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7日12:07 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

  新浪财经讯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第三季度”于9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贝多广:非常感谢论坛的主办者请我来,因为我现在主要专注于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我认为宏观经济如果不讨论普惠金融的话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此次报告使我很受启发,尤其是站在技术革命的高度,宏大的叙事得到很多启示,我也借这个机会先谈一些感想,第一个就是报告中提到了人口红利概念,因为确确实实在过去的几年内,经济学界很多的讨论都是建立在判断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这么一个前提下,对于这个问题坦率的说我是有点困惑,为什么?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应对产能过剩和宏观经济下行,重要一点是要保证就业平稳,不要出现比较高的失业率,换言之至少从人口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好像红利的情况没有像经济学家说的那么严重,而且我们看到结构性的问题很严重,刚才刘教授提到的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反而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我是搞金融的,我经常在想这个问题,人口红利对应于金融实际就是储蓄,因为他的基本理论就是生命周期,年轻的时候工作挣钱,把钱存下来,等到老年的时候使用,但是这个情况我看到的现实至少在过去五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储蓄率并没有下降,某种程度上还是造成我们现在经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储蓄率高过投资率,储蓄太多了,变成大量的外汇,变成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多年不搞宏观经济了,我就在想大家好像已经变成习惯的一件事儿,但是有没有事实来证明,比如人口红利这件事儿我觉得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来讨论。

  另外一个,刚才报告里面提了非常好的一个观点,要做大中产阶级,做大中产阶级也是我们搞普惠金融比较关注的一个题目。他里面提到一个特别好的观点,明确的说工资上升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提高出口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国内的消费能力,他把内需需求从投资转化成消费了,但事实上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点点可以商榷的地方,也就是说当劳动力成本提高,工资上升以后,是不是消费一定会提高,这还是要有实际的证据,我看到的现象是总量上如果说我们国家整个储蓄率没有下降,说明老百姓的收入上升以后不见得转化成消费,这是一个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就是说扩大中产阶级这个正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讲的普惠金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这个也是用了刚才的宏观经济的报告当中的数据,我们制造业的投资在下降,另外一个出口明显的下降,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但这些经济的下降问题到底在哪里?我自己感觉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你要去仔细分析的话他有短期的问题也有长期的问题,有产能过剩,但是同时又有很多需求没有实现。

  最近我看到报道说中国已经有很多牛奶喂猪了,很多人把他联想到经典政治经济学里面讲的西方国家把牛奶倒在海里,但还有很多的老百姓没有牛奶喝,我们做个统计的话,中国还有大量的人口是喝不到牛奶,但是同时我们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所谓的产能过剩把牛奶不是喂人是喂猪。我知道的一个数据是,比如前一段大家炒作比较热的马桶盖,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现象,但还有人估算说中国大概有六亿人还没有坐上马桶,连马桶都没有,所以这样的就是我们的现实,就一方面我们产能过剩,一方面我们消费升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现象是大量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甚至于这些需求都还是潜在的,而不是变成现实,这个里面本身我觉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简单的对宏观经济下一个药方,打一针的话,他可能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而且这样宏观经济的下降、波动、周期性的变化,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国家由来已久。

  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面对经济的下行,他采取的措施第一位是富人要做出贡献,富人要慈善要捐赠,比尔盖茨赚的钱他都要捐献,甚至最有名的大投资家巴菲特他也承诺四百亿美元捐献出来,这就是社会上下冲突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穷人会感到无望,他会感到富人获得的都是利益之财,这个在西方已经形成了机制,几乎所有的产业家富人都会做这样的善举。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是全民参与资本市场,你可能在收入上,在你的工资上获得的收入相对减少了一点,但是你有可能去投资股票、债权、基金,在西方国家几乎这种投资到金融市场已经变成大多数人的举动而不是小部分人的举动,而你通过这些资本市场财富性的收入可以平衡你的一部分收入。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广泛的消费信贷,这个在我们中国现在也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重要性,为什么我们说一边是产能过剩,另外一边是需求的不到满足,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有效的购买力,消费信贷实际上是起到了这种增加充实他的有效购买力,使得产品过剩的矛盾有所改善,同时使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相对比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个在西方国家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如果在讨论美国经济讨论欧洲经济的时候,如果讲宏观经济是上和下的时候,重要的指标就是消费信贷是升了还是降了,这个指标我不知道现在中国讨论的多不多,可能是逐年上升,比如讲房贷这两年逐年上升,这个也是消费信贷的一个部分,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消费信贷也应该跟上。

