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圆桌论坛: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业远景

2014年07月08日 19:04  新浪财经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浪财经讯 7月8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举办。本届论坛以“未来银行之路•变革与回归”为主题,并围绕金融业相关热点话题展开议题讨论。多名专家及业内人士参与圆桌论坛“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业远景”的讨论。

  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欢迎各位再次回到新浪财经2014年银行业论坛的现场。接下来的讨论的专场主题是新金融、新生态。首先感谢主办方新浪财经以及本场论坛的合作单位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电子银行网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今天到来的嘉宾是中国银行业监督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支付结算司副司长长樊爽文。上海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寇冠。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刘琇臣。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江苏银行产品与技术总监王弋。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王梅女士。欢迎各位的到来。

  今天到场的还有各大银行电子银行部的领导以及中国金融认证中心P2P行业的人士,欢迎。

  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很多银行家的精彩发言,为我们打开未来银行的发展之路,我们希望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做具体交流。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议题我们看到是新金融、新生态。最近我们看到很多财经媒体的很多文章都是以余额宝[微博]这一年为话题,余额宝出现这一年间互联网金融掀起的金融风暴一次一次冲击着传统的金融业态,越多越多互联网的企业开始寻求进入金融业的突破口,传统金融业也在主动吸收互联网的创收精英,推素各种转基因的金融新产品,可以说金融力量的演变明显在加速,新金融业态也在迅速发展,如果把当今的金融圈称为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圈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这种新的生态环境,生态链条上的各个机构、部门和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寻求什么样的机能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呢,我们就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主旨演讲和对话讨论环境试图寻找一些答案。

  首先我们要有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上台演讲。

  我们都知道,在国务院明确了由银监会负责P2P的监管之后,王岩岫主任就成了P2P行业里面所有人打听、追捧的对象,作为一个监管者,他为了即将出台监管的规则做了很多调研,接下来就让我们右倾王岩岫主任上台为我们讲讲他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方面的思考。谢谢。

  王岩岫:谢谢主持人。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我们今天下午的新金融、新生态这个题目很好,特别是讲到了新的互联网形势下银行业发展,所以新浪财经这个召开这次论坛,我用文革以前我们的领导人一句话,就是非常必要和非常及时的,真的是很好的事情,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随着互联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入渗透,经济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依靠网络渠道,这是不可回避的趋势。金融创新需要紧密围绕互联网时代这一个方向,那么主营方向是什么呢?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支持经济实体为动力,以金融法律为边界,以风险可控为底线,其中很重要的还是保护金融消费者为核心,还要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互联网有力的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和运行模式,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成为对传统金融有力补充。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了保持开放、包容、知识创新、适度监管的政策导向,并倡导和提倡以下的监管原则。首先第一个原则就是鼓励金融创新,同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适度的差异化监管,注重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活力。针对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原则社会具有的特点,应在法律和社会的框架下进行业务的约束。这个我们在现有的有些法律法规出不来,在没有出来的情况下的时候,我们还要遵循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的群体众多,有系统性影响,应与正规金融体系有接近一致的统一标准和管理强度。对于提供小额金融、小金额特定群体人数有限的互联网服务应该建立多层次、有弹性的监管体系,同时注意发挥法律自律规则和市场竞争的作用,形成有序淘汰,形成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避免赋予过高的监管成本,监管应该做好系统性、传导性、扩散腥风醎的管控,互联网牵涉到广大大众,如果是汇集别人的钱,或者平台有别人的资金在运作,都要得到严格的监管。互联网金融总体来说,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是给了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大家看到,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以上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国外比较慢,发展的比较慢,国内发展的比较快,国外发展十几年以上,我算了算,现在连我们在国外主流媒体的千分之一都不到。国内的互联网金融是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涉及群体众多,有系统性影响的业务,所以呢,我们还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风险变化进行评估。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一种媒介,还是一种网络媒介,那么这种媒介并没有脱离,如果你做金融,并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就是运用或者管理别人的资金,同时呢,他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无论是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还有特别的就是声誉风险(音)。所以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要及时完善监管体系,对于违法违规的金融犯罪行为我们认为并不属于金融业务体系,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严厉打击。包括非法集资行为,动用别人资金的行为。

  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以原则性监管为出发点,逐步完善规则性的监管体系。所谓原则性监管就是基本原则,规则性监管是可以更改的。所谓原则性监管就是我们既然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本质性的媒介,它就要遵循,它就要有明确的业务边界,要遵循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就是在线上可以做的,在线下也可以做。线下不能做的,在线上也不能做。同时,也不能混业。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行业的发展逐步将金融规则细化,逐步构建成适合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监管体系。演说原则,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监管有原则,就是巴塞尔的原则,要求银行业必须遵守资本约束,你有多少资本,做多大的事情。第二,监管。因为你是用别人的钱,要得到监管。第三,信息披露,市场力量。这是基本的。

  刚才我们第二条说到以原则性监管为出发点,逐步完善规则性体系。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注意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的投资者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投资机构倒闭造成投资者损失,这也给我们提供了警示。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保护主体主要体现在风险解释、资金安全,银行、客户信息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投资者需要具备的互联网使用和金融投资的基本条件,同时培育信息安全和风险投资意识,这是我们投资者教育的问题。从业机构必须提升机构和业务的透明度,接受市场监督,不能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和技术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投资者不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不对称的方式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客户的支撑权、选择权、个人信息。任何机构不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擅自动用客户的资产,这是基本的,就是你的资产、资金要进行托管。

  第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金融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要求互联网金融体必须做到提高它的风险防控能力,我们也注意到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给投资者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同时呢,2000年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都是因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造成投资者非常大的损害,这个我们要避免。我们对于金融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你不光短时间可以赚钱,我们希望你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第一你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两年,起码要五年十年以上,这叫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什么说银行叫百年老店啊?百年老店不是随便说的,要有资本约束、严格的监管,风险控制和管控能力和高端的团队。第一,要短中长期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第二,在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不要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引起系统性、区域性的风险,这是我们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前两天参加一个论坛,有人跟我对话,说你用没用过某种产品?或者是参观过没参观过某家企业?我说我们经常都有做会,都知道一些情况。他说我做一个监管者,我不想在舞台上对某一个产品和某一家企业进行评判和宣传,我们接班者的职责就是保证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第五,对于金融创新,我还是要求看你是否支持经济实体,互联网金融要紧紧围绕知识经济实体,提高效率。同时呢,创新要以防范各种监管套利为目的,像以各种监管套利为目前,或者拉长了各种业务线条,我们认为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对于非法集资,非法汇集客户资金,我们要进行坚决打击。

  下面我讲一下我们对P2P的基本的监管思路。虽然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实践网络借贷发展很快,各国都在进行必要的监管制度建设,对于P2P的监管,既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P2P机构应当明确定位于民间借贷的信息中心。包括美国的民间借贷的信息中心,他采取在美国的形态,老实说我们没有真正采取这样的形态,当然采取了也未必能够发展得更快。但是我们在保证客户和投资者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把它同时定为它是一个民间的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不同的,有高杠杆,有汇集资金,把别人的钱带出去,承担风险,这是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平台只是提供信息。P2P机构是为借贷双方的小额交易提供信息、交易的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应是资金的经营机构,受托理财机构,也不是担保机构,应清晰界定其业务边界,对其法定特许的经营业务进行区别,相互隔离,同时严防和严厉打击冒用P2P名义进行的非法经营活动。P2P我们也希望它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支持小额金融和实体经济,不是投机者的盛宴。

