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中照赚不误 对冲基金是下一个泡沫?

2001年07月30日 09:1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本报记者甘玲/文

  美国证监会(SEC)投资管理部主管罗尔,日前在一个退休基金经理会议上警告说,对冲基金可能成为继互联网、电脑软件及其他科技股泡沫后,下一个爆破的投资泡沫。此语对华尔街不啻为一个爆炸性消息,更是对虚火上升的对冲基金兜头泼下的一盆冷水。

  熊市中照赚不误的明星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已成明日黄花,但随着新的基金经理及投资者的不断涌入,充满神秘感的对冲基金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Tremont对冲基金指数显示,去年大部分对冲基金都跑赢大市,平均回报率达4.8%,同期纳斯达克[微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则劲跌39.29%、10.14%。对冲基金中最风光的当属长短仓基金,其回报率高达16.4%,其中又以科技股为主的长短仓基金表现最佳。这类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经理可持长仓(买进)或短仓(沽空)。

  去年下半年,当纳指大跌时,基金开始在市场沽空,采取这一策略的最大三只基金是资产值50亿美元的Pequot Technology、资产值55亿美元的鲍曼资本以及格利昂技术基金,去年回报率分别达到34%、19%及12.5%。对冲基金步入高速膨胀期

  对冲基金的骄人成绩引来众多资金的追捧。2000年至少有20家关注亚洲市场的大型对冲基金成立,以稳健见长的年金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都迫不及待地成为对冲基金的一员。许多美国共同基金也顺应时势,另起炉灶经营起对冲基金。

  目前对冲基金管理的4000亿美元的资产中,已有四分之一强来自机构投资者,而在1993年,这一比例仅是5%。

  据统计,去年一年对冲基金的资产就增加了750亿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就吸纳了69亿美元。难怪有专业机构大胆估计,在2005年以前,美国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铺天盖地的对冲基金为了兜售生意,门槛也大大降低。按照美国现有法律,对冲基金一般只能最多吸纳100位投资者参与,但如今投资对冲基金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最低出资额已从至少100万美元的高门槛降至10万美元甚至1万美元,条件只是通过经纪人介绍。

  对冲基金的再度走俏,也使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大规模基金旗下的管理人才纷纷跳槽至数目繁多的对冲基金掌管帅印。热点前后的巨大隐忧

  对冲基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它与其他基金最大的分别在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短线操作,买空卖空,赚了钱就走人,其潇洒程度连一般的共同基金也自叹弗如。但其中隐藏的系统风险却可能比投资较单一市场的更大。不仅如此,对冲基金还热衷于运用各种衍生工具及展借贷,这种推高回报的方式孕育着高风险。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当时该公司借入资金高达13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其自有资本30倍,结果差点被债权人活吞生剥。量子基金的创始人索罗斯也因为错误估计形势,在做空交易中走错一步棋,最后不得不败走麦城。

  与高风险相对应的是,目前美国的对冲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极其宽松,对冲基金无需在监管机构登记注册,而且对冲基金无需对投资人定期进行仓位及市值的披露,相反投资者往往都被要求作出承诺:在加入后的1-3年内不得要求还本,而承诺期过后,赎回也有时间限制,一般一年只有几个交易日可以进行,或每半年每季度只有几个限定日子允许退出。

  与索罗斯、罗伯逊等对冲基金元老的一举一动都广而告之相比,目前基金经理普遍处事低调。他们将经营活动都隐藏在暗处,避开公众或媒体的视线。为此,对冲基金的规模一般都限制在5亿美元以下,“小而美”成为这一领域的格言。

  但信息严重不对称对投资者而言简直是黑箱操作。即使对冲基金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投资者也不得而知,更不可能轻易脱身。

  罗尔指出,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对冲基金经理较容易牵涉诈骗活动,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利用对冲基金进行欺诈的案件时有发生,加上欧洲及美国许多新对冲基金都是由经验不足的基金经理打理,其中酝酿的隐患实在难以控制。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已5死38伤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