  第四个,也就是最近几年大家特别特别重视的,我们管他叫普惠金融,这个在过去在西方成熟市场不把他作为大的严重的供给,但是2008年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很多普罗大众走上了街头,这个在美国很有名的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而且不光是美国,引发到全世界,反应的问题就是普罗大众们认为这个社会太不平等了,华尔街那些富豪们拿到了最高的收入,但是社会经济当中出现的危机是他们造成的,而危机的受害者反而是普罗大众,所以大家认为这个社会肯定有问题,所以这种背景下就提出了包容性增长,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不能少部分获得增长的红利,而是应该让所有的人都能获利,这个社会才是一个能够平衡增长的一个过程。

  今年大家知道,在杭州的G20峰会上,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包容性增长,就是这个社会要包容,为什么?大家都看到了,无论是美国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也好还是其他的国家也好,如果这个社会不是包容性增长是少部分人增长,这个社会早晚要出问题的,一定会出问题,与此对应的包容性增长就是包容性金融,就是普惠金融,他的含义确切的就是包容性金融,他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应该懂得金融资源,因为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现在的经济社会结构是由金融结构决定的,这句话对我震撼非常大,因为我们以前都是学金融的,但是我们只知道金融的基础金融的工程,但是不知道金融对社会带来这么致命的影响,我原来从事于高端金融的,我觉得我们要下来,要真正去关心普惠金融。

  中国在今年一月份推出了推进普惠金融的五年规划。因为通过这个金融的危机以后,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能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不能解决包容的问题,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病态的发展,或者甚至于像现在发展不起来的。

  普惠金融当然也有很多目的,我想重点在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他对宏观经济本身也会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刚才讲到的消费的信贷,消费信贷不是指高收入人群,主要是指低收入人群,几年前我到深圳去考察,考察一家专门提供消费信贷的企业,一家公司,他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是没有资格获得信用卡的人群,这个当时对我也很震撼,我说信用卡连银行都不愿意提供你们敢提供,他们就敢提供,他们做的非常好,而且现在全国开花,专门给这些农民工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千到四千,但是这些年轻人也需要买手机,也要买电视,也要安家置业,他们能够获得消费的信贷,他们把整体社会的消费水平就有可能提高,如果我们这样的消费信贷甚至可以提供到农村的话,中国还有两亿农民,中国还有两亿人口处于世界水平的贫困现象,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果按中国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6万人民币到25万人民币,中国只有2.5亿人,高收入人群是五千万,三亿人口是中高以上的,中国是13亿人口,中国有10亿人口在中等以下,这个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更何况我们的普惠金融除了消费以外还有更多的产业发展,这个里面有大家提到的小额信贷等等都是可以促进生产。

  我就不展开讲了,总而言之我们在这个领域不光是就穷人而言,而是对整个宏观经济都会带来巨大的效应,普惠金融是促进宏观经济平衡的有利工具,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先去杠杆好还是先去产能好?

去产能意味着经济下行,去杠杆意味着金融风险加大。同时,中国的产能过剩部门基本都是高杠杆部门。如果去杠杆的同时又去产能,中国宏观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重大的恶化。这是平衡防范金融风险和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选择。

中国的工资是低了还是高了

一方面,劳动者抱怨收入低、压力大;但另一方面方面,制造业企业又在抱怨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悖论的直接原因在于参考系不一样:劳动者抱怨工资低的参考系是房价和医疗教育价格,企业抱怨成本高的参考系是过去和国外的工资水平。

企业家必须是一个高尚的人

你要成为企业家,必须要有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个人脉不是靠你行贿、喝酒,而是靠你人品的传扬。你做企业要有好的团队,好的团队不仅仅是靠高工资和给他提供舞台,更重要的是,你要有高尚的品格,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团队。

支付宝和马云都不是活雷锋

无论是微信的收费还是支付宝的收费,都反映出互联网公司的一种商业模式:前期通过各种手段积累大量用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如社交习惯、支付习惯等),后期通过收费来实现和扩大自身的商业利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