  第二,P2P应有一定的行业门槛,P2P作为分析遴选金融信息,提供参考者信用风险分析的服务形式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互联网设施运行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什么叫门槛呢?门槛就是根据巴塞尔协议,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有资本约束。银行为什么强大?强大到现在我们的银行占银行体系90%,很重要是因为银行资本雄厚。有些投资者在股票上损失的钱,大家并不是容忍这个投资者,或者是容忍了这个规则,因为那些机构已经把资本进行损失殆尽,投资者没法寻找了,这是一个基本情况,并不是广大投资者已经认定了股市投资可以容忍,因为他没有资本金了。我这个讲话在座看一下,我今天跟大家讲的有点发自内心的话。

  我们所的一定门槛,就是资本金的约束,还有你的风险控制能力,还有你的管理团队,我们包括对它的金融要有一些要求,包括你的风控能力。还有你能否进行托管,你不能汇集资金。

  第三,P2P就是我们认为有一些不应该汇集资金,再投资金和投资者的资金都要由银行第三方进行托管,这个是保护我们金融消费者的方式之一。

  第四,作为P2P,我们也希望它不得自身为投资者进行担保服务,不能承诺贷款本金的收益,不承担信用流动性风险,不得从事贷款的受托投资,

  第五,P2P应该有明确的收费机制,这样可以持续发展,不追究高利率、高回报的项目。

  第六,P2P要充分进行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既要向市场披露自身的管理和运营信息,有要向投资者做好风险揭示和凝聚信心的提供,开展必要的外部审计。大家知道,我想我们在座大家都做了理财,大家理财我相信大部分理财分三种,一个是银行的理财,一个是第三方的理财,一个是自身的理财,我相信在座都做银行的理财,大家都知道第一次要做风险评估,这个是为投资者进行保护,我们部门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你不对风险投资者进行很好的评估,把合适的资产卖给不合适的投资者会引起很大的麻烦。我们要求P2P也要进行充分的投资者保护,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向投资者提供充分、完整、真实的信息。

  最后,我们希望P2P发挥好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进行行业规则的制定和落实,逐步加强行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共享,组织开展投资者教育。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主任。他一直在强调风险,他对于风险把我们想从他对于自己的演讲速记稿的风险的控制就可以感受到。

  接下来我们要请出的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支付结算司的副司长樊爽文。他和我说,其实他特别不愿意来,特别不愿意上台演讲,他觉得演讲是特别苦的差事。我们知道在5月份,全球金融论坛的时候,樊爽文的一番精彩的发言也是像他的名字一样,爽!我觉得非常通畅,非常直击要害,我很期待他今天的演讲,他要谈的是互联网金融生态下银行业的应对。有请。

  樊爽文:谢谢主持人。从我的表现上就能够看出来,我早早站着那儿等着讲,确实不是害怕演讲,还是盼着有这么一个机会。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很难得有这么一个论坛在以金融作为话题,但是在论坛的名称中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这几个词,我觉得很不容易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在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又绕不开互联网与金融这个词,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

  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广泛应用,确实它是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银行业的发展自然也必须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并且应该主动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迎接新的挑战。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要遵守它内在的规律,就像我们在学唯物辩证法的时候说,我们总是说内因是决定这个事物的本质,外因是一种条件。那么对于互联网来讲,它所带来的一切变化和影响,我们需要高度的重视,主动的来利用,但是也用不着迷信,更不用恐慌。

  互联网时代,银行应当关注的是互联网广泛应用带来的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互联网金融本身。我们的关注点,特别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本身带来了什么东西,而是应该关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对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我一直是认为不会被当下大家所热议,或者所实践的互联网金融所颠覆,更不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恐龙。因为从历史的看,银行业从来都是新技术运用的这么一个领先者和佼佼者,就从中国来讲,回顾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实际对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银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其他行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运用以及九十年代后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电子银行就开始起步,并且逐步走向成熟。所以这都体现了银行对新技术的一些应用的领先。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实际上银行在经营的理念和等等方式方面都在改变和革新着,随着退出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逐步的习惯于某一些银行的个体出现消失。但是银行作为一个行业,我觉得可能是远远没有走到它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所谓的金融脱媒,应该是早已经走在路上,但是至少现在我们看不到终点的,脱媒这个词并不是从中国出现的,实际上在我们的商业银行还是一个专业银行的时候,还远远没有提出商业化的时候,早就已经出现了金融脱媒这个词,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迹象,并且只是看到金融这种作用是越来越加强了。

  所以说,即使我们现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再快,那么银行业依然将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金融通的主力,将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我觉得这一点,银行应当有自信和信心。

  现在也不是说我们只有信心和自信就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呢,要有这种危机感,但是不要有这种恐慌,要有紧迫感,但是也用不着慌乱。当然这点自信和信心需要来自于不断自我创新和发展,银行面对最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借助于互联网金融银行领域的新人,而是自己本身。银行你要战胜的应该是银行自己,而不是非得要对立起来,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去做一种对立,去防范,去怎么样子。实际上,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好,新进到银行业的这些机构也好,大家都是这个市场的服务提供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为广大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所以说,两者都是金融服务市场的主体。

  现在我个人有一种感觉,好像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做起来了,或者说因为有新的人加入到里面了,我们的银行好像显得有点慌乱。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现在有些银行直接做P2P了,有些银行收购了支付机构,现在好像就是不知道哪一家银行突然做众筹什么的,银行做这些事到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似乎我们在互联网金融的这个议论或者说实践中确实显露出来一种慌乱的样子,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

  银行业在新的时代健康持续发展,我觉得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个是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这一点很直接的反面的例子就是我们号称行业银行改革开放到现在走商业化的路走了30多年,实际上银行的董事会来经理层、行长都没有办法自主决定,可见这种公司治理确实还需要有很多的路要走。当然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我觉得更主要的可能受制于一些外部的因素,并且这些外部因素又不是商业银行本身能够解决的,或者说甚至是在这些因素跟商业银行来讲,他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不管怎么样说,需要的商业银行去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才能够使银行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第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必须明确市场的定位,减少业务和服务的同质化。现在的问题都是大家习惯于一窝蜂,贪大、求全,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不管大行小行,大家都特别趋同。客观的说,这和我们银行业没有实现充分的竞争,和银行业的定价资助权没有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大家现在都在讲以客户为中心,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商业银行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也不知道客户需求是什么,甚至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儿,这就是很大的问题。所有的地方性银行都在往全国跑,村镇银行想往城市里跑,大家所有的业务都做的是一样的,都没有耐心去精耕细作,大家都是信心慢慢想要迅速做大。所以极端一点的说,比如现在说互联网金融,很多的农村地区连电都没有,也没有通讯条件,这种情况下玩儿互联网金融?不要觉得现在互联网金融热我们就都去做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即便没有互联网,我们还是有许多的金融业务可以做的。即使我们商业银行现在咱们就说极端一点,我跟互联网没有关系,实际上你还有很多的很大的市场,能够去开拓,关键是看银行愿不愿意,或者说有没有这种耐心、沉下心、放下身段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说离了互联网我们就没有金融了。所以这是银行在业务同质化方面存在的很大的问题。

