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3日17:31 新浪财经
上图为科技部部长万钢上图为科技部部长万钢

  新浪财经讯 9月23日消息,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3日-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是全社会创新的动力,我们要保护好奇心的驱动,让科学家能够自由地探索,我们要选择突破点,加快战略高技术的研究,我们要强化市场的驱动,让企业家来主导创新。

  以下为实录:

  万钢:尊敬的徐冠华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在秋高气爽的好时节,2016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隆重召开,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部,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英国主宾国Jo Johnson国务大臣和浙江省主宾省的代表冯飞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特别感谢Jo Johnson大臣在致辞中带来了梅首相的祝愿,本届论坛的进行正直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之际,来自于国内外政界、科技界、企业界各位嘉宾,将围绕着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主题,重论创新、畅谈思想、共谋发展,时机重要、主题重要,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共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的难题,必须牢固地树立并切实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今年5月1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30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在5月30号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第九次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性国家的行列,到2030年要晋升创新性国家的前列,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将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今年9月,G20第11次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通过了20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制定了一系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具体行动计划,达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从根本上寻求世界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之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远影响。全球化内涵的深刻变化,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和引领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当前,国际经济低迷,要走出困境就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结合自身的特殊优势,应势而动、趁势变革,重振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回顾历史,我们的主宾国英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依靠完整的科研体系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德国在以内燃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崛起成为欧洲的工业强国,美国抓住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而日本亚洲四小龙也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赶超和跨越,当前的世界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正在呈现出历史的交汇,极其有可能重塑全球的经济结构,一些颠覆性的创新,对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以至于会发生归零效应,各国都在强化创新的战略部署,美国奥巴马总统连续三次推出国家创新战略,英国提出了创新与研究战略,对未来的创新与研发做了全面的部署,德国连续三次颁布高技术战略,在此基础上再次制定了工业4.0的计划,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都在积极部署出台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或者规划,或者是路线图,创新成为各国振兴经济的核心。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们还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可持续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尤其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增强创新能力,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创造先发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和动力,实现发展引擎的有机衔接,加快转换从传统增长的动力转向新的创新增长的动力。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来提供加速度,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科技的实力实现了整体跃升,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正在不断地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高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有利的提升国家竞争力,振奋了民族精神,量子通信、干细胞、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屠研呦呦究员获得了生理学和诺贝尔奖,标志着正在和生命的科学技术技术融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替补了一批技术和装备空白,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创新的人才呈现竞相踊跃活力迸发的新局面。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创新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回顾过去的五年,就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创新能力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8位,科技贡献率由50%增加到55.3%,研发支出超过2.4万亿,重要的是企业研发的支出超过了77%,IN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1%,科技投入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创新的效益,国际论文数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国际专利的授权量居于世界前列,总体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创新发展的加速的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紧迫地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抓住关键点,打好组合拳,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为核心,把科技创新的轮子更好地转起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抓好科技创新,要加强基础研究、增加源头技术的供给,是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基,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根本。中国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基于重大背景就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知识创新技术的群体突破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的空间,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产业的新方向,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来推动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的提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把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同步转动起来,通过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技术先进不会自动形成市场优势,还要与产业业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紧密的相关,创新驱动中的创新,指的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文化、环境的创新。它们要紧密互动、相互联动的创新,中国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创新的动力源泉,统筹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最大限度的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的潜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回答好由谁来驱动创新的问题。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是全社会创新的动力,我们要保护好奇心的驱动,让科学家能够自由地探索,我们要选择突破点,加快战略高技术的研究,我们要强化市场的驱动,让企业家来主导创新,要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千千万万的青年人发挥智慧、放飞梦想,成为新一代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支持创新驱动、鼓励创新发展。支持创新驱动、鼓励创新发展要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求政府、企业、院校的管理者对新生的事物和新生的模式要有更加灵活的应对,对创新所提出的新制度的需求要有更加果断的决策。创新必须更加开放,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当前全球面临着气侯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健康等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独善其身,中国政府希望自身的努力,并且和国际科技界携手为应对全球的共同挑战作出自身的贡献,中国政府要着力推动多边和双边的科技合作,面对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我们愿意积极参与,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和能力组织实施好重大的科技工程和科学计划。

  女士们、先生们,为落实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公报,创新增长蓝图和G20创新行动计划,我们将于今年11月3-5日在北京举办G20的科技创新的部长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创新增长方式,与会的各国部长共同讨论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实践,鼓励创新创业、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和创新模式,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议题,通过会议交流创新实践,应对共同挑战,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国科技创新正在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要不断地为世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的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聚集更多的思想和智慧,推动创新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嘉宾在本次论坛中,围绕着双轮驱动贡献出一系列的真知和灼见。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在上海期间工作顺利、生活幸福!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李彦丽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中国当前急切需要一个孙冶方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哲学问题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万科股价暴涨中有何危机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空间有限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