他指出现在机场的安全检查员时薪六美元(欧洲的十五美元),九成只接受数小时的“训练”便投入服务(相信大部分搭客都会遇上检查期间闲话家谈漫不经心的情况)。克鲁明认为“公众利益”的事由私人企业负责,极不妥当。笔者同意这种看法,这与笔者不以为政府应完全退出市场的理念相同。
作者个人简介:
林行止,为香港《信报》创办人。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自1973年开始至今天,每日《信报》的评论几乎均出自他之妙笔。尤其善长财经方面的评论,深入浅出,透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的专栏为国内金融界高层必读。此人知识渊博,文字从容,名家风范。其作品时常结集出版,已今已有72本书问世。(长)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