  第三,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条件,服务客户,发现和培育客户,并且同时要提高风险控制的水平。整个金融本质还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也就是要有效控制这些风险,面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银行应该去有这种创新思维,去主动的应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因为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下的所有的金融风险表现的更为复杂,如何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在推动业务发展的时候建立起更好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也是必须需要关注的。

  实际上互联网技术为银行了解客户信用识别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银行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也提供了可能条件,包括数据收集、存储、挖掘,为银行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也包括对发现和培育新的客户都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呢,我觉得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不要去和现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去比,比如不要和BIT比,BIT介入市场的时候,他是从最初的市场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三家都不一样,他们掌握了大量、海量的用户,一旦他介入金融以后,他这些用户转化率会相当高,所以他的产品推广力度、市场的反映会相当惊人,但是银行现在获得数据的时候不要学他们,我做电商你能做得过他吗?做搜索引擎能做得过百度[微博]吗?这个时候更多银行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没有把数据利用好。现在很多银行从内部的数据来讲,各个部门都是不通的,不要说再获得什么数据,拿来再多的数据也不一定有用。所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把这些数据运用好,能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最后一个涉及到金融监管的改革。因为这两天大家都在看求,实际上不是22个人在踢,还有几个裁判,那个裁判的作用比球员要大得多,金融监管就相当于我们的裁判。这个对银行业未来发展还是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搞得如火如荼,最直接讨论的是我们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水平。大家热闹了半天,如果说金融监管体制和水平因此有一点点变化,那么这是互联网金融热闹这么长时间一个最大的贡献,而不是你唤起商业银行的意识等等。这个对体制和监管的影响应该是最有价值的。    

  金融监管,我觉得在新的形势下,是直接干预主体行为想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执行规则,保证市场公平公正透明来转变,应该实现这样的转变,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平等竞争。我们要管什么样的机构,只要你做这个事,像王主任说的,同样一个业务大家要有统一监管标准,这种监管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平等竞争。应当从谁能做向如何做来转变,我们对前段的进入逐步放松,但是呢,你进来以后你怎么做,你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进入这个市场,进到市场怎么做,我要有完整的规则,就是从我们现在主要在管谁能做向如何做来转变,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从维持刚性兑付向建立健全退出机制,以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如果没有良好的退出机制,市场肯定是没有效率的,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很难得有几家银行破产,即便是破产也是有国家进行最终的清算,所以这个退出机制的建立我觉得是当务之急。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互联网时代,未来的商业银行发展,未来商业银行,或者监管机构都需要特别高度关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金融所带来的影响,并且不断改进金融监管和完善金融服务。但是这不是全部,实际上我们要关注的金融方面的问题要比这个要大得多,毕竟到去年年底,上网的网民只有六亿出头,手机上网只有五亿,剩下的人怎么办?他们根本连网都不会,所以前一段大家说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能够实现普遍金融,我们可以做到弯道超车什么的。我觉得还是不靠谱的,一半多的人都不上网,你拿什么给它服务?所以银行业的发展需要互联网,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盯着互联网。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特别同意樊爽文司长讲的观点,就像我们今天说,新金融、新生态这个新字的意义不是简简单单的颠覆的含义,我觉得新字更应该是华丽的蜕变。银行业作为中坚力量,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心,就像今天上午有人说,我们的银行业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过,风景依然是这边独好。接下来我们要有请上海浦东副行长姜明生先生来给我们谈谈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措施。

  姜明生:谢谢主持人。尊敬的王主任、樊爽文司长,还有我们对来宾以及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讨论的主题是新金融生态环境。

  大家知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在金融的生态环境里面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从横向来看,那么这个过去金融生态里边除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外,实际上现在新金融以后,横向里面参与金融生态环境里面的对象越来越多,包括我们的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包括我们的P2P的一些融资机构,包括我们众筹模式机构,以及像余额宝这类的理财的产品推出,使我们生态圈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

  从纵向上来看,我们这个金融生态圈的价值链,参与者也越来越多。简单的以移动支付为例,过去的支付非常简单,银行通过清算工具,把这个甲方汇给乙方,现在的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在链条里面我们参与方除了银行以外,我们大家知道,还有终端制造商,还有运营商,还有银联机构,以及还有商户,甚至于还有政府的参与。所以在这个生态圈下面,不管纵向还是横向上面,应该说都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面临这么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下面,商业银行怎么应动?我们今天在这儿给大家谈三个方面的想法和思考。

  第一个方面,面临一个新的生态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的应动。刚才樊爽文司长的讲话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银行在竞争中,其实你的竞争对象不是互联网企业,其实你银行自身。你银行如果面对这个变化,你不顺势而为,因势而变,肯定会被这个发展新的生态环境所淘汰。

  大家知道去年整个互联网热,产生起像余额宝类的产品,包括我们的融资产品,包括支付产品,实际上是给银行形成一定层面的冲击,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替代,当时让传统商业银行感到有点大敌当前怎么应对的这么一个困境。面对这么一个竞争环境,按照我们说,从经营和历史发展来看,我们能够看出这么一个轨迹,其实银行在自己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不断面临一种挑战,也不断应对这种挑战,不断产生自己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生产方式。

  比如说我们从支付这个工具本身来看,最早支付从现金到汇票,从信汇模式到电汇模式,从电汇模式最后到了互联网模式,现在我们看,已经到了移动支付模式。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也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改变自己的服务模式和不管提高自己的服务方式。大家知道,上午我们刘行长在谈到整个这个电子银行的替代率在银行达到60%,我们已经达到将近90%。所以说,这个新技术运用已经不仅是减轻了银行的劳动的强度,实际上为银行的服务模式的改变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我们坚信,面对这个移动金融的这么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相信,银行的发展也必须必然会寻着这么一个趋势来演进。

  为什么要从这个趋势演进呢?银行本身其实面临很多的经营上的困难和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首先我们知道,由于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必须改变自己的模式,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调整这个结构就必须要使客户下沉,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服务。但是要真正把小微客户做好,把个人客户做好,就必须在这个中间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的技术、工具来实现。

  第二,从金融服务的手段来看,金融服务应该呈现明显的移动化趋势。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手机和IPAD的销量远远超过PC的销量,同时可穿戴设备和职能汽车等新的移动端上的运用也是蓄势待发。随着4G技术的推进和大数据的应用,金融服务在无线高速公路上的运行也更加畅通无阻。消费者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你随时随地的可以享受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在这个新的技术下面变得无处不在,无事不有。

  第三个方面,从金融服务的业态来看,随着互联网企业向金融行业渗透,金融服务领域的产品多元化,商业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同业及更多的是第三方支付,P2P等像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的金融企业。金融服务体现的场所也不限于银行的柜面,而是延伸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融入到购物圈和生活当中去。在这样形成互联网服务的生态圈,在这个模式下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际上谁给他提供服务已经不重要,银行已经无形了,在电商圈和社交圈当中,银行已经无形了。

