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于2014年10月9日-10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副院长兼教务长Hellmut Schutte。
Hellmut Schutte在谈到商学院认证体系时表示,中国自己的商学院认证体系应该满足国内的需求,商学院认证不应该是一个控制工具,而应该真正满足中国本地的需求。
以下为演讲实录:
Hellmut Schutte:非常感谢Amit先生,对于亚洲商学院情况如何?首先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亚洲商学院在座的各位,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一个共同的发展的区域。对于亚洲商学院和西方商学院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当中,对于亚洲商学院来说,对于管理培训的需求非常大。对于我们亚洲商学院来说,应该进一步发展来满足这样一个需求,因为这是地区增长的一个需求。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些商学院来说,对于公司还有对于社会来说,他们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的管理培养来说,有一点不能否认,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需要服务,而且有责任的服务。
亚洲大多数的商学院都是比较年轻的学校,他们进入市场也比较晚,和西方和美国的商学院来比是年轻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遇到一种冲突矛盾,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是本地的需求,还有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要跟上本国以外的发展趋势。对于商学院当中本地和国际,对于中欧商学院来说,我们也是想出了这样子的想法,我们要考虑我们中国的深度,也要考虑国际的广度,这也是我们对于口号的内涵。
我们再具体来看,我们看一下研究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做研究是和国家和地区有关的研究,或者很多的时候他们希望在美国的杂志上来发表。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现在我们和十年相比的话,更多的亚洲的论文可以在世界上著名的出版物上发表。但是比例还是很小,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上海,有时候我们想发表一些想法的话,我们是在美国发表的。这个也说明了地位有所不同。
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我们的课程的设置。如何一方面满足于本国的需求?一方面我们要有本地的一些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有一定比例的本地和一定比例的国外的学生。有时候在自己的本国本校或者校园以外要开展一些课程。对于你的老师来说,你如何进行招聘,是本地的一些教授还是从国外来引进一些教授呢?这个比例如何来权衡?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的海归的教授,无论是在欧美回来的本地教授,也要有一个比例的权衡。所以我们要有更多的相关的资源,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我们整个国家的背景情况。
因为对所有的商学院来说,在亚洲都要考虑刚才我所说的,如何实现这样一个比例的平衡?还有我们要考虑无论我们怎样发展,我们本国的情况,肯定是不可或缺的。还有我们的一些国外的一些情况,我们也要更多地去关注,有些学员不要出国,更多的是关注本地的公司,本地的一些机会。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学生以后也不一定经常出国,对于这些学生如何培养,如何让他们有国际的视角?
第一我们要打开大门,但是我们如何来做?特别是对于年轻的,还有一些小型的一些学校来说,我们如何来做?因为有些学生不一定负担得起,有时候我们的需求可能会被低估了。我们能不能够真正管理好,让他们有这样的估计视角的机会?另外我们还要考虑的两个方面。第一,对于亚洲的商学院,你很年轻,而且是个小规模的商学院,首先你就要考虑就像我们第一场当中所说的,一方面你能不能满足所有国际认证的要求?对于这个学院来说,还是这些标准你无法满足?这点也很重要,就像刚才你所说的,首先你是不是有机会纳入到金融时报的排名当中?如果你学校太小了,很多的指标无法满足,如何调整自己?
还有老师你的团队,能不能真的在整个学术界当中做出相对应比较有质量的研究?所以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来说,我觉得刚才我们也听到了中国现在做了自己的一个认证的体系,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认证体系应该是要满足中国自己的需求。我们觉得这个认证不是一个控制的工具,是真正满足中国本地的需求。亚洲的商学院也是如此,也要考虑自己这样一个特色。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满足亚洲自己的这样一个标准,还有在未来20年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一个全球的变化。而且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每个商学院有越来越多自己的特色,自己关注的一个学科。对于商学院来说,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供应商,另外就是本地化,对于麦肯锡咨询公司来说,也有本地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满足全球的准,因为从国际的角度来说,你要满足国际的所有的认证的要求。与此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做相应的调整,而且在很多的情况下,你要慢慢消化国际的认证,然后满足本地的需求。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