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7月8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年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银行业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举办。本届论坛将以“未来银行之路•变革与回归”为主题,并围绕金融业相关热点话题展开议题讨论。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认为,移动渠道将成为银行连接客户最直接触角。
以下为易会满的发言实录:
首先是围绕资产负债表,推进经营模式变革。谋划银行的未来之路,需要认清来自宏观经济、资金供给、资本监管、风险防控等各方面叠加交错的现实约束,深入认识“资产规模”问题。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成果,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由十年前的28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151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已是GDP的2.6倍;今后即使按照每年6-7%的速度增长,大概十年后资产总量也会再翻一番。我们不禁要问,银行的规模增长有没有边界和临界点?是否可以无限地持续扩张?回眸百年金融史可以发现,世界上那些曾经的资产大行,后来要么被迫瘦身卖资产,要么因深陷危机而衰败,没有几家能够跨越资本和风险两大障碍而长盛不衰。中国银行业是要做三五年的世界最大,还是做百年的世界最好,是继续走以扩张型为主的发展道路,还是走以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资本节约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事关行业兴衰的重大抉择,也是涉及国家繁荣发展的战略考量。对于这个抉择,我感觉行业上下从理论上、从总体上认识是清楚的,但是具体到实际经营中往往认识又是模糊的,在遇到困难时行动又是犹豫甚至是动摇的。因此,银行需要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推进重塑一张“低杠杆、轻资本、快周转、高回报”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基于原始债务人的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是银行盘活存量、有效瘦身的重要手段。开正门,堵边门,此门不开,“伪创新”不断;现刚开了一条缝,但还远远不够。
其次是围绕新技术,加快服务模式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臻成熟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下,如何与时俱进地推进服务模式转型,是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下一步的重点是以互联网思维改进服务模式,为传统银行服务融入创新开放的基因,进一步改造线上服务、优化线下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
一是要创新推出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是传统网上银行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升级,是对支付、交易、投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产品的互联网化创新和改造,它将为客户营造集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圈,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心的操作和感官体验。商业银行需要花大气力打造有别于传统服务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需要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持续的变革,从而实现由“支付+信用”中介向“支付+信用+信息”中介的转变。二是要重点打造移动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和发展。从未来趋势看,移动金融服务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依托移动终端“时刻在手、永远在线、使用频繁”的独特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内容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服务,移动渠道将变身为银行连接客户最直接、最频繁的“触角”,移动金融服务有望成为效率最高、流程最顺畅、体验最好的银行服务方式。三是要研究推进网点智能化服务。在物理网点为客户提供线下服务仍是银行的传统优势,与线上服务同等重要。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新技术的组合运用,在物理网点实现“客户自助+协同服务”的智能化服务,将为增进客户体验、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连接和闭环运行提供渠道和支持,也将有效激发二者协同互动的潜能和效应,并为银行网点从“业务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奠定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过去十年,以股份制改造为标志的银行业综合改革推动我国银行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跨越提升;当前,中国经济呈现“三期”叠加特征,探索未来的银行之路,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回归本分”在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