  第二个方面的思考,面对这么一个新的经营生态环境,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度势。这个我在想,是不是度这么几个方面的势,一个是要度客户需求之势,互联网生态系统直接决定生态型发展潜力。去年余额宝能够迅速的做大规模,就是兼具低门槛和快捷性,将客户的财产增值融为一体,较好的满足了客户的碎片化需求。P2P的平台发展,恰恰是因为填补传统银行业的平台,为小微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融资服务,因此作为金融服务的参与者来说,应该是高度的融合消费者对社会的需求,打造更好的服务。

  第二是度监管制度,以行业规范为势。监管这个行业规范是互联网金融系统必须遵循的法则,不管是物尽天择也好,还是优胜劣汰也好,任何系统的演进都有自己固有的法则。遵循这个规则,是各竞争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前提。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套规则就是监管的行业规范。金融业本身就是金融风险行业,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加快风险的蔓延,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影响,因此行业的参与者都应该强化规则,我们今天两个在监管者的发言其实再次提醒我们这个问题,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有一个统一的法则。

  第三,要度银行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这个生态金融系统过程当中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发扬,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银行来说,我们一个是风险管理的优势,第二是资产配置能力的优势,第三是资金管理和经济支付的优势。大家注意到没有,最近在社会上的宝宝的收益率,各家银行收益率要高于余额宝的收益率和其他第三方金融公司发行,这反映出银行资金配置能力要远远长于这些互联网的企业。

  第三个方面的思考叫力行。互联网金融中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共同行动,构成健康有序的生态系统。在力行上面,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做的工作。

  第一方面,我们一直把移动金融纳入到我们战略的一个实施,作为五年规划的战略实施。在这个实施下面引申到这个产品的人性化,应用产品化,传播社交化的服务理念,打造出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社区、移动生活和移动营销的五位一体的全流程的移动金融的服务体系。

  第二个方面,大家知道我们给中国移动[微博]形成战略的合作,加快了在移动支付上面的研究和运用,去年我们推出了具有我们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支付工具。

  第三个方面,我们是践行行业参与者的责任,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今年6月份,就是前几天,我们与中国移动、复旦大学联手,共同发布移动金融三点标准以及以新生代用户的移动经营信心指数,这是我们试图与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贡献一点在这方面的力量。

  与互联网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在这种环境下面我们共同创造生机勃勃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最后我们感谢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住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姜行长。他刚才提到金融的移动化趋势,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新浪财经在2014年公布了22家手机银行的评测报告,在行业引起巨大反响,合作机构益普索写出了手机银行的派皮书,将来我们有请益普索满意度总经理张小新(音)行长为大家发布2014手机银行报告。

  张小新: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对我的邀请。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业务载体一直是被大家关注的,益普索作为一家消费者的公司,我们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直做着移动消费的监测。我们这次在6月底的时候通过网上的样本做了2000多个访谈,使用移动用户支付的用户的习惯,他们的态度。今天下午,我利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发现。

  首先第一点我们非常关心的就是用户移动支付。从我们几次来看,移动支付的用户目前呈现出来的趋势是女性化、老龄化。女性化应该说这种移动支付的特征越来越和网购的用户比较贴近,女性化,我们上一次看到女性用移动用户比例比较高,目前我们看到用户里面55%的用户是女性。老龄化的趋势应该打一个引号,从我们现在来看,两次的结构,上一次看到的移动支付用户平均年龄是在30岁,这次是33岁。这里面我们分析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使用习惯网购的用户,使用移动用户在成长。另外就是家里面的老爸老妈,他们越来越多的成为家里面网购的承担者。当然这部分我们没办法把这个老爸老妈纳入进来,这个数据也可能会略微低估一些。但是我相信,在座的来宾们可能如果说和父母在一起有可能会有一种感受,老爸老妈越来越喜欢上网买东西,电脑不一定用得很溜,但是王够支付还是比较溜的。

  第二点发现,是关于移动支付的工具使用。我们这次数据现实,在移动支付使用第三方支付的用户占到95%,而用手机银行的用户只有60%。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三方支付的公司在客户端的应用推广上,成效不是很好,这里面有54%的用户是同时在用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

  第三点发现,和第二点有关系,我们发现消费者使用移动工具支付的习惯正在养成,他们更成熟和理性。我们刚刚看到,通讯使用手机银行的和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消费者占54%,在去年的数字,大概是67%,就是降了13%。这13%降到哪儿去呢?我们通过比对发现,在用户的选择中,手机银行的用户的渗透率是略微下降的。去年手机银行的用户占到70%,今年是60%,这10个点是在用户的使用习惯中慢慢的转变了。因为现在随着职能手机的推广,大家支付的习惯也在变化。在这样的竞争过程当中,我们看到银行在第三方支付工具当中这一块是丢了一部分客户。

  第四个发现是关于支付手段。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逐渐慢热,虽然使用率不高,比如我们特别热衷讨论的一些进场支付包括扫码支付等等支付方式,在目前的市场当中应用并不多,只有不到10%。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支付方式在市场的认知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多用户虽然不用,但是还知道有这么多方式可以用来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会慢慢的会有客户认知,市场前景应该比较好。

  第五点发现,关于我们用户在使用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选择上,我们了解一下用户的情况,我们发现用户在选择工具的时候,特征就是用第三方支付的客户觉得这个很简单,因为有一个信用担保,由此带来购物的便利性成为这个用户安全的第三方支付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看到使用第三方支付购买理财产品,这是刚才前面说的,包括越来越多的向银行业去渗透,包括还款、转帐,缴费,这也成了第二、第三位的方式。手机银行明显是银行渠道电子化,主要是工具网点,办理传统的业务会更便利,这是他们的特征。    

  第六点发现,关于用户的支付体验。我们发现移动支付的基本已经很好了,比如客户端的安装、安全性,包括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经基本上比较好的满足了用户的使用感受。现在更多的问题是体现在用户在办业务的时候是不是容易找到他的业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有很好的便利性,遇到问题是不是能够获得帮助。因此我觉得客户端的使用体验,在这个过程当中越来越重要,将会成为新的竞争。

  最后一点发现是关于安全性,随着在安全性大部分用户已经跨越了障碍,但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安全性还是很重要,在使用的当中大家还是要关注密码的管理,我们也看到很多安全举措手段。用户会认为很多从结构导向的一些安全保障,比如账户需要移动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有提醒?挂失前是不是银行可以提供一些服务,这样一些举措既安全又容易让大家接受,相对来讲,在一些密码管理保护上举措怎么能够让用户感觉到更便利,这是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要关注的一个方面,我们在之前也看到,很多的一些银行,在开发新一代的手机产品的时候,已经非常好的关注到了客户的体验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观点大概是这么多,如果大家对这个报告需要更多方面,可以联系我们,我会把报告跟大家分享。

  主持人:谢谢。接下来要进入我们下午的圆桌论坛的环节,第一个就是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业愿景。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嘉宾,他们是是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寇冠,华夏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刘琇臣,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江苏银行产品与技术总监王弋,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王梅。有请各位嘉宾。

  过去一年我们经常会讨论究竟是互联网金融的力量大还是金融互联网的力量大,我们刚才听了两位监管者的发言,其实这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我们甚至应该说不需要刻意定义这两者的含义。因为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我们应该每个机构、每种业态习惯的所谓模式。今天我们很高兴可以感受到大家开始对互联网金融这种狂热的一些理性的判断。商业银行也都在主动调整思维,加快转型,可以说积极拥抱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想能不能先用三分钟的时间问一下我们台上各位来自银行业的代表,过去这一年所谓的互联网技术或者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之下,我们各自的部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寇冠:对于建设银行来说,最近这几年是我们作为一个大的转型的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期,我们在2011年提出建行的一个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就是跨界智慧。看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金融,对新的生态下,银行业应该怎么做,我们这个规划其实这几年有一定的预见性,而且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大的举措,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新的举措,这几年应该对建行来说是很关键的,对整个金融行业,对每家银行都是一个转型的一个关键的时候,我同意樊爽文司长的观点,未来新金融、新业态是金融行业竞争的重要几年。

  刘琇臣:应该说在过去一年,我们银行业大家都在积极应对,抱着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我们提出了要打造三个专属,打造第二个银行,就是我们要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的专业团队,要建立互联网专业产品,建立专属的直销渠道,这样把电子银行打造成我们银行第二个银行。

  丁蔚:我想浦发银行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始终也是围绕一个点,确切的说,也是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从势而上,更多我们也是看到了整个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对于金融发展的一种生产力极大的促进,所以我们在构建与之相信的市场关系,就是创新的机制,我们提出了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的这么一个目标,也是以概念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为支撑,市场为目标,这是我们提出这么一个发展的总的纲领性。通过这些年我们引进了中国移动战略合作伙伴,也和腾讯有一系列深度合作,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构建起在移动支付领域,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当中相对领先,然后在微信的平台上面我们有独特的发展的优势,并且手机银行,也就是所谓的移动金融用户快速发展的态势。

  王弋:在过去一年里,江苏银行一方面是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冲击,同时也对银行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思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出自己的应对,一个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的体验的方式对线下业务进行重构和用好。特别是对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给予极度的优化和客户体验的满足。第二,用互联网思维建立一个独立的银行的模式,用这个平台来应对贺世贤新的客户的获取以及扩大,在互联网上客户的服务范围。第三,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线下的网点和线上虚拟技术平台做好O2O的相对融合,而充分的达到优势互补和共同相互促进的使命。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开发了我们整个的电子银行的平台和模式,在即将推出的我们直销银行也会尝试我们的努力。

  王梅:首先我是来自于第三方,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我们是做信息安全综合解决方案的,在座的嘉宾都是我们的服务的对象,通过和银行的人员沟通交流,我深刻地感觉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咱们银行的人来说确实是冲击比较大的,尤其是在概念上,我觉得在产品创新,还有业务创新,还有营销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样,我们作为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我们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冲击,我们必须要跟银行协调起来,配合起来做好服务。刚才说了,比方说移动支付这一块,这个信息安全挑战还是蛮大的,还有直销银行,还有我们面临着非银行创办的P2P,第三方支付,他们也有很多安全方面的需求,我们也在研究。目前我们确实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一些解决方案,有的是很好的案例,有的在探索和研究。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咱们银行业,包括我们服务提供商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器,逼着我们不断前进和发展,完善自己。

  主持人:说到互联网金融,不得不说就是大数据,我们上午的演讲也提到,我们银行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怎么转化,各个部门怎么打通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还是想从寇冠这儿问一下,大数据我们是怎么加以运用和分析的。

  寇冠:从历史成绩来看,银行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应用的并不是特别好。对于我们来说,要有一个观念的转变,数据是银行最好的资产,我们资产不仅仅是浅,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在座电子银行方面,我们成立自己的电子银行数据实验室,我们力求更深度结合我们沉淀银行的数据,加上在新的环境下提供各个方面的数据,来深度挖掘和分析,更好为客户设计产品,提高他们的体验。

  我们现在建行也在做一个很大的转型,这个转型里面,我们专门涉及一个数据组,这个就是用来重新树立现存的数据,订立标准,把数据的指标,各种各样数据的深度进行一个全面的整合,意图把原来不相关联的情况结合起来。

  刘琇臣:大数据对我们更好的服务客户提供更好的基础。刚才樊爽文司长也说了,实际上我们积累了很多大数据,比如说我们积累的客户的理财数据,客户是高层次的客户就需要高层次的理财产品,我们就可以精准的推荐高层次的理财产品。比如客户有很多历史纪录,比如代发工资的记录,我们可以针对客户进行一些信贷。这些都是为我们更好的服务客户,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相信在大数据,包括我们华夏银行也能得到好的应用。

  丁蔚:大数据其实蛮早的时候,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提到把大数据作为第三次浪潮提出来,去年才被爆炒,这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热了,但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如何解决分困的问题,所以大家都会找大数据。我们普法同样也是说大数据这样一个方法论早就有了,所以我们也把它应用于怎么更好的为客户差异化的分层、分类的服务,也会非常注重客户在交易行为当中的数据分析,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推介,服务推介,包括财富的规划,乃至于最关键的就是在电子银行这种虚拟渠道的一种体验,体验如何能够做到极致、完善持续改进。

  主持人:我有一些银行的朋友,前一段时间他们确实像刚才所说的,在去年、前年开始慌了,我们是不是要做电商平台,我们是不是要做P2P,对于这种大数据的挖掘很多投入的,这个对于我们城乡行来说是这样吗?

  王弋:因为我们毕竟不像国有大银行一样,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弱点,也有我们自己的优点。但是整个的大数据来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冲击,但是银行的科技,我是管科技的,银行的科技从一开始就对数据分析开始做了,包括我们最早的报表系统,再到我们的CIN(音),其实都是对系统做了分析,对客户整个管理和营销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什么是在大数据当中得到彰显呢?我们取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公司取得的数据和我们金融企业所取得的数据其实着重的点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分析它的结构和运用的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城乡行来说恐慌没有的,我们需要在技术层面做好数据架构和结构这样的分析,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事,在数据架构上做好资助规划。

  第二,充分考虑到数据的清洗和数据的搜集,这些我们要同时考虑到整个客户的交易的习惯,交易的行为,只有清洗数据和搜集数据,才能用新的大数据搜集的方式得到需要的客户服务和降低成本这样一个目的,实际上这块技术是理念和模式是主导的。

  主持人:刚才丁蔚总讲到大数据是从互联网分析出现的,想问一下王梅,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他们的大数据和我们金融企业的大数据概念有什么不同?

  王梅: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觉得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和银行的大数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在数据的来源获取方式上会有一些不同。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只要涉及到大数据,它都会存在一个像任何事情一样,有正面、负面两面看。大数据的挖掘、搜集、分析,利用好了会成为一个很强的正能量,提供很好的客户的差异性的服务,更贴心、高品质的服务。但是如果安全做不好,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敏感信息泄露源,更可怕。因为以前没有大数据集中分析、挖掘,他泄露的信息是分散的。集中挖掘分析以后,泄露的信息是集中的,是大量的。而且互联网企业获得的数据也好,银行这些数据也好,都是很真实性的,它的真实客观性是很强的。也就是说,它的却更高了。实际上,大数据这块继续往下说,安全性很重要是有这么几点,第一,大数据的存储一定要保证安全,设备存储的技术等等。第二,大数据经过挖掘分析以后的数据,这个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因为它是精确度、准确度很好,能够判断出很多的趋势。比方我举个例子,咱们国家的大型企业,我把数据调来一看,银行内部往哪儿走,整个的架构我知道了,组织架构,这个企业里面的资金流向,业务规模,都可以分析出来。这个是更重要的。大数据整个发展方向来说,还是很看好的,现在技术上,包括大家的认识上都已经看到前景很好,实际上还是要在技术上做好安全保障,否则正能量就会变成负能量。

  主持人:说得特别好,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就是风险,我们刚才强调风险,从去年以来已经出现很多安全的问题,我们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我们想问问各位老总,你们对安全的考量是怎么样的?

  寇冠:安全和风险,一说到就是体验,大家觉得这个是一个矛盾,体验好了风险就大,其实这是双刃剑。对于安全来说,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环境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所谓的新金融,或者互联网发展的态势下,可能我们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曲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情况。对于建行来说,我们在安全问题一直比较持审慎的态度,从我们最开始到现在,我们在安全上一直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在访问客户安全工具,后台安全监控到安全团队,这可以打造一个安全的团队。更多的安全希望有更底层的设计,以为安全很多问题,到发展的今天,这不是银行一家在环境里面能够起到作用,包括移动金融,芯片厂商等等,应用软件等等,安全应该是一个更多从国家层面、从整个社会应用的环境层面去考虑,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好的环境。

  刘琇臣:这个问题非常好,安全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又是共生的,没有安全性,后面这些东西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华夏银行敢用, 商业银行把敢用,安全就是作为一个前提为客户提供这样一个服务,这些年,我们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在安全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确保客户的安全,才能够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后面的服务。如果安全没有了,其他的那就没有意义了。

  主持人:银行在投入的同时,其实我们要越来越多的背负更大的风险,我们的责任可能更重。

  丁蔚:风险本身,因为银行的一个经营最重要的就是对风险的经营,风险的把控,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管控。对于安全和风险这个话题,我觉得平衡点其实就是应该在于不伤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应该去考虑引进像那些互联网企业号的做法,怎么样把体验流程做到极致。不能因为牺牲了客户的权益去追求体验,这个就是不可以的。但是安全风险这些问题,确实我很赞成,寇总提出道路,是产业链的协调,不像以前就是银行的单点的安全把控,由于涉及到了很多方方面面,在座可能有银行的,也会有移动运营商等等,每一个产业环节上某个点被打破,可能会引发整个系统性风险,所以也是需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各方能够有这样一种联合,在安全方面的一种联合的机制,从原来的单方的竞争走向竞合,在安全的防范体系上,我认为大家是可以打有作为的。

  主持人:有没有计算过我们一年银行在应用互联网的漏洞导致的损失有多少?

  丁蔚:我想因为安全始终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事,我不知道别的银行怎么样,普法我们在发展互联网业务之初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拨备的机制,最主要的安排的话,这种制度性的安排,我想也是对于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有一种提前的准备,而且这种准备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客户的权益不受损失。

  主持人:我们的客户应该都是安全的,可以放心。王总谈谈。

  王弋:这个话题对于我自己认为,从技术上来讲,从2000年左右,网络银行的开始到现在,其实整个的证书的使用到证书的卡到现在证书很小的UKEY,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上的保证。从目前来讲,网商银行技术保证是比较强的,高强度的。但是这里移动金融这块,实际上目前来讲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这个风险不但在通讯上有风险,数据传输也风险,身份认证也有风险。实际上从身份认证来讲,安全方面肯定会做了一些事情。对于银行来说,跟不同的厂商通过不同技术手段达到安全,对于我们来说,风险就是要达到可控,但是安全是第一的,就是丁总讲的,我们时刻要保护我们自己客户资金的安全,但是这种安全的保证并不是说用很繁琐的安全手段保护,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制度的拨备,我们内部的拨备和保险等等这种方式来达到客户的资金安全的保护。所以风险达到可控,风险是用多种方式保证的。要告诉客户使用是安全的。

  主持人:王总,您想中国整体的金融安全是在什么样的阶段,是不是可以保证客户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保护的?

  王梅:这么说吧,大家众所周知,这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得非常快,为什么?其实从这个客观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我们银行的安全做得很好。电子商务基于什么?网上银行。如果网上银行做不好,电子商务部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实际上我觉得银行也好,互联网新出现的金融也好,真正要做到安全,真正保障老百姓的资金不受侵害,我们必须要打组合拳,而不是单一的手段。这个组合拳里面,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整套解决方案,这里面有技术、产品,也有产品结合机制上。比如我们的移动支付,客户端的助手,保证把环境杀毒,客户端的环境安全。同时在APP应用下载的时候要进行安全加固,包拯下载的客户端是真实的,不是假冒的。第三是从身份认证,通过数据证书进行强身份认证,保障你合法的人做合法的事,同时身份认证,数字证书,数字签名,保障你交易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一旦触犯纠纷和事件,因为数字证书是符合国家的电子签名法的,具有法律效益,出了问题可以到法庭上可以提供证据,不可抵赖。

  同时我们建立还有一种交易监测法律站,这个很多银行也上了这个系统,这个就是目的就是群防群治,各个银行把案件提取出来,做出一个特征库,然后各家银行的需求建立特征库。效果就是不法分子在A银行欺诈成功了,建立这种机制,可能在其他银行就不一定能得逞。我们这个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了。

  还有一个就是老百姓的宣传教育,一定告诉他们什么是安全的,怎么用是安全的。比方说P2P倒闭的很多,不要看着利率高就去,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利率达到40%,你觉得靠谱吗?我们客观的,事实的去分析,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你要去看他的项目里面的信息披露,一定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这样从银行方面,从技术服务提供商这方面,再从监管部门现在也在千方百计的加强监管,大家看今年是监管元年,去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再加上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加强安全防范的意识,这一套组合拳才能有效的防止不良的欺诈、资金损失等等这些案件的发生,这样才有效。

  主持人:像寇总说的,安全和风险的防范和客户的体验真的是一个矛盾体吗?我自己就有体验。我最近有一个工行的U盾,好几年了,就因为有这个U盾,要上网下载什么,验证什么,我一次也没用过。相反,我在用微信支付的时候,现在用一些网站,比如买机票、火车票,用微信支付特别方便,只要六个字的密码,我就可以支付成功。我不知道各位怎么看这种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他们的这种安全防范,他们是真的走到我们的前面吗?还是在你看来,有一些风险还没有被发现?

  寇冠:其实这个不好完全这么比,因为从电子银行的角度,它承载的是你银行在重要的服务通道,其实在这个平台上,你几乎自己所有的东西,我相信很多人把自己的银行卡、各种各样的业务在这个上面全都有,所以它能给客户提供的服务部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付,是一个可以是大额的转账、投资、缴费等等,服务方面很多,因此在安全要求上很高。我们看到互联网、包括第三方,他们更多是在小额支付当中,所以风险的要求相对来说门槛低一些。但是这恰恰是我们银行需要向他们学习的,我们对于客户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应用要装在一个大盒子里,可能更需要轻量化,过去我们可能是一个大的APP,以后我们发展成小的APP,这个一定要包拯安全,不能把一夜之间多少年的积蓄不翼而飞了,这种情况不允许发生。但是小额的购物,50、100就不需要客户非要用U盾,其实各家银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需要我们去改进和调整的。

  主持人:刘总,我们是不是有一些环节可以简化掉?

  刘琇臣:可以,从互联网金融企业你刚才讲的情况,确实对行业银行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也一样,在开发小额支付,给它简单化,就像你说的,输入密码就可以了,甚至于更简单。比如我们的微信银行,上来以后绑定卡以后,直接上来不输密码也可以,这是极致的体验。当然前提是有安全的控制。这个既然你是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这种带来的启发,我们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借鉴好的做法。

  再一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大额支付,这个大额支付实事求是讲,是需要更多的安全控制。小额支付效率要有,大额支付是安全第一,所以这样既能够满足客户的快捷、方便的支付的体验,又要满足客户安全的要求,这样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为客户做好服务。单一的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太妥当的。

  主持人:浦发银行有什么好用的给我们推荐推荐?

  丁蔚:关于客户体验,我们一直放在非常看中的方面,我们打造了全能、虚拟的社区银行,所谓的微信平台这一块。这个在业内大家也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刚才提到一些支付,为什么互联网企业会那么快,很多时候是因为原先的电子银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它是先有KEY,要用U盾,下载的过程当中无形当中会增加了客户的使用的门槛。你觉得微信支付很便利,因为它很门槛很低,你直接就可以用。所以我们行会根据不同客户对风险的一种不同偏好,以及这种交易的一种不同的偏好。交易你如果涉及资金的,可能就会稍微要增加一些门槛了。所以在我们的微信平台里,说白了,客户只要关注到普法的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享受到账户管理、理财、融资申请,包括我们所掌握的微信朋友圈里的汇款。所以和手机银行的差异APP变得非常轻型化,客户进入非常便利。

  主持人:谢谢。王总是不是可以从直销银行的角度给我们谈谈怎么让客户体验更好?

  王弋:客户体验是银行应该做的,但是确实没有互联网做得那么好。这里头还是跟银行的安全考虑比较多。易用,实际上客户的体验跟应用相关的,这个应用我们跟应用场景不同,和你的能力相关的,所以在直销银行的建设当中,其实对客户是分层分级的,你的账户是从低级到高级,按照不同的层级去分不同的账户,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这些对客户来讲是透明的,通过这个分层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客户需求给不同的场景设计,通过这些场景设计,从而达到安全和应用相结合。刚才您讲的,您支付买一点东西用微信,你能承受买东西是多大的数额?肯定不是10万、20万,这就是应用场景的不同。通过应用场景结合、分类,用这种分类是做到精准的营销,这就是我们追寻的用户体验的原则。

  主持人:我想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其实今年讨论特别热闹的,在虚拟信用卡,当时一个技术的问题,我们无法面对面进行客户认证,但是有很多人说,其实这也是一个伪命题,从安全的角度,您觉得这样的环节是不是必不可少的?

  王梅:我觉得现在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各种需求都可能会出现,因为不同的群体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客户就追求体验好,有的客户就追求安全,有的客户说两个都要,这很正常。实际上,我觉得像现在很多线上业务现在有很多企业。

  主持人:比如以后要做一家互联网银行,网络银行,我依然要按照现在我们传统银行的方法去做吗?可能我觉得很别扭。

  王梅:实际上,从做线上业务的企业,我们CFCA,我们也在不断跟踪、研究、开发新产品,现在我们有一个产品,保障你的线上、强身份认证。这个是怎么做的呢?实际上就是只要你用户手中有CFCA的数字认证U盾,哪个银行开的都可以,这个讲的是信任链。通过这个KEY,这个用户通过我们CFCA有一个统一认证平台,我们在线实时识别你是不是合法用户,就是打通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应用了,最明显、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只要有CFCA征信中信发的证书你就可以认定,你可以在互联网上登录,到征信系统查个人信用记录。这是一证多用。就是价值和应用已经拓展了,在技术上来说,各家银行的KEY我们在技术上可以通用,但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证书使用将来应用上来说,一证多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比如现在的P2P,其实是可以用的。你想想,银行开发证书的是面签,面对面,这个是最高的安全保障了,P2P我用银行发的KEY在我这儿用,这个就可以了。实际上,它的潜在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一些技术上的要求要不断创新,我们也在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发展的需求。总之,我们还是觉得银行也好,P2P也好,第三方,包括我们安全服务提供商,大家要配合起来,协同作战才行,才能保障互联网金融,我们银行业健康发展,这是可以的。

  主持人:提到P2P,我们注意到所有的P2P公司都是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基本没有很银行合作的。能不能问一下我们的银行界的代表,我们有没有可能跟这些P2P公司合作?从而保障他们的安全?

  寇冠:P2P关键不在支付上,这个比较关键是在第三方的优势是在在于作为一个商户来说,他需要面对客户,继有工商又有建行、又有浦发等等,他通过第三方解决跟多家银行对接,否则每一个都要对接比较麻烦。我想对P2P来说,作为一个商户支付,跟服务商性质是一样的,选择第三方一定是有道理的。

  主持人:据我了解,他们被很多银行拒绝了。

  寇冠:可能这个不是支付,有可能是在资金监管等等这方面,银行在这方面会比较审慎。如果是支付,纯粹的支付银行应该欢迎。

  主持人:原因在于,因为我们刚才说,监管还没有明确,对P2P这个行业,很多银行看得不是很清楚。

  刘琇臣:首先作为支付来说,商业银行是欢迎的,支付结算是银行的本源,作为支付的合作,如果有哪家P2P企业愿意找我们,我也表个态,我们愿意支持。谢谢。

  丁蔚:在P2P领域,对支付这块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这些P2P公司不仅是支付这一块,还会涉及到因为有的是以信息中介为平台来做的,有的是作为一个创始人的一个债权转让的交易平台,在这些P2P业务开展过程当中,他和商业银行的关联点,连接点,除了讲了支付这块,也会涉及到银行的资产业务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些项目放在平台上,也是有这种可能。所以,在这些领域的话,我感觉商业银行可能会稍微审慎一点。

  主持人:江苏银行在这上面应该很有发言权了。

  王弋:国开行和小贷公司,小额金融管理公司去做了。这个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是跟我们合作的,我们负责资金监管和划拨。开可信贷(音)他们是做项目的搜集。如果支付是这一块的话,我们是做的。开心贷是针对江苏本省的,我们是省内的银行,在外地的网点比较少。当时应该来说投资方和出资方都必须有江苏银行的借记卡,通过这个借记卡把钱划到一个固定的账户中间去投资。当项目成立的时候,再从我监管的账户把这个钱划给投资方。所以如果是这样讲,江苏银行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起了资助和监管作用。这个和第三方、P2P做的是一样的,这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监管。

  主持人:很多银行没有走到这一步,江苏银行是第一个走出这一步的,你们没有风险的考虑吗?

  王弋:当时有风险考虑,当时有一个对P2P有一个警示的文,可能各家电子银行的老总都看,当时是国开行和小带公司去做的,作为省里的银行,还是要支持这样的模式的。

  第二,也是要考虑所有集中的风险。首先第一个,你的P2P的项目跟江苏银行无关的,这一个要切开的。第二,我起的是支付作用,我保证你的钱到我的监管账户上,也保证这个钱出去的时候到这个项目的投资方。这个钱的监管和项目的都是我们保证的,我们保证这一点,就没有责任,这一点也是在和开鑫贷和开鑫贷的使用者,在协议当中都是确定的。这个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一个资金监管和资金通道,这个还是可控的。

  主持人:支付通道的功能对于P2P来说,是不是我们通过银行的通道,比第三方的支付通道更加安全可靠?

  王梅:这个问题对我很难,我不是非常清楚这个到底是为什么。但是我从直觉上感觉,可能是P2P为什么选第三方,可能是出于一些本地化的业务方面,另外一个P2P是做贷款的,他会不会跟银行多多少少有一点冲突?心理上可能会有这个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普遍是这样。这样他可能找一个和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的人去合作。另外银行有很多高素质的团队,风控管理,不光是在技术、措施很强,最重要是在理念上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提高他们的意识的,跟他们打交道,他们会觉得会不会给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约束和限制啊?我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综合选择判断的一个结果。实际上,我觉得不管跟哪儿接,都是通道的问题、渠道的问题。但不管怎么做,涉及到钱,都涉及到安全问题。对银行来说也是要求挺高的。

  主持人:最后我们想展望一下,因为我跟建行的一位领导曾经交流过,他的目标是未来建设银行不再有电子银行,因为电子银行全行都是电子银行。各位是不是可以用最后三分钟的时间展望一下未来电子银行的发展?

  寇冠:对未来对电子银行来说,对我个人来说,对整个银行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间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总结我们建行的未来的展望,要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未来的金融公司一定要触摸,我们守着银行自由的渠道,我们有更广泛的舞台,互联网金融他们发掘的渠道,在产品销售,在营销、服务上发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触碰他们的层面。

  第二,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跨界,互联网金融企业他们搭建的平台,开放性的平台,为客户提供链式、闭环的服务,因此他们的客户连续性非常高、忠诚度非常高。希望银行作为经营实体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的服务?

  第三,希望我们要做到这些,一定要对客户有更充分的了解,我们谈到很多大数据,服务洞察,希望对客户有更多的了解。这些不是几个人坐那儿想一想,要来自于数据。希望未来是一个智慧的金融。

  刘琇臣:未来我们华夏银行要按照三个专属达到第二个银行的目标。

  我们要建立专属的电子银行的互联网经营团队,这个按照互联网的经营方法,跨界的方法,集资体验的方法,移动互联网的方法等等,我们要建这样专门的团队去研究互联网金融、打造互联网金融。

  第二方面,我们要建立专属的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实际和传统的产品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能不能在网上适合销售的产品,有类似的宝,类似的各种理财,类似的信贷产品,这样的产品能不能有专属的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打造专属的互联网金融专属产品。

  再就是建立专属的渠道。刚才江苏银行讲到直销银行,实际上我们各家银行都在打造所谓的直销银行,但是直销银行打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技术手段,关键在于客户定位。比如能不能真正的把最优秀的、最好的产品给到这个互联网的大宗客户,能不能做到普惠金融。直销银行打造完了,能够有哪些渠道对接,这取决于是部分能够成功。我想按照这样三各专属,华夏银行要打造成一个便利银行。

  丁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电子银行不再会在商业银行有别于传统银行的领域,作为浦发银行来讲,引起我们的目标是要打动移动金融领先银行,但是从远期而言,就是我们互联网创新的基因,会植入到我们银行的整个的发展过程当中,我说是适应整个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所以我们会用一种生态圈的思维构筑自己银行的一种创新的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融入在整个流程概念当中。

  第二,我们在未来这种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构筑商业银行的创新的机制。商务论坛当中也讲到,上午银行是垂直的,靠公文扭转的机制,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实行快速创新的决策,这在将来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用所谓的粉丝思维去构筑整个商业银行的一个产品创新的机制,用快速迭代的,以前银行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最大的差异,他们所倡导的理念,其实是粉丝思维,粉丝帝国。当然我们也不是说简单的照搬照抄,但是是和我们这种基因和商业银行的基因作为一种。所以不是说简单的电子银行未来会怎么样,而是信息科技会助力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再一次崛起。

  王弋:今天的主题是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业愿景,新金融生态对我来讲是一个互联网生态下所产生的融合,互联网整个的发展是符合和满足人们在社交、生活和交易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环境,这个环境的发展是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互联网应用以及庞大的互联网应用。这些应用和用户体系就构成了互联网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的这样一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这些生态环境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金融行业作为各行各业中间的一个重要的行业,势必受到这种行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应该来说是越来越远,越来越严重和重要。为什么是刚才樊爽文司长讲的,六亿的互联网用户,五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用户数量会增长的,这个增长就会带来今后的发展的因素。所以电子银行今后的发展也对于江苏银行来讲,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的精神去构筑一个符合互联网发展环境的这样一个新金融领域和新金融生态。我想我们提出的口号叫一点进入互联网服务。传统的电子渠道的应用和互联网化的金融银行的作用是共同来虚构我们整个系统这样一个发展,并且在这个中间要充分发挥我们网点优势,做好网点和线上线下的O2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电子银行和我们整个互联网的生态环境是共生共有,共同发展。

  王梅:我想说的一个观点,就是以前我们银行业来说都是业务引领科技,但是现在是科技引领业务。这个大家可能都会有感觉,互联网进一步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大的变化。同样,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它的飞速发展也会成为我们银行将来不止是电子银行了,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更综合性的新的业务、新的产品。包括比如有横向的、纵向的,而且是多维的。我为什么说深度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更精准、更差异化的服务,广度体现在哪儿,一个是我们的跨界的,刚才也提到了,还有一个就是供应链金融,将来都会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会非常多,还会有很多新的方向。

  总得来说,科技引领业务,这一点将来在我们银行的业务上来说,电子银行的发展来说,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同时也会暴露出很多更多的一些发展过程当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不用去看,这个随着发展,我们不断去解决,不断去推进。总之,我觉得这个前景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谢谢。再次感谢我们各位嘉宾的分享,到这里我们第一个议题新金融生态下的银行业愿景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有五分钟的茶歇时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同学撰文谈落马老虎徐才厚青年往事
  • 体育世界杯-德国7-1巴西进决赛 克洛泽破纪录
  • 娱乐李心洁原谅出轨老公 闭关七日阿弥陀佛
  • 财经6月CPI同比增2.3% 鸡蛋鲜果涨幅超10%
  • 科技传百度研发无人自行车:自动避开障碍物
  • 博客何洁:当妈妈过程真是个奇迹(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辅导员与在校男大学生隐婚 放弃留校
  • 叶檀:盯住社保养命钱
  • 朱宁:证监会举报奖励不该设上限
  • 冉学东:影子银行是利率改革失败案例
  • 叶檀:今世缘的病是积极不作为
  • 李光斗:谁是商业世界杯的赢家
  • 钮文新:金融倒爷带给中国金融大麻烦
  • 金岩石:A股未来三年必有牛市
  • 朱大鸣:房价难免天价茅台腰斩命运
  • 曹中铭:大量绩差公司将会被扫地出门
  • 冉学东:中国低端制造业转型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